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五 明化醇倚床迷本相
關燈
小
中
大
胫走翼飛之理,誠則能明;神來智往之符,大無不化。
翻餘惡夢,為君為仆之紛纭;曆盡迷津,非我非魚之隐約。
矩兒告甘君曰:“頃得父書,阿母以今日來青城山、兒将往谒。
”木蘭曰:“須乘夜去,明日恐錯迕。
”甘君亦促之。
矩兒上青城山,未及半,月東出矣。
忽二虎剪尾咆哮,徑撲左右,風聲入雲,腥氣滿谷。
矩兒騰身于右,出一拳飛擊左虎,抉其目,又騰身于左,出一足橫踢右虎,碎其陰,俱跳擲自斃,力盡卧岩畔焉。
員夫人方與童子語,今夕矩兒當至,何蓮漏深沉,尚阆其耶?”繼聞山中虎嘯聲,猛省曰:“吾兒危矣。
”命童子以符禁虎,将兒歸。
童子下半山,适虎母悲二子之已亡,來伺矩兒,則已昏然睡,将得而甘心矣。
童子咒曰: 咄咄咄,山君坐折腦後骨。
咍咍咍,封姨立堕一彪胎。
虎母自搖尾去,乃負矩兒還。
員夫人喚曰:“兒勿眠,阿母在庵前。
”矩兒醒,哭拜于地曰:“秦川風雨,母也因依;蜀郡煙塵,父兮睽隔。
未躍姜家之鯉,如無鄧氏之兒。
永懷堂上劉樊,乘白雲于此日;可憶膝前雞犬,舐丹藥以何年。
敬谒青城,俨窮碧落。
烏雞反哺,須知季亦嗟予;鶴便重歸,徒訝仙曾有子。
”夫人謂曰:“兒志在誅珇,力于攻取,清宇内之惡,救民間之災。
消劫以慰天神,積功而揚父母,漢廷方朔,終是仙兒;魯國汪□,斷無殇死。
惟兵為兇器,蠱乃皿蟲,豎苟據乎膏肓,醫勿為之和緩。
從而伏枕,繼以麾旗,提六六之魔頭,斷千千之虿尾。
鼎鐘之績成矣,河嶽之光爛焉。
從此葉縣仙令,神返玉棺;藍關從孫,迹留金字也。
”矩兒拜辭,猶有靡依之态。
員夫人袖出一幅剩錦付之,曰:“後五年迷道至江沉羽處,兒當踏此得渡。
怪獸來攫者,亦乘此可免。
”又指謂矩兒曰:“前者二虎斃,其族來報矣!兒避之。
”矩兒回視,東旭射目,虎須若林,望阿母及童子,駐一懸崖。
惟呼速去。
矩兒遂以錦鋪地,乘之起,即如禦風。
下山行,聞城隅笳鼓聲,則蜀帥以備邊還,來詣甘也。
入幕伺之,蜀帥至,與甘君議戎事。
甘君曰:“渡川兵兩日計三千人,請簡其半,駐酉陽州,調土番二千人,應秀山縣。
仆與君分統,勞逸均之。
”蜀帥曰:“職願為前部,領土番。
”甘君曰:“請無速戰,登山馳逐以示勇。
倦則解甲卧,慮賊無謀來擊,先列無數陷塹以待之。
若有謀,必不敢來。
俟仆觇賊者還,别有所決。
”蜀帥曰:“昔總帥罕之戰,以三千人破賊數萬,軍聲震耳。
可作三日聾,今聞所授策,又窺豹之一斑矣。
”即日辭去。
簡千五百名精兵以待甘君。
自以土番二千人為前路,援秀山。
甘君午後,仍與木蘭微服出,至前酒家,待司為季孫不至。
因取紙筆和昨詩雲: 蜀雲如錦織平川,别有人稱錦裡賢。
不見所思空對酒,隔江望斷過江船。
後暑古遼甘如饴和。
久之,季孫足音仍寂。
甘君曰:“天女其倚聲焉?”木蘭曰:“非荷戈者所優也。
”亦題曰: 孰與清詞滌九川,嚴公曾和杜陵賢。
天涯相訪不相遇,返照難留估客船。
署東海郦仲離步韻。
甘君曰:“天女自有姓名乎?”對曰:“先世道元,以注《水經》得亢其宗,雪食其遭烹田氏之辱。
昔少在宮闱,君父以次女故,命名仲離也。
”甘君曰:“逸韻天成,不為世人貶技,能詩者固不言詩耳。
”日暮,季孫始偕一人至,揖甘君雲:“此吾湖海友明化醇,闡陰陽化生之機,二十年矣。
願與吾偕至幕府。
”甘君曰:“總帥以禮聘先生,命某代緻。
”即再拜。
季孫同揖興,命木蘭将贽獻,有書啟雲: 鼎膺朝廷钺旄,來蜀攝征讨事。
獨勇不克,獨謀不臧,旁求俊明,幾于廢沐忘飯矣。
