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一

關燈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設文曰。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衆生秖應願生三界。

    于五濁三塗中。

    救苦衆生。

    因何求生淨土。

    自安其身舍離衆生。

    則是無大慈悲。

    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智者答。

    菩薩有二種。

    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

    實當斯責。

    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

    要須常不離佛。

    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内。

    于惡世中救苦衆生。

    故智度論雲。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

    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

    無有是處。

    何以故。

    惡世界煩惱強。

    自無忍力。

    心随境轉。

    聲色所縛。

    自堕三塗。

    焉能救衆生。

    假令得生人中。

    聖道難得。

    或因持戒修福得生人中。

    得作國王大臣。

    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

    貪迷放逸廣造衆罪。

    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

    從地獄出受貧賤身。

    若不逢善知識。

    還堕地獄。

    如此輪回至于今日。

    人人皆如是。

    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雲。

    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雲。

    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

    一人情急直入水救。

    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

    一人有方便。

    往取船筏乘之救接。

    悉皆得脫水溺之難。

    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

    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

    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

    如得船者。

    又論雲。

    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

    或堕坑井。

    渴乳而死。

    又如鳥子翅羽未成。

    隻得依樹附枝。

    不能遠去。

    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

    唯得專念阿彌陀佛。

    使成三昧。

    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

    決定不疑。

    見彌陀佛。

    證無生忍。

    已還來三界。

    乘無生忍船。

    救苦衆生。

    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雲。

    遊戲地獄。

    行者生彼國。

    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

    教化地獄救苦衆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

    願識其教。

    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真州長蘆赜禅師勸參禅人兼修淨土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

    常見之所失也。

    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

    邪見之所惑也。

    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

    第一義谛也。

    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則上無諸佛之可念。

    下無淨土之可生。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則總攝諸根。

    蓋有念佛三昧。

    還源要術示開往生一門。

    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于無念。

    熾然往生而不乖于無生。

    故能凡聖各住于自位而感應道交。

    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域。

    此不可得而緻诘也。

    故經雲。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

    然大聖之意非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直為可厭。

    又非以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直為可忻。

    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

    須托淨緣以為增上。

    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

    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

    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

    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

    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妖媱。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鹹宣妙法。

    正報清淨實無女人。

    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

    淺信之人橫生疑謗。

    切嘗論之。

    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煩喧慕蘭若之寂靜。

    故有舍家出家。

    則殷勤贊歎。

    而娑婆衆苦何止俗舍之煩喧。

    極樂優遊豈止蘭若之寂靜。

    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

    其惑一也。

    萬裡辛勤遠求知識者。

    蓋以發明大事決擇生死。

    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

    願力弘深。

    一演圓音無不明契。

    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

    其惑二也。

    叢林廣衆皆樂栖遲。

    少衆道場不欲依附。

    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既欲親近叢林。

    而不慕清淨海衆。

    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

    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

    昏沉睡眠常居太半。

    菩薩猶昏隔陰。

    聲聞尚昧出胎。

    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

    而未登不退。

    可謂寒心。

    西方之人壽命無量。

    一托蓮苞更無死苦。

    相續無間直至菩提。

    所以便獲阿惟越緻。

    佛階決定可期。

    流轉娑婆促景。

    而不知淨土長年。

    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

    果證無生。

    在欲無欲。

    居塵不塵。

    方能興無緣慈。

    運同體悲。

    回入塵勞。

    和光五濁。

    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少善相應。

    便謂永出四流。

    高超十地。

    诋诃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