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事盡矣。
盡聞其不住也。
故世間雖享快樂。
其如不住何不住則過去。
過去則不能久也。
又覺其所覺者皆歸于空。
空則無實矣。
誠能于此空而覺之則真覺之誠極圓。
而無複墜堕也。
使古老而悟此理。
必不住宰相家。
縱未能悟明真性。
且修西方以脫去輪回可也。
楞伽經謂。
世間修行人如澄濁水。
澄之雖清。
未去濁腳。
攪之複濁。
古老之謂也。
如生西方見佛得道。
複來生此世界。
則若刷去濁腳純為清水。
雖攪之不複濁矣。
故雖名行尊宿。
亦不可不修西方。
古老足以鑒矣。
西方如現受官 譬如人有一官而不受。
必欲修學為大魁。
其志固美矣。
然大魁不可必得固。
不若且受其官。
一向修學。
如得大魁。
則若錦上添花。
若不得之。
不失其為官人。
修西方者且受官之謂也。
一向修學者。
兼以參禅方謂也。
不得大魁者。
參禅未悟之謂也。
不失其為官人者。
直脫輪回。
大受快樂之謂也。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
烏有不大悟哉。
故西方之說誠不可廢。
三菩薩修兜率 智者十疑論雲。
三菩薩修兜率。
一名無著。
二名世親。
三名師子覺。
若雲先生兜率見彌勒者即來相報。
師子覺先亡數年無報。
次世親亡三年乃來報雲。
天日長。
我生兜率。
禮彌勒佛。
聽其說法。
即來相報。
已三年矣。
問師子覺如何。
雲。
生兜率外院。
戀著天樂。
即不曾見佛。
且以菩薩而修。
兜率猶有戀著不見佛者。
此輪回之根本。
是知兜率難修有墜。
非比西方易修無墜也。
智者又雲。
有見釋迦佛而不得道者。
若修西方見阿彌陀佛。
無不得道。
則釋迦佛與阿彌陀佛。
其願力功德威神小大固不同矣。
故大慈菩薩雲。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念其名号。
消一切罪。
遂生淨土。
宜哉。
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歐陽永叔知穎州。
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
有僧知宿命言。
此妓前世為尼。
誦法華經三十年。
一念之差遂至于此。
問妓雲。
曾讀法華否。
答曰。
失身于此。
何暇誦經。
與以法華。
則讀誦如流。
與之他經。
則不能讀。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
使此尼知西方法門。
則上品上生可也。
不知而墜堕于妓。
可不哀哉。
以此知。
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
其濟拔之功大矣。
福報豈易量哉。
十二緣圖 三界六道輪回圖 無明謂暗昧真性。
行謂動作。
識謂魂識。
自阿鼻大地獄至他(長行寫者是十二因緣圖短行寫者是三界六道圖)。
名謂受想行識。
色謂色身。
六入謂六根。
化自在天。
皆名欲界。
觸謂觸六根者。
因暗昧真性故。
不能寂。
以有情欲也。
上有色。
然不動。
乃生魂識。
因有名色。
遂有六入。
界。
止有色身無男女。
因六入故有觸。
因觸故受。
因受故愛。
因。
之形。
又上有無色界。
愛故取。
因取故常有。
之因此複受生。
因。
亦無色身。
止有魂識。
生故有老死相牽。
緣不斷故名十二緣。
如鬼神。
此總名三界。
觀此豈可迷于他塗而不修西方。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七(終)
盡聞其不住也。
故世間雖享快樂。
其如不住何不住則過去。
過去則不能久也。
又覺其所覺者皆歸于空。
空則無實矣。
誠能于此空而覺之則真覺之誠極圓。
而無複墜堕也。
使古老而悟此理。
必不住宰相家。
縱未能悟明真性。
且修西方以脫去輪回可也。
楞伽經謂。
世間修行人如澄濁水。
澄之雖清。
未去濁腳。
攪之複濁。
古老之謂也。
如生西方見佛得道。
複來生此世界。
則若刷去濁腳純為清水。
雖攪之不複濁矣。
故雖名行尊宿。
亦不可不修西方。
古老足以鑒矣。
西方如現受官 譬如人有一官而不受。
必欲修學為大魁。
其志固美矣。
然大魁不可必得固。
不若且受其官。
一向修學。
如得大魁。
則若錦上添花。
若不得之。
不失其為官人。
修西方者且受官之謂也。
一向修學者。
兼以參禅方謂也。
不得大魁者。
參禅未悟之謂也。
不失其為官人者。
直脫輪回。
大受快樂之謂也。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
烏有不大悟哉。
故西方之說誠不可廢。
三菩薩修兜率 智者十疑論雲。
三菩薩修兜率。
一名無著。
二名世親。
三名師子覺。
若雲先生兜率見彌勒者即來相報。
師子覺先亡數年無報。
次世親亡三年乃來報雲。
天日長。
我生兜率。
禮彌勒佛。
聽其說法。
即來相報。
已三年矣。
問師子覺如何。
雲。
生兜率外院。
戀著天樂。
即不曾見佛。
且以菩薩而修。
兜率猶有戀著不見佛者。
此輪回之根本。
是知兜率難修有墜。
非比西方易修無墜也。
智者又雲。
有見釋迦佛而不得道者。
若修西方見阿彌陀佛。
無不得道。
則釋迦佛與阿彌陀佛。
其願力功德威神小大固不同矣。
故大慈菩薩雲。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念其名号。
消一切罪。
遂生淨土。
宜哉。
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歐陽永叔知穎州。
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
有僧知宿命言。
此妓前世為尼。
誦法華經三十年。
一念之差遂至于此。
問妓雲。
曾讀法華否。
答曰。
失身于此。
何暇誦經。
與以法華。
則讀誦如流。
與之他經。
則不能讀。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
使此尼知西方法門。
則上品上生可也。
不知而墜堕于妓。
可不哀哉。
以此知。
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
其濟拔之功大矣。
福報豈易量哉。
十二緣圖 三界六道輪回圖 無明謂暗昧真性。
行謂動作。
識謂魂識。
自阿鼻大地獄至他(長行寫者是十二因緣圖短行寫者是三界六道圖)。
名謂受想行識。
色謂色身。
六入謂六根。
化自在天。
皆名欲界。
觸謂觸六根者。
因暗昧真性故。
不能寂。
以有情欲也。
上有色。
然不動。
乃生魂識。
因有名色。
遂有六入。
界。
止有色身無男女。
因六入故有觸。
因觸故受。
因受故愛。
因。
之形。
又上有無色界。
愛故取。
因取故常有。
之因此複受生。
因。
亦無色身。
止有魂識。
生故有老死相牽。
緣不斷故名十二緣。
如鬼神。
此總名三界。
觀此豈可迷于他塗而不修西方。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