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五

關燈
聞見。

    乃亡時開皇八年。

     唐京師僧善導 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

    于是笃勤精苦。

    若救頭然。

    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

    非力竭不休。

    雖寒冰亦須流汗以表至誠。

    出即為衆說淨土法門。

    無暫時不為利益。

    三十餘年不暫睡眠。

    般舟行道禮佛方等專為己任。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未嘗舉目視女人。

    絕意名利遠諸戲笑。

    所行之處淨身供養飲食。

    衣服有餘并以回施。

    好食送大廚供衆。

    粗惡自食。

    乳酪醍醐皆不飲啖。

    諸有嚫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

    畫淨土變相三百餘。

    譬見及壞塔。

    皆悉修營。

    然燈續明。

    每歲不絕。

    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

    始終無改。

    不與衆同行。

    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展轉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

    或問導雲。

    念佛之善生淨土否。

    答雲。

    如汝所念。

    遂汝所願。

    于是導自念阿彌陀佛。

    一聲則有一道光明。

    從其口出。

    十聲以至百聲。

    光明亦如此。

    其勸化偈雲。

    漸漸雞皮鶴發。

    看看行步躘踵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是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後謂人曰。

    此身可厭。

    吾将西歸。

    乃登寺前柳樹。

    投身自絕。

    高宗見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舍身時精至如此。

    賜寺額為光明。

    本朝慈雲式忏主略傳雲。

    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

    聞浐水聲乃曰。

    可教念佛。

    三年後滿長安城中念佛。

    後有法照大師。

    即善導後身也。

     唐台州僧懷玉 懷玉注想淨業近四十年。

    天寶元年。

    玉念佛間。

    忽見西方聖衆。

    數若恒沙。

    中有一人。

    手擎銀台。

    前以示玉。

    玉白。

    如玉者本望金台。

    何有銀台耶。

    台乃隐人亦隐。

    于是彌加精苦。

    至三七日。

    向之擎台者複來告雲。

    法師以精苦故得升上品。

    又雲。

    上品往生必先見佛。

    可趺坐以俟佛來。

    未旋踵間。

    異光照室。

    又三日異光再發。

    玉曰。

    若聞異香。

    我報身即盡。

    次日書偈雲。

    清淨皎潔無塵垢。

    蓮華化生為父母。

    我經十劫修道來。

    出示閻浮厭苦衆。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離娑婆歸淨土。

    偈畢香氣四來。

    弟子有見佛與二菩薩共乘金台。

    台傍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

    玉恭敬合掌含笑長歸。

     唐汾州僧啟芳圓果 啟芳圓果二法師精心觀想淨土。

    後五月于觀想中同覺。

    身臨七寶大池。

    池間有大寶帳。

    身入其中。

    見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

    下有蓮華彌滿千萬。

    阿彌陀佛從西來。

    坐一最大蓮華。

    疊出光明相照。

    芳等禮佛問雲。

    閻浮衆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否。

    佛雲。

    如念我名。

    皆生我國。

    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

    又見其國。

    地平如掌。

    寶幢珠網上下間錯。

    又有一僧。

    乘寶車逐遠而來謂芳等。

    吾法藏也。

    以宿願因故來迎汝。

    芳等乘車前往。

    又覺其身坐寶蓮華。

    又聞釋迦佛與文殊菩薩稱贊淨土。

    其前又有大殿。

    殿有三道寶階。

    第一道純是白衣。

    第二道僧俗相半。

    第三道唯僧無俗。

    佛指之謂芳等雲。

    此皆南閻浮提念佛衆生遂生于此。

    汝宜自勉。

    芳果既寤。

    曆與其徒言之。

    後五月二人無病遽聞鐘聲。

    他人不聞。

    芳果雲。

    鐘聲乃我事。

    頃刻二人同終。

     唐真州僧自覺 自覺發願。

    願因大悲觀音引接。

    見阿彌陀佛。

    于是化錢鑄大悲像四十九尺。

    造寺居之。

    既成祝願。

    其夜三更忽有金色祥光二道。

    阿彌陀佛自光中乘雲而下。

    觀音勢至左右随之。

    佛垂金臂按覺首曰。

    守願勿悛。

    利物為先。

    寶池生處孰不如願。

    後十一年七月望夕見一人雲間現半身。

    若毗沙門天王。

    俯謂覺曰。

    安養之期于斯至矣。

    乃于大悲前跏趺化去。

     唐睦州僧少康 少康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

    見殿中文字累放光明。

    探取之。

    乃善導西方化導文也。

    康曰。

    若于淨土有緣。

    當使此文再發光明。

    言未已光乃閃爍。

    遂至長安善導影堂。

    大陳薦獻。

    善導于空中曰。

    汝依吾事利樂有情。

    則汝之功同生安養。

    又逢一僧。

    謂曰。

    汝欲化人。

    當往新定。

    言訖而隐。

    新定今嚴州也。

    至彼人尚無識者。

    康乃乞錢誘小兒與之約曰。

    阿彌陀佛是汝本師。

    能念一聲。

    與汝一錢。

    小兒務得其錢。

    随聲念之。

    後月餘小兒念佛求錢者衆。

    康乃雲。

    念佛十聲乃與爾錢。

    小兒從之。

    如此一年。

    無長少貴賤。

    凡見則稱阿彌陀佛。

    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

    後康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

    築壇三級。

    聚人午夜行道。

    康升坐。

    令人面西。

    康先唱阿彌陀佛。

    次衆人和之。

    康唱時。

    衆見一佛從其口出。

    連唱十聲則有十佛。

    若聯珠狀康雲。

    汝見佛否。

    如見佛者決生淨土。

    其禮佛人數千。

    亦有竟不見者。

    後囑衆人。

    當于安養起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