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三

關燈
孟子雲。

    人皆可以為堯舜。

    荀子雲。

    塗之人可以為禹。

    常不輕菩薩雲。

    我不敢輕于汝等。

    汝等皆可作佛。

    是人人可以為聖賢。

    人人可以作佛。

    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

    無人不可以修。

    故為普勸修持。

     普勸修持一 或人問孔子曰。

    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

    有諸。

    孔子曰。

    又有甚焉。

    桀纣則忘其身。

    若以道眼觀之。

    今人皆忘其身矣。

    何則自早晨開目離寝。

    至夜間就寝閉目。

    無非塵勞。

    未嘗暫省吾身。

    是皆忘其身也。

    且人之于身。

    以日言之。

    莫大于饑渴。

    必為飲食之備。

    以歲言之。

    莫大于寒暑。

    必為裘葛之備。

    以終身言之。

    莫大于死生。

    而不為淨土之備。

    何哉。

    且若人有百斤之金。

    猝有大難。

    不能負挈以行。

    必舍而去之。

    若抱金而與之俱死。

    世必謂之大愚。

    是皆知此身重于百斤之金也。

    然平日則區區趨名競利。

    雖百錢之物亦不肯棄舍。

    而不自愛其身何哉。

    或責以盜竊。

    或呵以禽畜。

    則怫然而怒。

    有至于終身怨憾而不可解者。

    有至于毆擊而成獄訟者。

    彼盜竊禽畜之名無損于吾身。

    乃惡之如是。

    是徒惜吾身之名。

    以不知惜吾身之實。

    何哉。

    且吾身之實非他。

    強名曰死。

    而實未嘗死者是也。

    人徒見其舍此敗軀而去。

    乃謂之死。

    不知舍此則往彼矣。

    然其所往之處豈可不預備哉。

    故西方之說誠不可廢。

     普勸修持二 人生時。

    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

    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

    不問大小。

    或祖父以傳于己。

    或自己營造而得。

    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緝累而得。

    色色無非己物。

    且如窗紙雖微。

    被人扯破猶有怒心。

    一針雖微。

    被人将去猶有吝心。

    倉庫既盈心猶未足。

    金帛已多營猶未止。

    舉眼動步無非愛著。

    一宿在外已念其家。

    一仆未歸已憂其失。

    種種事務無非挂懷。

    一旦大限到來。

    盡皆抛去。

    雖我此身。

    猶是棄物。

    況身外者乎。

    靜心思之。

    恍如一夢。

    故莊子曰。

    且有大覺。

    然後知此其大夢也。

    古人有言。

    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裡人。

    萬般将不去。

    唯有業随身。

    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雲。

    萬般将不去。

    唯有業随身。

    但念阿彌陀。

    定生極樂國。

    蓋業者謂善業惡業。

    此皆将得去者。

    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

    有了明長老。

    為衆普說指此身而言曰。

    此為死物。

    其内鱍鱍地者為活物。

    莫于死物上作活計。

    宜于活物上作活計。

    餘深愛此語。

    故常為人言之。

    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

    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

    世人雖未能免。

    此當于營生奉身之中。

    挪頃刻之暇回光自照。

    以留心于淨土。

    乃活物上作活計也。

    且如汲汲營生。

    雖緻富如石崇貴極一品。

    終有數盡之期。

    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普勸修持三 人初未嘗死。

    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

    何則以神之來而托于此。

    其形由是而長。

    故謂之生。

    以神之去而離于此。

    其形由是而壞。

    故謂之死。

    是神者我也。

    形者我所舍也。

    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

    然則生者非生也。

    以神之來而形成耳。

    死者非死也。

    以神之去而形壞耳。

    世之人不識其神。

    徒見其形。

    乃悅生而惡死。

    可不為悲乎。

    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

    蓋随業緣而來神之去也。

    何自而去也。

    蓋随業緣而去業者何哉。

    其所作者人間之業。

    神則随之而生于人間。

    所作者天上之業。

    神則随之而生于天上。

    若作阿修羅之業。

    神則随之生于阿修羅。

    若作三惡道之業。

    神則随之生于三惡道。

    是輪回六趣無有出期。

    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

    不得久留于一所。

    所以然者何哉。

    以吾所造之業。

    非久而不盡者。

    故神之舍于業也。

    業盡則形壞。

    形壞則神無所舍。

    又随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

    人飲食必享其味。

    故造如是業。

    必受如是之報。

    蓋自然之理也。

    然則吾今世所為。

    豈可以不慎哉。

    欲直脫輪回求離苦惱者。

    無如西方淨土。

    故不可以不修也。

     普勸修持四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

    生滅不常。

    或一歲二歲。

    或一十二十。

    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

    雖有至七十者。

    古來猶稀。

    人隻見眼前老者。

    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

    況世間無非是苦。

    但不思省故不覺知。

    不稱意時固為苦矣。

    如或稱意亦無多時。

    父母妻兒姻親眷屬。

    或疾病死。

    或殺傷離散。

    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

    平生罪惡豈得全無。

    且以目前言之。

    起一不正念。

    說一不正語。

    視一不正色。

    聽一不正聲。

    為一不正事。

    無非過惡。

    況所食者衆生之肉。

    所衣者亦殺衆生而得。

    又況所有過惡不止于食肉。

    人繇不思。

    則已思之。

    誠可畏也。

    自少至老自生至死。

    積累既多。

    纏綿堅固無由解脫。

    閉眼之後不免随業緣去。

    杳杳冥冥不知在何處。

    或墜地獄受諸苦極。

    或為畜生受人宰殺。

    或生餓鬼饑火燒身。

    或入修羅嗔恨所迫。

    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

    受盡福報依舊輪回。

    漂流汩沒無有出期。

    唯有西方淨土。

    最為超脫輪回之捷徑。

    色身難得。

    趁康健時辦此大事。

    當常作念。

    雲。

    吾曾自無始以來輪回六道。

    不曾知此法門。

    故不得出離。

    今日知之。

    豈可不即時下手。

    年高者固當勉力。

    年少者亦不可因循。

    命終徑生極樂世界。

    回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

    不可同年而語矣。

     普勸修持五 譬如人入大城中。

    必先覓安下處。

    卻出幹事。

    抵暮昏黑。

    則有投宿之地。

    先覓安下處者。

    修淨土之謂也。

    抵暮昏黑者。

    大限到來之謂也。

    有投宿之地者。

    生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