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五

關燈
東晉遠法師倡首修淨土。

    本朝王敏仲侍郎。

    及近年錢塘陸居士。

    編集感應事迹。

    凡二百餘傳。

    皆镂闆流傳。

    今不及盡載。

    略取其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惡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

    共三十傳。

    所以發人之信心也。

     東晉遠法師 僧慧遠雁門人也。

    居廬山。

    與劉遺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結為蓮社。

    以修淨土。

    謂他日托生蓮華中也。

    遠澄心觀想。

    初十一年三睹聖相。

    而遠沉厚不言。

    後十九年七月晦夕遠面見。

    阿彌陀佛身滿虛空。

    圓光之中有諸化佛。

    觀音勢至侍立左右。

    又見。

    水流光明分十四支。

    一一支水流注上下。

    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妙法。

    如十六觀經所說。

    佛告遠曰。

    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後七日當生我國。

    見僧佛馱耶舍及慧持及昙順在佛之側。

    向前揖遠曰。

    法師之志在吾先。

    何來之遲也。

    遠目見分明。

    乃與其徒言之。

    且曰。

    始吾居此十一年。

    幸于淨土三睹聖相。

    今複見之。

    吾生淨土決矣。

    次日寝疾。

    至七日卒。

    遠少年博覽經史。

    尤通莊老。

    因往太行山。

    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

    豁然開悟。

    乃曰。

    九流異議。

    皆糠粕耳。

    因削發事之。

    後至廬山。

    凡三十年不出卒。

    年八十二。

     東晉劉遺民 程之字仲恩。

    号遺民。

    依遠公共修淨土。

    專坐禅作觀想法方。

    半歲即于定中見佛光照曜。

    又地皆金色。

    居山十五年。

    末年又于想念佛中。

    見阿彌陀佛。

    身紫金色。

    毫光散照。

    垂手下接。

    以臨其室。

    程之慰幸悲泣自陳曰。

    安得如來為我摩頂以衣覆我。

    佛乃為摩其頂。

    引袈裟以覆之。

    他日想念佛。

    又見身入七寶大池蓮華青白相間。

    其水湛湛如無邊岸。

    中有一人。

    項有圓光。

    胸有萬字。

    指池水曰。

    八功德水。

    汝可飲之。

    程之飲水。

    甘美盈口。

    乃還。

    猶覺有異香發于毛孔。

    乃曰。

    此吾淨土之緣至矣。

    廬阜諸僧皆來會。

    程之對佛像。

    焚香再拜祝曰。

    我以釋迦遺教故。

    知有阿彌陀佛。

    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

    又供養阿彌陀佛。

    後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衆。

    以至十方佛菩薩衆。

    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

    祝畢與衆話别。

    面西端坐。

    斂手氣絕。

    年五十九。

     東晉阙公則 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

    已亡友人于東京白馬寺為作忌日。

    林木殿宇皆金色。

    空中有聲雲。

    我是阙公則。

    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遠矣。

    故來相報。

    言訖不現。

     晉翰林學士張抗 抗平生積善。

    信重佛門。

    誓課大悲心陀羅尼十萬遍。

    願生西方。

    課畢。

    年過六十。

    忽寝疾。

    唯念阿彌陀佛。

    謂家人雲。

    西方淨土元隻在堂屋西間之内。

    阿彌陀坐蓮華上。

    翁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

    禮佛嬉戲。

    言訖良久念佛而亡。

    翁兒乃孫子名。

    三二歲而亡矣。

     宋江陵僧昙鑒 昙鑒履行尤謹。

    常願身升安養。

    面見阿彌陀佛。

    安養即淨土也。

    故雖毫芒之善悉回向之。

    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

    以水灑其面曰。

    滌汝塵垢。

    清汝心念。

    汝之身口俱緻嚴淨。

    又于瓶中出一蓮華與之。

    出定乃與寺僧叙别。

    夜漸深獨步廊下。

    念阿彌陀佛。

    将至五更。

    其聲彌厲。

    及旦弟子依常問訊。

    趺坐不動。

    就而視之亡矣。

     南齊楊都僧慧進 慧進年四十餘願誦法華。

    執卷病生。

    乃發願造百部。

    以忏業障。

    錢化造畢病亦随愈。

    願以造經功德回向淨土。

    忽空中有聲雲。

    汝事已辦。

    願亦已遂。

    其生淨土。

    非汝而誰。

    進聞之曰。

    進不敢以冀上品。

    但下品之下亦無退轉矣。

    齊明三年年八十。

    無病而卒。

     後魏壁谷僧昙鸾 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經十卷。

    鸾欣然自得。

    以為神仙必可緻也。

    後遇僧菩提留支問雲。

    佛道長生乎。

    能卻老不死乎。

    支雲。

    長生不死。

    吾佛道也。

    遂以十六觀經與之雲。

    汝可誦此。

    則三界無複生。

    六道無複往。

    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

    其為壽也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

    沙石之數有限。

    壽量之數無窮。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鸾深信之。

    遂焚仙經而專修觀經。

    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

    魏主憐其志尚。

    又嘉其自行化他流傳甚廣。

    号為神鸾。

    一日告弟子雲。

    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

    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

    向西閉目叩頭而亡。

    是時僧俗同聞管弦絲竹之聲從西而來。

    良久乃止。

     隋開覺寺僧道喻 道喻念阿彌陀佛。

    造旃檀像長三寸。

    後忽死。

    七日卻蘇雲。

    見阿彌陀佛。

    雲。

    汝造我像。

    何太小。

    對曰。

    心大即大。

    心小即小。

    言訖其像遍于虛空。

    又雲。

    汝且回本國香湯沐浴。

    明星出我來迎汝。

    至時果見化佛來迎光明照室。

    衆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