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并吳興沈績作序注)蕭琛難範缜神滅論曹思文難範缜神滅論(并二啟诏答)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吳興沈績作序注)
夫神道冥默。
宣尼固已絕言。
心數理妙。
柱史又所未說。
聖非智不周近情難用語遠故也。
是以先代玄儒談遺宿業。
後世通辯亦論滞來身。
非夫天下之極慮。
何得而詳焉。
故惑者聞識神不斷。
而全謂之常。
聞心念不常而全謂之斷。
雲斷則迷其性常。
雲常則惑其用斷。
惑其用斷惑。
因用疑本謂在本可滅。
因本疑用謂在用弗移。
莫能精求。
互起偏執。
乃使天然覺性自沒。
浮談。
聖主禀以玄符禦茲大寶覺。
先天垂則觀民設化。
将恐支離詭辯構義橫流。
微叙繁絲伊誰能振。
釋教遺文其将喪矣。
是以着斯雅論。
以弘至典績。
早念身空栖心内教。
每餐法音用忘寝食。
而闇情難曉觸理多疑。
至于佛性大義頓迷心路。
既天诘遠流預同撫觌。
萬夜獲開千昏永曙。
分除之疑朗然俱徹。
竊惟事與理亨無物不識。
用随道合奚心不辯。
故行雲徘徊猶感美音之和。
遊魚踴躍尚賞清絲之韻。
況以入神之妙發自天衷。
此臣所以舞之蹈之而不能自己者也。
敢以膚受謹為注釋。
豈伊錐管用窮天奧。
庶幾固惑所以釋焉。
夫涉行本乎立信(臣績曰。
夫愚心闇必發大明。
明不欻起。
起必由行。
行不自修。
修必由信。
信者憑師仗理無違之心也。
故五根以一信為本。
四信以不違為宗。
宗信既立。
萬善自行。
行善造果。
謂之行也)信立由乎正解(臣績曰。
夫邪正不辯将何取信。
故立信之本資乎正解)解正則外邪莫擾(臣績曰。
一心正則萬邪滅矣。
是知内懷正見則外邪莫動)信立則内識無疑(臣績曰識者心也故成實論雲心意識體一而異名心既信矣将何疑乎)然信解所依其宗有在(臣績曰。
依者憑也。
夫安心有本則枝行自從。
有本之言顯乎下句)何者源神明以不斷為精。
精神必歸妙果(臣績曰。
神而有盡甯謂神乎。
故經雲吾見死者形壞體化而神不滅。
随行善惡。
禍福自追。
此即不滅斷之義也。
若化同草木則豈精乎。
以其不斷故終歸妙極。
憑心此地則觸理皆明。
明于衆理何行不成。
信解之宗此之謂也)妙果體極。
常住精神不免無常(臣績曰。
妙果明理已足。
所以體唯極常精神。
涉行未滿故之不免遷變也)無常者。
前滅後生刹那不住者也(臣績曰。
刹那是天竺國音。
迅速之極名也。
生而即滅甯有住乎。
故淨名歎曰。
比丘即時生老滅矣)若心用心于攀緣前識必異後者。
斯則與境俱往。
誰成佛乎(臣績曰。
夫心随境動是其外用。
後雖續前終非實論故知神識之性湛然不移。
湛然不移故終歸于妙果也)經雲心為正因終成佛果(臣績曰略語佛因其義有二。
一曰緣因。
二曰正因。
緣者萬善是也。
正者神識是也。
萬善有助發之功故曰緣因神識是其正本。
故曰正因。
既雲終成佛果斯驗不斷明矣)又言。
若無明轉則變成明。
案此經意理如可求。
何者夫心為用本。
本一而用殊。
殊用自有興廢。
一本之性不移(臣績曰陶汰塵穢本識則明明闇相易謂之變也。
若前去後來非之謂也)一本者。
即無明神明也(臣績曰。
神明本闇即。
故以無明為因)尋無明之稱非太虛之目。
土石無情豈無明之謂(臣績曰。
夫别了善惡匪心不知。
明審是非。
匪情莫識。
太虛無情故。
不明愚智。
土石無心甯辯解惑。
故知解惑存乎有心愚智在乎有識既謂無明則義在矣)故知識慮應明體不免惑。
惑慮不知故曰無明(臣績曰。
明為本性。
所以應明識染外塵故内不免惑惑而不了乃謂無明。
因斯緻稱。
