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十六卷 招俊彥少女結良姻 格奸頑佳話
關燈
小
中
大
幾乎死于道路,今得安床而死,兒女送終,也算勾了他了。
正是: 堪歎财翁性本悭,一生錢與命相連。
多藏到底成何用,安得攜金赴九泉。
董聞知柴昊泉已死,即親來送殓。
淑姿十分哀痛,赙真極厚。
董聞又指教柴白珩喪禮,替他主持喪事。
這些親朋,與合城紳士,看董尚書面上,都來吊奠,好生熱鬧。
艾氏與白珩團董聞光輝了他,一發感謝不盡。
董家親友有不喜柴家的,對董起麟說道:“柴家當初待令郎令媳何等薄情。
今日令郎令媳如此待他,倒覺太過分了。
”董起麟道:“說那裡話。
從來娶媳隻論人,不論财。
縱使嫁奁禮厚,萬一媳婦欠賢能,雖有嫁資,亦何足取?若媳婦賢能,便值黃金千兩,還要論甚嫁資?況且平心而論,憑你女家沒甚嫁資,到底女家吃虧,男家便宜。
難道倒是男家折了東西不成?即使女家白白受了聘金,一些奁具也沒有,他把女兒送與人家做媳婦,替他主持中饋,還要生男育女,接代百年香火,這也十分勾了。
常言道:娶妻的九子不忘媒。
媒人尚不可忘,何況妻之父母?至于為婦之道,雖以夫家為家,把父母之家倒算做外家,然公姑既當孝順,難道生身父母倒不當孝順?就是那沒爹娘的女兒,在叔伯身邊撫養長成,虧他婚嫁,還要把叔伯與叔伯母當做親爹娘一般孝順,何況真正親爹娘?《詩經》上說‘歸甯父母’,文王後妃,尚不敢忘自己出身之處。
若忘了出身之處,便算不得淑女了。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多少為奴作婢的,幼時被父母把他賣了,他後來有了好日,還要尋自己父母來養在身邊,何況做了夫人。
縱然父母當初薄待了他,亦何忍記恨在心。
今小兒夫婦盡禮于外家,此情理之所當然,非為過分。
”這些親友聽了這一席話,都道起麟見地高明,立心忠厚。
柴白珩母子傳聞了起麟之言,愈加慚愧。
想道:“他家娶媳婦,尚然論人不論财;如何我家當初讨女婿,倒論财不論人起來?”母子兩個追思前事,十分愧悔。
正是: 厚薄性情霄壤判,賢愚識見地天分。
且說董聞居家一載,欽假之期已滿,朝廷特差行人一員,赍诏到來,召他還朝。
董聞受诏謝恩,款待天使。
那天使不是别人,就是丁士升的公子丁嗣孝。
他新中了進士,殿試二甲,選了行人之職,今日恰好赍诏到此。
相見之時,極緻感謝之意,把千金送與董聞,作加利奉還昔日代償之物。
董聞那裡肯受?說道:“不佞焚了契券,已說過不要還的,今豈敢受此厚賜?”丁嗣孝道:“這是小侄代先君還債,老年伯若不受,不但小侄不安,亦何以安先君于地下?”董聞再三推辭,丁嗣孝隻是不肯收去。
董聞沉吟半晌,道:“既如此,這項銀子有個用處。
”丁嗣孝道:“老年伯要作何用?”董聞道:“令先尊已奉旨立廟于僅封縣,廟宇雖成,但未能十分宏麗。
今可将此銀為增飾廟貌之費。
廟中有先兄董遐施神像附祀于内,若廟貌壯觀,不佞亦與有榮施,即如拜占惠矣。
”丁嗣孝聽說,愈加傷感。
董聞便與他同至儀封縣,先備三牲祭禮,入廟拜祭畢,即把銀子付與縣官,着落該地方召集匠工,增修廟宇,務要十分宏麗。
一時聞者見者,莫不歎服董聞高義。
丁嗣孝又備下一分厚禮,去拜候虞龍池,謝他當年周濟之德。
董聞也辭了地方官與各鄉紳及親友輩,束裝起行,把家事都托付妹丈黃繡與妹子彩姑看管。
