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一卷 富家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

關燈
冷暖世情一律,高低人面相侔。

    盛時胡哄敗時休,說甚親如舊友。

    開口告人非易,可憐有急誰周?望門求援足頻投,幾度惟垂空袖。

     董聞歎息而歸,見了父親,說道:“親友處竟無可那移。

    未知我丈人處所雲如何?”起麟歎口氣道:“不要說起!方才路小五來,述你丈人之言甚不中聽。

    他說:這房屋我已費過若幹修理,即使加絕,所餘無幾。

    列公子處債負,我若擔當一句,這兩百兩銀子,便都在我身上了。

    如何使得?況我當初請先生在家,我出了修繕,女婿來趁現成,又且食量兼人,吃了我一年,賽過兩年、三年。

    我不與他算帳罷了,他怎倒要與我算房價?”你道柴昊泉這般說話可不好笑麼?董聞聽罷,氣得兩淚交流,對父親道:“翁婿至戚,且有房價□□□□如此,何況别的親友沒帳頭的?要他相助,一發不能勾了。

    ”因追悔前日輕聽路小五之言,無端借這一宗狠債。

    若不欠債,雖窮還是幹淨窮,如今卻窮得不幹淨了。

    正是: 貸銀指望為活計,借債那知是禍根。

     守拙若能安薄命,追呼安得到塞門。

     董家父子相對愁歎,罔知所措。

    看看到第三日,列家限期将滿,好不着急。

    忽然想起鄰村一個親戚,是平日最相好的,家頗殷富,何不去求他?當下董聞起個清早,趕到那邊。

    誰想這親戚已不知遷往那裡去了。

    董聞又訪了空,隻得奔回舊路。

    他因連日不茶不飯,是日又空心走了許多路,腹中饑餓異常。

    日已晌午,算到家中還有十四五裡田地,怎生挨得到?正沒奈何,隻見路傍有個草庵,庵門開着,門額上大書“大力庵”三字。

    董聞想道:“我且進去,權學古人投齋之事,少救饑腸。

    ”便走進庵中。

    見一個胖大和尚,赤着身子,在日頭裡捉虱。

    董聞叫聲:“老師父!失路之人求賜一齋,未知肯否?”那和尚擡頭把董生一看,見他像個讀書人,不敢怠慢,便道:“我庵中飯食原系十方所賜,豈有投齋不肯之理?”一頭說,一頭披上衲衣,引董聞到庵堂裡坐下,說道:“我們正待用午飯。

    ”便叫道人取過飯來,與董聞同吃。

    那和尚才吃一碗未完,董聞已吃過五六碗,把和尚驚得呆了。

    頃刻間,桌上飯已告竭。

    和尚道:“官人飽也未?”董聞道:“若要飽時,再吃些便好。

    隻恐庵中未便,不敢請益了。

    ”和尚笑道:“不飽如何就住?”便叫道人把鍋中飯都取将來。

    那道人喃喃呐呐的道:“從不見這般會吃飯的,将我們的晚飯都要吃去了。

    ”和尚把道人瞅了一眼,道:“有心請這位官人,須得他吃飽才好,你休胡講。

    ”董聞也不謙讓,一霎時又吃了個傾盡,方才住手。

    對和尚稱謝道:“難得師傅這般慷慨。

    ”和尚問了董聞姓名,說道:“官人飲食有兼人之量,必有兼人之才、兼人之福。

    小僧看你氣宇,定是非常之人。

    ”董聞道:“乞将法号示下。

    他日倘有寸進,不敢忘報。

    ”和尚笑道:“當時漂母說得好: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小僧俗姓沙,法名有恒。

    不瞞官人說,其實是挂名出家的,并不靠着念經、拜忏、抄化、募緣,隻愛使些槍棒,習些弓馬。

    有那些學武藝的要我指教,因得他們送些錢米來過用。

    我又自制些内傷膏藥來發賣度日,與别的和尚不同。

    ”董聞道:“原來如此!怪道師父略不涉和尚們的套。

    從來和尚們的東西,是極難吃的。

    隻飲了他一杯茶,便要托出緣簿來求寫,何況飲食?那有師父這般大雅。

    ”和尚指着壁上貼的一張字兒說道:“你看古人意氣相期,千金不難為贈。

    量一飯何足道哉?”董聞起身看那壁上貼的,原來是一首五言絕句的唐詩,道是: 故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董聞看罷,正自咨嗟,隻見和尚分付道人:“再把米去做飯。

    ”因對董聞道:“小僧要往前村去買些藥料,不及奉陪,官人且請少坐。

    ”董聞道:“多謝厚意!在下就要告别了。

    ”和尚道:“若尊府尚遠,今日回家不得,就在小庵草榻也不妨。

    ”說罷,出庵去了。

    董聞想道:“難得此僧這般好意。

    我因食量兼人,至親也把我厭惡。

    他萍水相逢,倒留我一飽,勝似親戚。

    且不但留飯,又肯留宿,十分難得。

    他說古人意氣相期,千金不惜。

    我如今飯便吃了,銀子卻那裡去讨?今晚空手回去,明日列家人來,定然受辱。

    如何是好?”又想道:“承這和尚留我過宿,又怕躲在此,到底躲不過,反累父親在家受氣。

    ”左思右想,無計可施。

    偶見案頭有筆硯,因磨墨染筆,去那壁上所貼唐詩之後,題詩四句雲: 或供一飯或千金,總是平生一片心。

     一飯已能逢漂母,千金若個贈淮陰。

     寫罷剛剛擲筆在案,隻見一人自外而入,頭戴方巾,身穿一領醬色道袍,腳穿一雙雲履,口中叫道:“沙師父在庵麼?”裡面道人慌忙出來接應道:“師父暫出,就回來的。

    ”那人道:“既如此,我坐在這裡等一等。

    ”一頭說,一頭看着董聞,意欲與他叙禮。

    董聞卻心中有事,不去睬他,竟自低了頭走出庵去。

    到得庵門外,踱去踱來,躊躇半晌,沒計奈何,不覺又轉身再走進庵來。

    隻見方才壁上所題詩句之後,又有數行草字,墨迹未幹。

    董聞近前看時,原來也是一首絕句,道是: 俠性平生獨邁輪,季心劇孟是前身。

     千金未始難為贈,何事男兒不識人? 董聞看罷,知是适來那人所題。

    便轉身看那人時,隻見那人筆尚拿在手中,看着董聞,微微冷笑。

    董聞忙向前恭身施禮道:“在下有眼不識英雄,多有得罪。

    不敢動問先生高姓大名?”那人放下筆連忙答禮。

    隻因那人說出姓名來有分教:衲子之外,過遇一個異人;窮途之中,得免兩番災患。

    正不知此人是誰,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