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7)

關燈
還有一個根據,即是曹丕的表現。曹丕娶甄氏時,是十分喜愛的,但曹操一死,馬上就冷落了她。據《魏書》記載,甄氏對曹丕的新寵說了一些不滿的話,曹丕知道了甚為震怒,對其百般虐待,最後又下诏書,賜之以毒酒,令她自殺。甄氏不喝毒酒,曹丕的新寵妃子郭氏就用糠塞于其口,趁其喘息之時,強行灌下毒酒,将其害死。另外,曹操死後,曹丕将其父的妃嫔全部召來,供自己玩樂。一次曹丕生病了,其母卞太後前去看望。她掀起門簾一看,見曹丕床側坐着的女子都是曹操生前的貼心宮妃。太後驚奇地問:“這些人何時被召到你房中來的?”曹丕回答:“父親剛死,我就召她們來了。”說話時臉上毫無羞愧之色。卞太後見此情形,氣憤地說:“你這樣做,死了連狗鼠都不吃你!”

    從這兩點看,曹操似乎與甄氏有暧昧之情,所以才導緻了孔融之死和曹丕的報複。也許,正是因為曹操的這段醜事,清朝的學究們才故意将兩個人的墳墓繪制在了一起。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大膽的假設,并無事實根據。

    另一種說法認為,曹操陵在其故裡谯縣的“曹家孤堆”。

    1991年第5期《風景名勝》雜志上刊載了一篇題為《魏武故裡話曹操》的文章。文章認為,曹家孤堆即是曹操陵,其理由有三:

    其一,《魏書·文帝紀》載:“甲午(220年),軍治于谯,大飨六軍及谯父老百姓于邑東。”《亳州志》載:“父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壇于故宅前,樹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該年正月,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話,那曹丕(魏文帝)為何不去邺而返故裡?說明曹丕此行目的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

    其二,《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東20公裡處。曹操31歲時曾返鄉在此建築了精舍,而曹丕也于187年生于此處。所以曹丕祠谯陵,其意有二,一不忘所生之地,二祭先王之陵。

    其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宗族墓群,其中包括曹操祖父曹騰墓,其父曹嵩墓等,曹操長女曹憲墓也在此處發現,綜上可知,曹操之陵亦當在此。

    但是這種說法纰漏甚多。其中一個明顯的錯誤是,把曹丕的幾次祭祀作為證明曹操之陵在亳州的證據。其實,曆代皇帝的祭祀,并不見得隻是祭父,更多的是祭祖,如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後,派懂得風水的大官到其出生地泗州選址,為其高祖、曾祖、祖父造陵,所以曹丕之于祠谯,隻是一種祭拜祖先的活動,并不能證明曹操墓即在此處。至于曹家祖墳在此,曹操之墓也必在此的說法就更顯得蒼白無力了。

    面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尴尬局面,後人不由得發出了“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感歎,而對曹操為人之奸詐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其實,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節儉,力主并親身實踐“薄葬”,這在曆史上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曹操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社會動蕩,其采用隐秘的辦法處置後事,也是迫不得已。而且這種辦法,不僅保護了自己,也使諸多的盜墓賊無從下手,一次次徒勞無功,從這個意義上講,曹操又是十分明智的。

    從曹操入葬至今,時光已流逝了一千多年,曹操的真正陵寝還沒有找到蹤迹,也許人們是永遠找不着了。

    4.諸葛亮墓地之謎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社會動蕩曆時最久的時期。由于諸侯并起,群雄逐鹿,戰亂頻繁,這一時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點:墓葬形式多種多樣,盜墓活動異常猖獗,各種傳說不胫而走。

    疑冢和秘葬,就是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喪葬形式。不少名人采取了這種形式。東晉十六國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石虎死後設置了疑冢,後來有人曾盜掘石氏二陵,結果裡面空空如也。關于其設疑冢之事,《邺中記》中記道:

    石勒陵在襄國城西南三十裡,名高陵,不築牆,不種樹,立堂皇五間,安攢圖勒大臣像。又于堂皇東立重陵,虎陵在邺西北角,既葬邺中便即其封城,故未有名。或雲尋被掘,凡此二陵皆為僞葬。石勒、虎自别葬于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