側聞先生,武庫之門,文園之裔,風流釋群倫之症結,放誕通六合之精神;惟苗民昧皇降之衷,故聖王以蒼生為轸。
是宜九辟,以命三軍。
謹以天家所頒赤白金卮,綠黃佩帶,空頭诰身二職,如意記事一枚,以将執雁之儀,匪若饋鲭之陋。
季孫稱謝。
化醇辭曰:“公以禮聘我,未合趨承,譬猶女子十年已字,百兩方将,其附和之娃,在女家為媵姬,入男室為奔妾也,請從此絕。
”甘君曰:“又何傷乎?實不虞兩賢之同時集也!”木蘭進曰:“明先生其守株者欤!則不敢請。
既同有入幕之約,想亦不羁,安有初占連茹,忽著絕交者。
”化醇乎其容,遂偕赴幕府,從此軍中呼司馬季孫為正參,而目化醇為副參。
甘君自成都赴酉陽。
行三日,所簡精兵,已駐請号令。
甘君與二參謀議曰:“聞苗酋樂般,本夜郎人,世為青衿,以諸生試還山中,被白苗擒之歸,而妻以女。
其翁死,因長白苗,彼不樂戰争,為其下所慫,仆當乘其衆心未固,遣一人陳說利害,彼心動必持兩端。
即不出降,亦不敢索戰矣。
緩則生變,方以計擒之,何如?”季孫曰:“吾當代為文檄之,即往說,總帥陳兵以耀德。
不十日,令彼自誅其強梁賊,手足已斷,不降何為?”化醇曰:“酋所居地,風雨之會,陰陽之和,白苗建都,天一所生也;司馬公賦性文明,木火之質,水既克火,澤亦滅木矣。
化醇安土敦仁,曆有年所,面垢不能去,浮土之形,脾醒不欲眠,燥土之氣,自能制白苗積水,為天将收金,況以儒通墨,久得誦《金剛經》不爛之舌,羿彀必志,虞機善迎,非邀谕蜀之功,實佐平蠻之略耳。
”季孫曰:“明副參理數融釋,代吾行是也,總帥可從之?”甘君曰:“此行固用文戰,二君皆優為之,仆拱手觀成而已。
”季孫為檄文畢,促化醇行。
化醇自為諸生服,徒步入亂山中。
近苗人村落,為邏者所執,即大笑曰:“蠢茲有苗,豈識吾與大王同遊于庠,乃丙舍故人也,速以筍輿至,命門生舁之。
”邏者亦笑曰:“此漢家博士弟子員也,偷狗之暇,乃欲攀龍,試以獻吾王。
”呼竹籠舁之行。
見樂
翻餘惡夢,為君為仆之紛纭;曆盡迷津,非我非魚之隐約。
矩兒告甘君曰:“頃得父書,阿母以今日來青城山、兒将往谒。
”木蘭曰:“須乘夜去,明日恐錯迕。
”甘君亦促之。
矩兒上青城山,未及半,月東出矣。
忽二虎剪尾咆哮,徑撲左右,風聲入雲,腥氣滿谷。
矩兒騰身于右,出一拳飛擊左虎,抉其目,又騰身于左,出一足橫踢右虎,碎其陰,俱跳擲自斃,力盡卧岩畔焉。
員夫人方與童子語,今夕矩兒當至,何蓮漏深沉,尚阆其耶?”繼聞山中虎嘯聲,猛省曰:“吾兒危矣。
”命童子以符禁虎,将兒歸。
童子下半山,适虎母悲二子之已亡,來伺矩兒,則已昏然睡,将得而甘心矣。
童子咒曰: 咄咄咄,山君坐折腦後骨。
咍咍咍,封姨立堕一彪胎。
虎母自搖尾去,乃負矩兒還。
員夫人喚曰:“兒勿眠,阿母在庵前。
”矩兒醒,哭拜于地曰:“秦川風雨,母也因依;蜀郡煙塵,父兮睽隔。
未躍姜家之鯉,如無鄧氏之兒。
永懷堂上劉樊,乘白雲于此日;可憶膝前雞犬,舐丹藥以何年。
敬谒青城,俨窮碧落。
烏雞反哺,須知季亦嗟予;鶴便重歸,徒訝仙曾有子。
”夫人謂曰:“兒志在誅珇,力于攻取,清宇内之惡,救民間之災。
消劫以慰天神,積功而揚父母,漢廷方朔,終是仙兒;魯國汪□,斷無殇死。
惟兵為兇器,蠱乃皿蟲,豎苟據乎膏肓,醫勿為之和緩。
從而伏枕,繼以麾旗,提六六之魔頭,斷千千之虿尾。
鼎鐘之績成矣,河嶽之光爛焉。
從此葉縣仙令,神返玉棺;藍關從孫,迹留金字也。
”矩兒拜辭,猶有靡依之态。
員夫人袖出一幅剩錦付之,曰:“後五年迷道至江沉羽處,兒當踏此得渡。
怪獸來攫者,亦乘此可免。
”又指謂矩兒曰:“前者二虎斃,其族來報矣!兒避之。
”矩兒回視,東旭射目,虎須若林,望阿母及童子,駐一懸崖。
惟呼速去。
矩兒遂以錦鋪地,乘之起,即如禦風。
