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予遍覽藏經及諸傳記。
取其意而為淨土文。
無一字無所本。
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
欲人人共曉。
故其言直而不文。
予龍舒人也。
世傳淨土文者不一。
故以郡号别之。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說多見于日用之間。
而其餘功乃見于身後。
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
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
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
無非善。
與儒教之所以訓人。
何以異哉。
唯其名有不同耳。
故其以淨土為心。
則見于日用之間者。
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為無适而非善。
善則為君子為大賢。
現世則人敬之。
神祐之。
福祿可增。
壽命可永。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于此。
苟有志焉者。
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
善緣可以自此而增。
惡緣省而不已。
終必至于絕其惡。
善緣增而不已。
終必至于純乎善。
惡既絕矣。
善既純矣。
非為君子而何。
非為大賢而何。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
不知刑罰之可畏。
惟氣勢之為尚。
惟勢力之為趨。
苟知以淨土為心。
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
所為雖不能皆合于禮義。
亦必近于禮義矣。
雖不能盡超乎刑罰。
亦必遠于刑罰矣。
漸可以脫小人之域。
而終為君子之歸。
庸人稍知佛理者。
世必目為善人。
此其效也。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或曰。
從孔子之言。
而以儒教為心。
豈不益于生前乎。
何必淨土哉。
曰。
此世間法耳。
非出世間法。
世間法則不出于輪回。
出世間法則直脫輪回外。
淨土既益于生前。
又益于身後者。
以其兼出世間法故也。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迹。
論其理。
則見于日用之間。
而未嘗離。
前篇所言是也。
論其迹。
則見于早晨一茶之頃。
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
蓋修持法門有九品。
人人皆可以修。
雖罪惡之人。
佛亦不棄。
回心向善則為善矣。
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
譬如久為暗室。
一燈照之則為明矣。
故殺牛屠馬之人。
放下屠刀亦可以修。
所以修者不難。
亦不妨一切俗事。
故在官不妨職業。
在士不妨修讀。
在商賈不妨販賣。
在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妨事上。
在僧徒不妨參禅。
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
故曰。
其修持工夫見于早晨一茶之頃耳。
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
人何為而不修乎。
今有販物者。
一錢而得兩錢之息。
則必自喜。
以為得息之多矣。
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
亦必自喜。
以為及程之多矣。
是于外物小有所得。
而知其喜也。
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
必憂之以為喪本。
兩日而及一日之程。
亦必憂之以為費日。
是于外物小有所失。
而知其憂也。
何于吾身之光陰有限。
則日沒以過。
其失大矣。
而不以為憂。
于淨土之因緣難遇。
幸而知之。
其得大矣。
而不以為喜。
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
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
何不思之甚也。
況不費時刻。
用力甚少。
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
人何為而不修乎。
此時不修。
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
多不信之。
無足怪也。
蓋拘于目前所見。
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
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
安知有廣廈之清淨。
小器藜藿之食者。
安知有食前之方丈。
弊箧锱铢之蓄者。
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說處此娑婆濁世。
不信其清淨佛土。
所以生長于胞胎。
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
壽不過百年。
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
衣食必由于營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
常雜于憂惱。
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然則佛之所言。
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況佛切戒人以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诳人。
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
則以避害。
佛無求于世。
何規利之有。
佛視死生。
如刀斫虛空。
何避害之有。
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世間中人以上者。
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
況佛乎。
其言可信。
無足疑者。
故先賢雲。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
刻之于石。
天雷擊之。
今以金寶彩色镌刻裝繪。
以為輪藏貯。
佛之言供以香花。
嚴以神龍。
使其言之妄。
則又甚于奸黨之碑。
何為曆千百歲。
而天雷不擊之哉。
以其言之誠也。
言之誠而不信。
将何俟哉。
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
況自古
取其意而為淨土文。
無一字無所本。
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
欲人人共曉。
故其言直而不文。
予龍舒人也。
世傳淨土文者不一。
故以郡号别之。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說多見于日用之間。
而其餘功乃見于身後。
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
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
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
無非善。
與儒教之所以訓人。
何以異哉。
唯其名有不同耳。
故其以淨土為心。
則見于日用之間者。
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為無适而非善。
善則為君子為大賢。
現世則人敬之。
神祐之。
福祿可增。
壽命可永。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于此。
苟有志焉者。
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
善緣可以自此而增。
惡緣省而不已。
終必至于絕其惡。
善緣增而不已。
終必至于純乎善。
惡既絕矣。
善既純矣。
非為君子而何。
非為大賢而何。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
不知刑罰之可畏。
惟氣勢之為尚。
惟勢力之為趨。
苟知以淨土為心。
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
所為雖不能皆合于禮義。
亦必近于禮義矣。
雖不能盡超乎刑罰。
亦必遠于刑罰矣。
漸可以脫小人之域。
而終為君子之歸。
庸人稍知佛理者。
世必目為善人。
此其效也。
由是言之。
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
孰謂無益于生前乎。
或曰。
從孔子之言。
而以儒教為心。
豈不益于生前乎。
何必淨土哉。
曰。
此世間法耳。
非出世間法。
世間法則不出于輪回。
出世間法則直脫輪回外。
淨土既益于生前。
又益于身後者。
以其兼出世間法故也。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迹。
論其理。
則見于日用之間。
而未嘗離。
前篇所言是也。
論其迹。
則見于早晨一茶之頃。
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
蓋修持法門有九品。
人人皆可以修。
雖罪惡之人。
佛亦不棄。
回心向善則為善矣。
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
譬如久為暗室。
一燈照之則為明矣。
故殺牛屠馬之人。
放下屠刀亦可以修。
所以修者不難。
亦不妨一切俗事。
故在官不妨職業。
在士不妨修讀。
在商賈不妨販賣。
在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妨事上。
在僧徒不妨參禅。
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
故曰。
其修持工夫見于早晨一茶之頃耳。
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
人何為而不修乎。
今有販物者。
一錢而得兩錢之息。
則必自喜。
以為得息之多矣。
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
亦必自喜。
以為及程之多矣。
是于外物小有所得。
而知其喜也。
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
必憂之以為喪本。
兩日而及一日之程。
亦必憂之以為費日。
是于外物小有所失。
而知其憂也。
何于吾身之光陰有限。
則日沒以過。
其失大矣。
而不以為憂。
于淨土之因緣難遇。
幸而知之。
其得大矣。
而不以為喜。
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
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
何不思之甚也。
況不費時刻。
用力甚少。
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
人何為而不修乎。
此時不修。
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
多不信之。
無足怪也。
蓋拘于目前所見。
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
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
安知有廣廈之清淨。
小器藜藿之食者。
安知有食前之方丈。
弊箧锱铢之蓄者。
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說處此娑婆濁世。
不信其清淨佛土。
所以生長于胞胎。
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
壽不過百年。
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
衣食必由于營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
常雜于憂惱。
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然則佛之所言。
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況佛切戒人以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诳人。
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
則以避害。
佛無求于世。
何規利之有。
佛視死生。
如刀斫虛空。
何避害之有。
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世間中人以上者。
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
況佛乎。
其言可信。
無足疑者。
故先賢雲。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
刻之于石。
天雷擊之。
今以金寶彩色镌刻裝繪。
以為輪藏貯。
佛之言供以香花。
嚴以神龍。
使其言之妄。
則又甚于奸黨之碑。
何為曆千百歲。
而天雷不擊之哉。
以其言之誠也。
言之誠而不信。
将何俟哉。
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
況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