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3)
關燈
小
中
大
曹操不僅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自己的生活也十分儉樸。據《曹瞞傳》記載:“太祖為人佻易天威重,好音樂,偶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绡,身自佩小磐囊,以盛手中細物,時或冠恰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隐,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治汗巾帻,其輕易如此。”當時,天下鬧災荒,中原常發生人吃人的事情。軍中無糧,靠采桑椹、摸河蚌充饑。曹操頒發了《屯田令》,動員士兵種田,解決了糧食問題。由于資财匮乏,曹操帶頭不穿皮革制作的衣服。曹操患頭風病,官員們勸他做一頂皮帽,以禦風寒。但他戴了一頂絹帛做的帽子,不破先例。在他的影響下,官員們都不戴皮帽子了。
當然,曹操畢竟是曹操,不是李操、王操、朱操、毛操和什麼亂七八糟不靠譜的操。曹氏力主薄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盜。雖說中國曆史上盜墓之盛始于春秋,但無論是先行一步的秦人,還是懷着複仇心理後發制人的項羽,都沒有明目張膽地設置刨墳掘墓的官吏,隻是趁兵荒馬亂之機劫掠一番。但自董卓之亂後,卻大不一樣了,蜂起争雄的各路軍隊經費嚴重不足,紛紛幹起了盜墓的勾當。曹操也不例外。魯迅在《清明時節》一文中提到的曹操設置“摸金校尉”,專門做盜墓勾當之事,最早見于《讨曹檄文》。200年,袁紹發兵進攻許昌,讨伐曹操,“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代袁紹所作讨伐曹操的《檄文》,其中有一段指責這位老奸巨滑的曹阿瞞,除設立“摸金校尉”之類的官職外,還創立了同一類型的“發丘中郎将”官職。
顧名思義,發丘就是盜墓,隻是這種行當是以官家的身份出面而已,這種公開的盜掘,當是不折不扣的官盜。為了對這一行業表示重視,曹操于日理萬機中,曾親自指揮發掘古代帝王陵墓,用出土金寶換取世俗的錢财,以養活自己日漸龐大的軍隊。《檄文》曾言及:“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将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後漢書·袁紹傳》)盡管此事是曹操的敵人以叫罵的形式出現,自有誇大的成分,但曹氏所設立的盜墓官職當不是空穴來風。據說曹操見到此《檄文》驚出一身冷汗,頭痛病已頓有好轉,遂大笑道:“陳琳文事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曹操雖未把儒生陳琳與匹夫袁紹放在眼裡,但對說他設官盜墓之事沒有辯解,這在看客眼裡,似乎不值一哂,又似乎是默認了。
不過,既然是《讨曹檄文》,就不能像表揚信一樣盡拈好聽的說,主要的功能還是要曆數曹操的罪狀。所以後世有研究者認為,這段話很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從各種史料記載來看,曹操确實幹過盜墓的勾當。曹操在曆史上不失為千代枭雄,但這一行為卻為後人所不齒,有人于此評論道:“曹操無道,置發丘中郎、摸金校尉數十員,天下冢墓,無問新舊,發掘時骸骨橫暴草野,人皆悲傷。其兇酷殘忍如此!”
正是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不願重蹈覆轍,所以曹操一再要求薄葬。
曹操的這一想法甚至遺傳給了他的兒子曹丕。222年,曹丕在《終制》中要求他的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寝殿,造園邑,通神道”,“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曹丕認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至僥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
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據說,曹操還采取了非常措施,即設置疑冢。
據好事者考證,中國最早的疑冢出現于殷商時期,當時,一些奴隸主貴族死後制造幾座假墓,虛虛實實,使後人難分真僞。春秋時期,随着盜墓風的盛行,疑冢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到曹操所處的三國,則達到了一個高峰。
當然,曹操畢竟是曹操,不是李操、王操、朱操、毛操和什麼亂七八糟不靠譜的操。曹氏力主薄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盜。雖說中國曆史上盜墓之盛始于春秋,但無論是先行一步的秦人,還是懷着複仇心理後發制人的項羽,都沒有明目張膽地設置刨墳掘墓的官吏,隻是趁兵荒馬亂之機劫掠一番。但自董卓之亂後,卻大不一樣了,蜂起争雄的各路軍隊經費嚴重不足,紛紛幹起了盜墓的勾當。曹操也不例外。魯迅在《清明時節》一文中提到的曹操設置“摸金校尉”,專門做盜墓勾當之事,最早見于《讨曹檄文》。200年,袁紹發兵進攻許昌,讨伐曹操,“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代袁紹所作讨伐曹操的《檄文》,其中有一段指責這位老奸巨滑的曹阿瞞,除設立“摸金校尉”之類的官職外,還創立了同一類型的“發丘中郎将”官職。
顧名思義,發丘就是盜墓,隻是這種行當是以官家的身份出面而已,這種公開的盜掘,當是不折不扣的官盜。為了對這一行業表示重視,曹操于日理萬機中,曾親自指揮發掘古代帝王陵墓,用出土金寶換取世俗的錢财,以養活自己日漸龐大的軍隊。《檄文》曾言及:“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将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後
不過,既然是《讨曹檄文》,就不能像表揚信一樣盡拈好聽的說,主要的功能還是要曆數曹操的罪狀。所以後世有研究者認為,這段話很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從各種史料記載來看,曹操确實幹過盜墓的勾當。曹操在曆史上不失為千代枭雄,但這一行為卻為後人所不齒,有人于此評論道:“曹操無道,置發丘中郎、摸金校尉數十員,天下冢墓,無問新舊,發掘時骸骨橫暴草野,人皆悲傷。其兇酷殘忍如此!”
正是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不願重蹈覆轍,所以曹操一再要求薄葬。
曹操的這一想法甚至遺傳給了他的兒子曹丕。222年,曹丕在《終制》中要求他的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寝殿,造園邑,通神道”,“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曹丕認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至僥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
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據說,曹操還采取了非常措施,即設置疑冢。
據好事者考證,中國最早的疑冢出現于殷商時期,當時,一些奴隸主貴族死後制造幾座假墓,虛虛實實,使後人難分真僞。春秋時期,随着盜墓風的盛行,疑冢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到曹操所處的三國,則達到了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