下山行,聞城隅笳鼓聲,則蜀帥以備邊還,來詣甘也。
入幕伺之,蜀帥至,與甘君議戎事。
甘君曰:“渡川兵兩日計三千人,請簡其半,駐酉陽州,調土番二千人,應秀山縣。
仆與君分統,勞逸均之。
”蜀帥曰:“職願為前部,領土番。
”甘君曰:“請無速戰,登山馳逐以示勇。
倦則解甲卧,慮賊無謀來擊,先列無數陷塹以待之。
若有謀,必不敢來。
俟仆觇賊者還,别有所決。
”蜀帥曰:“昔總帥罕之戰,以三千人破賊數萬,軍聲震耳。
可作三日聾,今聞所授策,又窺豹之一斑矣。
”即日辭去。
簡千五百名精兵以待甘君。
自以土番二千人為前路,援秀山。
甘君午後,仍與木蘭微服出,至前酒家,待司為季孫不至。
因取紙筆和昨詩雲: 蜀雲如錦織平川,别有人稱錦裡賢。
不見所思空對酒,隔江望斷過江船。
後暑古遼甘如饴和。
久之,季孫足音仍寂。
甘君曰:“天女其倚聲焉?”木蘭曰:“非荷戈者所優也。
”亦題曰: 孰與清詞滌九川,嚴公曾和杜陵賢。
天涯相訪不相遇,返照難留估客船。
署東海郦仲離步韻。
甘君曰:“天女自有姓名乎?”對曰:“先世道元,以注《水經》得亢其宗,雪食其遭烹田氏之辱。
昔少在宮闱,君父以次女故,命名仲離也。
”甘君曰:“逸韻天成,不為世人貶技,能詩者固不言詩耳。
”日暮,季孫始偕一人至,揖甘君雲:“此吾湖海友明化醇,闡陰陽化生之機,二十年矣。
願與吾偕至幕府。
”甘君曰:“總帥以禮聘先生,命某代緻。
”即再拜。
季孫同揖興,命木蘭将贽獻,有書啟雲: 鼎膺朝廷钺旄,來蜀攝征讨事。
獨勇不克,獨謀不臧,旁求俊明,幾于廢沐忘飯矣。
側聞先生,武庫之門,文園之裔,風流釋群倫之症結,放誕通六合之精神;惟苗民昧皇降之衷,故聖王以蒼生為轸。
是宜九辟,以命三軍。
謹以天家所頒赤白金卮,綠黃佩帶,空頭诰身二職,如意記事一枚,以将執雁之儀,匪若饋鲭之陋。
季孫稱謝。
化醇辭曰:“公以禮聘我,未合趨承,譬猶女子十年已字,百兩方将,其附和之娃,在女家為媵姬,入男室為奔妾也,請從此絕。
”甘君曰:“又何傷乎?實不虞兩賢之同時集也!”木蘭進曰:“明先生其守株者欤!則不敢請。
既同有入幕之約,想亦不羁,安有初占連茹,忽著絕交者。
”化醇乎其容,遂偕赴幕府,從此軍中呼司馬季孫為正參,而目化醇為副參。
甘君自成都赴酉陽。
行三日,所簡精兵,已駐請号令。
甘君與二參謀議曰:“聞苗酋樂般,本夜郎人,世為青衿,以諸生試還山中,被白苗擒之歸,而妻以女。
其翁死,因長白苗,彼不樂戰争,為其下所慫,仆當乘其衆心未固,遣一人陳說利害,彼心動必持兩端。
即不出降,亦不敢索戰矣。
緩則生變,方以計擒之,何如?”季孫曰:“吾當代為文檄之,即往說,總帥陳兵以耀德。
不十日,令彼自誅其強梁賊,手足已斷,不降何為?”化醇曰:“酋所居地,風雨之會,陰陽之和,白苗建都,天一所生也;司馬公賦性文明,木火之質,水既克火,澤亦滅木矣。
化醇安土敦仁,曆有年所,面垢不能去,浮土之形,脾醒不欲眠,燥土之氣,自能制白苗積水,為天将收金,況以儒通墨,久得誦《金剛經》不爛之舌,羿彀必志,虞機善迎,非邀谕蜀之功,實佐平蠻之略耳。
”季孫曰:“明副參理數融釋,代吾行是也,總帥可從之?”甘君曰:“此行固用文戰,二君皆優為之,仆拱手觀成而已。
”季孫為檄文畢,促化醇行。
化醇自為諸生服,徒步入亂山中。
近苗人村落,為邏者所執,即大笑曰:“蠢茲有苗,豈識吾與大王同遊于庠,乃丙舍故人也,速以筍輿至,命門生舁之。
”邏者亦笑曰:“此漢家博士弟子員也,偷狗之暇,乃欲攀龍,試以獻吾王。
”呼竹籠舁之行。
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