豈旨空也哉)而無明體上有生有滅。
生滅是其異用。
無明心義不改(臣績曰。
既有其體便有其用。
語用非體。
論體非用。
用有興廢。
體無生滅)将恐見其用異。
便謂心随境滅(臣績曰惑者迷其體用故不斷猜。
何者夫體之與用不離不即離體無用。
故雲。
不離用義非體。
故雲。
不即見其不離而迷其不即迷其不即。
便謂心随境滅也)故繼無明。
名下加以住地之目。
此顯無明即是神明。
神明性不遷也(臣績曰。
無明系以住地。
蓋是斥其迷識。
而抱惑之徒未曾喻也)何以知然。
如前心作無間重惡。
後識起非想妙善。
善惡之理大懸。
而前後相去甚迥。
斯用果無一本安得如此相續(臣績曰。
不有一本則用無所依。
而惑者見其類續為一。
故舉大善斥其相續之迷也)是知前惡自滅惑識不移。
後善雖生闇心莫改(臣績曰。
未嘗以善惡生滅虧其本也)故經言。
若與煩惱諸結俱者。
名為無明。
若與一切善法俱者。
名之為明。
豈非心識性一随緣異乎(臣績曰。
若善惡互起豈謂俱乎。
而恒對其言而常迷其旨。
故舉此要文以曉群惑也)故知生滅遷變酬于往因。
善惡交謝生乎現境(臣績曰。
生滅因于本業非現境使之然。
善惡生于今境非本業令其爾)而心為其本。
未曾異矣(臣績曰。
雖複用由不同。
其體莫異也)以其用本不斷故。
成佛之理皎然。
随境遷謝故。
生死可盡明矣(臣績曰。
成佛皎然扶其本也。
生死可盡由其用也。
若用而無本則滅而不成。
若本而無用則成無所滅矣) 難神滅論(序)(蕭琛) 内兄範子真着神滅論。
以明無佛。
自謂辯摧衆口日服千人。
予意猶有惑焉。
聊欲薄其稽疑。
詢其未悟。
論至今所持者形神。
所訟者精理。
若乃春秋孝享為之宗廟。
則以為聖人神道設教立禮防愚。
杜伯關弓伯有被介。
複謂天地之間自有怪物。
非人死為鬼。
如此便不得。
诘以詩書校以往事。
唯可于形神之中。
辯其離合。
脫形神一體存滅罔異。
則範子奮揚蹈厲金湯邈然。
如靈質分途興毀區别。
則予克敵得
宣尼固已絕言。
心數理妙。
柱史又所未說。
聖非智不周近情難用語遠故也。
是以先代玄儒談遺宿業。
後世通辯亦論滞來身。
非夫天下之極慮。
何得而詳焉。
故惑者聞識神不斷。
而全謂之常。
聞心念不常而全謂之斷。
雲斷則迷其性常。
雲常則惑其用斷。
惑其用斷惑。
因用疑本謂在本可滅。
因本疑用謂在用弗移。
莫能精求。
互起偏執。
乃使天然覺性自沒。
浮談。
聖主禀以玄符禦茲大寶覺。
先天垂則觀民設化。
将恐支離詭辯構義橫流。
微叙繁絲伊誰能振。
釋教遺文其将喪矣。
是以着斯雅論。
以弘至典績。
早念身空栖心内教。
每餐法音用忘寝食。
而闇情難曉觸理多疑。
至于佛性大義頓迷心路。
既天诘遠流預同撫觌。
萬夜獲開千昏永曙。
分除之疑朗然俱徹。
竊惟事與理亨無物不識。
用随道合奚心不辯。
故行雲徘徊猶感美音之和。
遊魚踴躍尚賞清絲之韻。
況以入神之妙發自天衷。
此臣所以舞之蹈之而不能自己者也。
敢以膚受謹為注釋。
豈伊錐管用窮天奧。
庶幾固惑所以釋焉。
夫涉行本乎立信(臣績曰。
夫愚心闇必發大明。
明不欻起。
起必由行。
行不自修。
修必由信。
信者憑師仗理無違之心也。
故五根以一信為本。
四信以不違為宗。
宗信既立。
萬善自行。
行善造果。
謂之行也)信立由乎正解(臣績曰。
夫邪正不辯将何取信。
故立信之本資乎正解)解正則外邪莫擾(臣績曰。
一心正則萬邪滅矣。
是知内懷正見則外邪莫動)信立則内識無疑(臣績曰識者心也故成實論雲心意識體一而異名心既信矣将何疑乎)然信解所依其宗有在(臣績曰。
依者憑也。
夫安心有本則枝行自從。
有本之言顯乎下句)何者源神明以不斷為精。
精神必歸妙果(臣績曰。