自己奉了父母,挈了夫人,一齊進京。
起身之日,候送者如市。
隻有柴白珩直送至三百裡之外,涕泣再拜而别。
正是: 能使小人頑性革,隻因君子義聲高。
後來董聞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入閣辦事。
了數年,方才告歸林下,父母妻子俱受一品封诰。
妹夫黃繡于正統間也中了進士,入了翰林,彩姑也受了封诰。
淑姿生二子,俱貴顯。
董起麟夫婦皆享遐齡。
位祿名壽,一門全備。
看官聽說,凡人不可貌相。
當董聞在柴家寄食,及列家索債之時,何等艱難,何等狼狽。
誰料他後來這般富貴。
然前窮後通,古來盡有,不足為奇。
但要如董聞這般為人,這般作事,卻是古今絕少。
知恩真能報恩,知怨更能化怨,疏财偏能用财,近色偏能遠色,有血性又有大度,極慷慨又極清高,比那負薄行、淺量褊衷、忘人大德、記人小怨、惟利是圖、見色便好之輩,相去何啻天淵?宜乎當世稱為快士,後人傳為快談,編成這一段不平的平話。
有一詩總贊之曰: 丈夫有勝概,能使衆心傾。
肝膽日争烈,襟懷冰似清。
色财入不染,恩怨化還明。
佳話千秋在,欣傳快士名。
無名子總評曰: 快士非獨董聞一人。
常奇之俠烈,一快士也。
董濟之慷慨,一快士也。
丁士升之廉明,莊文靖之敏智,徐國公之禮賢,餘建勳之重文,丁嗣孝之報德,虞龍池之好名,金畹之高尚,皆快士也。
婿如黃繡,則為快婿,翁如起麟,則為快翁。
至于巾帼不異須眉,女中亦有快士焉。
淑姿以矢義而遇義夫,月仙以憐才而配才偶,彩姑以妙年閨秀,而得歸□□□不謂大快乎。
他如青樓中有馬幽儀,□□□缁衣中有沙有恒,亦一快。
綠林中有寇尚義與習風,亦一快。
穿窬中有宿積,亦一快。
固當合而名之曰《快士傳》。
正是: 堪歎财翁性本悭,一生錢與命相連。
多藏到底成何用,安得攜金赴九泉。
董聞知柴昊泉已死,即親來送殓。
淑姿十分哀痛,赙真極厚。
董聞又指教柴白珩喪禮,替他主持喪事。
這些親朋,與合城紳士,看董尚書面上,都來吊奠,好生熱鬧。
艾氏與白珩團董聞光輝了他,一發感謝不盡。
董家親友有不喜柴家的,對董起麟說道:“柴家當初待令郎令媳何等薄情。
今日令郎令媳如此待他,倒覺太過分了。
”董起麟道:“說那裡話。
從來娶媳隻論人,不論财。
縱使嫁奁禮厚,萬一媳婦欠賢能,雖有嫁資,亦何足取?若媳婦賢能,便值黃金千兩,還要論甚嫁資?況且平心而論,憑你女家沒甚嫁資,到底女家吃虧,男家便宜。
難道倒是男家折了東西不成?即使女家白白受了聘金,一些奁具也沒有,他把女兒送與人家做媳婦,替他主持中饋,還要生男育女,接代百年香火,這也十分勾了。
常言道:娶妻的九子不忘媒。
媒人尚不可忘,何況妻之父母?至于為婦之道,雖以夫家為家,把父母之家倒算做外家,然公姑既當孝順,難道生身父母倒不當孝順?就是那沒爹娘的女兒,在叔伯身邊撫養長成,虧他婚嫁,還要把叔伯與叔伯母當做親爹娘一般孝順,何況真正親爹娘?《詩經》上說‘歸甯父母’,文王後妃,尚不敢忘自己出身之處。
若忘了出身之處,便算不得淑女了。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多少為奴作婢的,幼時被父母把他賣了,他後來有了好日,還要尋自己父母來養在身邊,何況做了夫人。
縱然父母當初薄待了他,亦何忍記恨在心。
今小兒夫婦盡禮于外家,此情理之所當然,非為過分。
