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土耽戀娑婆。
掩目空歸。
宛然流浪。
并肩牛馬。
接武泥犁。
不知自是何人。
拟此大權菩薩。
其惑五也。
故經應當發願生彼國。
則不信諸佛誠言。
不願往生淨土。
豈不甚迷哉。
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累系之所不能拘。
劫波之所不能害。
謝人間之八苦。
無天上之五衰。
尚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唯顯一乘之法決定無三。
歸依一體三寶。
奉事十方如來。
佛光照體萬惑潛消。
法味資神六通具足。
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
三十二應随類身遍周塵刹。
周旋五趣普被諸根。
不動一心遍行三昧。
灑定水于三千。
出衆生于火宅。
自利利他皆悉圓滿。
然則唯心淨土自性阿彌。
蓋解脫之要門。
修行之捷徑。
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
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
凡以欲得度人。
先須自度故也。
嗚呼人無遠慮。
心有近憂。
一失其身。
萬劫深悔。
故率大海衆。
各念彌陀佛。
百聲千聲乃至萬聲。
回向同緣願生彼國。
切冀蓮池勝會。
金地法明绮互相資。
必諧斯願。
操舟順水。
更加橹桌之功。
則十萬遙程不勞而至矣。
元祐四年冬。
宗赜夜夢。
一男子烏巾白衣。
可三十許。
風貌清美舉措閑雅。
揖謂宗赜曰。
欲入公彌陀會。
告書一名。
宗赜乃取蓮華勝會錄。
秉筆問曰。
公何名。
曰普慧。
(宗赜)書已。
白衣者又雲。
家兄亦告上名。
(宗赜)問曰。
令兄何名。
雲普賢。
言訖遂隐。
(宗赜)覺而詢諸耆宿。
皆雲。
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
(宗赜)以為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
必有賢聖幽贊。
然則預此會者豈小緣哉。
今乃以二大菩薩為此會首雲。
杭州永明壽禅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設問曰。
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
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曰。
真修行人應自審察。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存龜鑒以破多惑。
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
受如來記紹祖師位。
能如馬鳴龍樹否。
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
能知天台智者否。
宗說皆通行解兼修。
能如忠國師否。
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
蓋是自利利他。
豈肯誤人自誤。
況大雄贊歎。
金口丁甯。
希從昔賢恭禀佛敕。
定不謬誤也。
仍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迹顯著非一。
宜勤觀覽以自照知。
又當自度臨命終時。
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
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
此一報身定脫輪回否。
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
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無滞礙否。
若也了了自信得及。
何善如之。
若其未也。
莫以一時貢高卻緻永劫沉淪。
自失善利。
将複尤誰。
嗚呼哀哉。
何嗟及矣。
右赜禅師語見禅師勸化集中。
智者大師及壽禅師語見宋朝王敏仲侍郎直指淨土決疑集中。
侍郎名古在搢紳間。
為神仙所知。
鐘離真人嘗與諸雲。
風燈泡沫兩相悲。
未肯遺榮自保持。
颔下藏珠當猛取。
身中有道更求誰。
才高雅稱神仙骨。
智照靈如大寶龜。
一半青山無賣處。
約君攜手話希夷。
由此觀之。
可見侍郎為非凡。
且益知西方淨土所宜歸心也。
承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人皆謂。
修淨土不如禅教律。
餘獨謂。
禅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
夫真淨明妙虛徹靈通。
凡在智愚皆具此性。
根塵幻境相與淪胥。
生死輪回窮劫不斷。
故釋氏以禅教律假設方便。
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
惟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
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
簡要直截。
一念之專即到彼岸。
不問缁白皆可奉行。
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
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
今之學者不過禅教律。
究竟圓頓莫如禅。
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
則未免堕頑空之失。
研究三乘莫如教。
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
未免鑽故紙之病。
護善遮惡莫如律。
非身心清淨表裡一如。
則未免自纏縛之苦。
總以觀之。
論其所入則禅教律。
要其所歸則戒定慧。
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
其唯淨土之一門乎。
方念佛時。
口誦心惟。
諸惡莫作。
豈非戒。
系念淨境。
幻塵俱滅。
豈非定。
念實無念。
心華湛然。
豈非慧。
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
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
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
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淨無纏無脫。
當是時也。
孰為戒定慧。