神而有盡甯謂神乎。
故經雲吾見死者形壞體化而神不滅。
随行善惡。
禍福自追。
此即不滅斷之義也。
若化同草木則豈精乎。
以其不斷故終歸妙極。
憑心此地則觸理皆明。
明于衆理何行不成。
信解之宗此之謂也)妙果體極。
常住精神不免無常(臣績曰。
妙果明理已足。
所以體唯極常精神。
涉行未滿故之不免遷變也)無常者。
前滅後生刹那不住者也(臣績曰。
刹那是天竺國音。
迅速之極名也。
生而即滅甯有住乎。
故淨名歎曰。
比丘即時生老滅矣)若心用心于攀緣前識必異後者。
斯則與境俱往。
誰成佛乎(臣績曰。
夫心随境動是其外用。
後雖續前終非實論故知神識之性湛然不移。
湛然不移故終歸于妙果也)經雲心為正因終成佛果(臣績曰略語佛因其義有二。
一曰緣因。
二曰正因。
緣者萬善是也。
正者神識是也。
萬善有助發之功故曰緣因神識是其正本。
故曰正因。
既雲終成佛果斯驗不斷明矣)又言。
若無明轉則變成明。
案此經意理如可求。
何者夫心為用本。
本一而用殊。
殊用自有興廢。
一本之性不移(臣績曰陶汰塵穢本識則明明闇相易謂之變也。
若前去後來非之謂也)一本者。
即無明神明也(臣績曰。
神明本闇即。
故以無明為因)尋無明之稱非太虛之目。
土石無情豈無明之謂(臣績曰。
夫别了善惡匪心不知。
明審是非。
匪情莫識。
太虛無情故。
不明愚智。
土石無心甯辯解惑。
故知解惑存乎有心愚智在乎有識既謂無明則義在矣)故知識慮應明體不免惑。
惑慮不知故曰無明(臣績曰。
明為本性。
所以應明識染外塵故内不免惑惑而不了乃謂無明。
因斯緻稱。
豈旨空也哉)而無明體上有生有滅。
生滅是其異用。
無明心義不改(臣績曰。
既有其體便有其用。
語用非體。
論體非用。
用有興廢。
體無生滅)将恐見其用異。
便謂心随境滅(臣績曰惑者迷其體用故不斷猜。
何者夫體之與用不離不即離體無用。
故雲。
不離用義非體。
故雲。
不即見其不離而迷其不即迷其不即。
便謂心随境滅也)故繼無明。
名下加以住地之目。
此顯無明即是神明。
神明性不遷也(臣績曰。
無明系以住地。
蓋是斥其迷識。
而抱惑之徒未曾喻也)何以知然。
如前心作無間重惡。
後識起非想妙善。
善惡之理大懸。
而前後相去甚迥。
斯用果無一本安得如此相續(臣績曰。
不有一本則用無所依。
而惑者見其類續為一。
故舉大善斥其相續之迷也)是知前惡自滅惑識不移。
後善雖生闇心莫改(臣績曰。
未嘗以善惡生滅虧其本也)故經言。
若與煩惱諸結俱者。
名為無明。
若與一切善法俱者。
名之為明。
豈非心識性一随緣異乎(臣績曰。
若善惡互起豈謂俱乎。
而恒對其言而常迷其旨。
故舉此要文以曉群惑也)故知生滅遷變酬于往因。
善惡交謝生乎現境(臣績曰。
生滅因于本業非現境使之然。
善惡生于今境非本業令其爾)而心為其本。
未曾異矣(臣績曰。
雖複用由不同。
其體莫異也)以其用本不斷故。
成佛之理皎然。
随境遷謝故。
生死可盡明矣(臣績曰。
成佛皎然扶其本也。
生死可盡由其用也。
若用而無本則滅而不成。
若本而無用則成無所滅矣) 難神滅論(序)(蕭琛) 内兄範子真着神滅論。
以明無佛。
自謂辯摧衆口日服千人。
予意猶有惑焉。
聊欲薄其稽疑。
詢其未悟。
論至今所持者形神。
所訟者精理。
若乃春秋孝享為之宗廟。
則以為聖人神道設教立禮防愚。
杜伯關弓伯有被介。
複謂天地之間自有怪物。
非人死為鬼。
如此便不得。
诘以詩書校以往事。
唯可于形神之中。
辯其離合。
脫形神一體存滅罔異。
則範子奮揚蹈厲金湯邈然。
如靈質分途興毀區别。
則予克敵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