”這些親友聽了這一席話,都道起麟見地高明,立心忠厚。
柴白珩母子傳聞了起麟之言,愈加慚愧。
想道:“他家娶媳婦,尚然論人不論财;如何我家當初讨女婿,倒論财不論人起來?”母子兩個追思前事,十分愧悔。
正是: 厚薄性情霄壤判,賢愚識見地天分。
且說董聞居家一載,欽假之期已滿,朝廷特差行人一員,赍诏到來,召他還朝。
董聞受诏謝恩,款待天使。
那天使不是别人,就是丁士升的公子丁嗣孝。
他新中了進士,殿試二甲,選了行人之職,今日恰好赍诏到此。
相見之時,極緻感謝之意,把千金送與董聞,作加利奉還昔日代償之物。
董聞那裡肯受?說道:“不佞焚了契券,已說過不要還的,今豈敢受此厚賜?”丁嗣孝道:“這是小侄代先君還債,老年伯若不受,不但小侄不安,亦何以安先君于地下?”董聞再三推辭,丁嗣孝隻是不肯收去。
董聞沉吟半晌,道:“既如此,這項銀子有個用處。
”丁嗣孝道:“老年伯要作何用?”董聞道:“令先尊已奉旨立廟于僅封縣,廟宇雖成,但未能十分宏麗。
今可将此銀為增飾廟貌之費。
廟中有先兄董遐施神像附祀于内,若廟貌壯觀,不佞亦與有榮施,即如拜占惠矣。
”丁嗣孝聽說,愈加傷感。
董聞便與他同至儀封縣,先備三牲祭禮,入廟拜祭畢,即把銀子付與縣官,着落該地方召集匠工,增修廟宇,務要十分宏麗。
一時聞者見者,莫不歎服董聞高義。
丁嗣孝又備下一分厚禮,去拜候虞龍池,謝他當年周濟之德。
董聞也辭了地方官與各鄉紳及親友輩,束裝起行,把家事都托付妹丈黃繡與妹子彩姑看管。
自己奉了父母,挈了夫人,一齊進京。
起身之日,候送者如市。
隻有柴白珩直送至三百裡之外,涕泣再拜而别。
正是: 能使小人頑性革,隻因君子義聲高。
後來董聞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入閣辦事。
了數年,方才告歸林下,父母妻子俱受一品封诰。
妹夫黃繡于正統間也中了進士,入了翰林,彩姑也受了封诰。
淑姿生二子,俱貴顯。
董起麟夫婦皆享遐齡。
位祿名壽,一門全備。
看官聽說,凡人不可貌相。
當董聞在柴家寄食,及列家索債之時,何等艱難,何等狼狽。
誰料他後來這般富貴。
然前窮後通,古來盡有,不足為奇。
但要如董聞這般為人,這般作事,卻是古今絕少。
知恩真能報恩,知怨更能化怨,疏财偏能用财,近色偏能遠色,有血性又有大度,極慷慨又極清高,比那負薄行、淺量褊衷、忘人大德、記人小怨、惟利是圖、見色便好之輩,相去何啻天淵?宜乎當世稱為快士,後人傳為快談,編成這一段不平的平話。
有一詩總贊之曰: 丈夫有勝概,能使衆心傾。
肝膽日争烈,襟懷冰似清。
色财入不染,恩怨化還明。
佳話千秋在,欣傳快士名。
無名子總評曰: 快士非獨董聞一人。
常奇之俠烈,一快士也。
董濟之慷慨,一快士也。
丁士升之廉明,莊文靖之敏智,徐國公之禮賢,餘建勳之重文,丁嗣孝之報德,虞龍池之好名,金畹之高尚,皆快士也。
婿如黃繡,則為快婿,翁如起麟,則為快翁。
至于巾帼不異須眉,女中亦有快士焉。
淑姿以矢義而遇義夫,月仙以憐才而配才偶,彩姑以妙年閨秀,而得歸□□□不謂大快乎。
他如青樓中有馬幽儀,□□□缁衣中有沙有恒,亦一快。
綠林中有寇尚義與習風,亦一快。
穿窬中有宿積,亦一快。
固當合而名之曰《快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