孰為禅教律。
掩目空歸。
宛然流浪。
并肩牛馬。
接武泥犁。
不知自是何人。
拟此大權菩薩。
其惑五也。
故經應當發願生彼國。
則不信諸佛誠言。
不願往生淨土。
豈不甚迷哉。
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累系之所不能拘。
劫波之所不能害。
謝人間之八苦。
無天上之五衰。
尚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唯顯一乘之法決定無三。
歸依一體三寶。
奉事十方如來。
佛光照體萬惑潛消。
法味資神六通具足。
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
三十二應随類身遍周塵刹。
周旋五趣普被諸根。
不動一心遍行三昧。
灑定水于三千。
出衆生于火宅。
自利利他皆悉圓滿。
然則唯心淨土自性阿彌。
蓋解脫之要門。
修行之捷徑。
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
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
凡以欲得度人。
先須自度故也。
嗚呼人無遠慮。
心有近憂。
一失其身。
萬劫深悔。
故率大海衆。
各念彌陀佛。
百聲千聲乃至萬聲。
回向同緣願生彼國。
切冀蓮池勝會。
金地法明绮互相資。
必諧斯願。
操舟順水。
更加橹桌之功。
則十萬遙程不勞而至矣。
元祐四年冬。
宗赜夜夢。
一男子烏巾白衣。
可三十許。
風貌清美舉措閑雅。
揖謂宗赜曰。
欲入公彌陀會。
告書一名。
宗赜乃取蓮華勝會錄。
秉筆問曰。
公何名。
曰普慧。
(宗赜)書已。
白衣者又雲。
家兄亦告上名。
(宗赜)問曰。
令兄何名。
雲普賢。
言訖遂隐。
(宗赜)覺而詢諸耆宿。
皆雲。
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
(宗赜)以為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
必有賢聖幽贊。
然則預此會者豈小緣哉。
今乃以二大菩薩為此會首雲。
杭州永明壽禅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設問曰。
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
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曰。
真修行人應自審察。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存龜鑒以破多惑。
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
受如來記紹祖師位。
能如馬鳴龍樹否。
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
能知天台智者否。
宗說皆通行解兼修。
能如忠國師否。
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
蓋是自利利他。
豈肯誤人自誤。
況大雄贊歎。
金口丁甯。
希從昔賢恭禀佛敕。
定不謬誤也。
仍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迹顯著非一。
宜勤觀覽以自照知。
又當自度臨命終時。
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
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
此一報身定脫輪回否。
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
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無滞礙否。
若也了了自信得及。
何善如之。
若其未也。
莫以一時貢高卻緻永劫沉淪。
自失善利。
将複尤誰。
嗚呼哀哉。
何嗟及矣。
右赜禅師語見禅師勸化集中。
智者大師及壽禅師語見宋朝王敏仲侍郎直指淨土決疑集中。
侍郎名古在搢紳間。
為神仙所知。
鐘離真人嘗與諸雲。
風燈泡沫兩相悲。
未肯遺榮自保持。
颔下藏珠當猛取。
身中有道更求誰。
才高雅稱神仙骨。
智照靈如大寶龜。
一半青山無賣處。
約君攜手話希夷。
由此觀之。
可見侍郎為非凡。
且益知西方淨土所宜歸心也。
承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人皆謂。
修淨土不如禅教律。
餘獨謂。
禅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
夫真淨明妙虛徹靈通。
凡在智愚皆具此性。
根塵幻境相與淪胥。
生死輪回窮劫不斷。
故釋氏以禅教律假設方便。
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
惟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
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
簡要直截。
一念之專即到彼岸。
不問缁白皆可奉行。
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
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
今之學者不過禅教律。
究竟圓頓莫如禅。
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
則未免堕頑空之失。
研究三乘莫如教。
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
未免鑽故紙之病。
護善遮惡莫如律。
非身心清淨表裡一如。
則未免自纏縛之苦。
總以觀之。
論其所入則禅教律。
要其所歸則戒定慧。
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
其唯淨土之一門乎。
方念佛時。
口誦心惟。
諸惡莫作。
豈非戒。
系念淨境。
幻塵俱滅。
豈非定。
念實無念。
心華湛然。
豈非慧。
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
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
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
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淨無纏無脫。
當是時也。
孰為戒定慧。
孰為禅教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