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著如實性遍知一切颠倒執著故名無著。
非諸著中有著可得。
由斯故說著如實性著不可得。
又舍利子言:無著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此即說為無著相智。
又舍利子,諸法皆以無著為相。
以諸法相不可得故名無著相。
無有少法為起相故而現在前。
以於此中無相可得故名無相。
以無相故說名無著。
若一切法有少相者,應於此中有著可得。
以一切法衆相都無是故此中無著可得故。
說諸法無著為相。
雖作是說而不如說。
以無著相不可說故。
所以者何。
以無著相無所有故。
性遠離故不可得故。
又舍利子,法無著相不可示現無能顯了。
然為有情方便示現。
此無著相故不應執。
又舍利子,諸雜染相即是無相。
非雜染法為起相故而現在前。
又舍利子,諸雜染法颠倒現前。
諸颠倒者皆是無相。
諸無相者皆不可說。
故有相法即是無相。
又舍利子,諸清淨法亦無有相。
所以者何。
諸雜染法尚無有相。
況清淨法而可有相。
又舍利子,若能遍知諸雜染法如實性者,彼諸雜染皆不可得。
然諸有情由颠倒故起諸雜染。
諸颠倒者皆非真實。
若非真實。
則無實體亦無實相。
若能如是如實遍知即名清淨。
諸雜染相尚不可得。
況清淨相而有可得。
是故雜染清淨二法。
俱非有相非圓成實。
又舍利子,諸法無相非圓成實說名無著。
故說諸法無著為相。
以一切法無著相故說名無著。
愚夫異生著無著相。
又舍利子,如是名為說一切法無著為相。
此無著相當知即是智所行處。
亦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行之處。
此無著相智所行處亦名般若波羅蜜多。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行無邊境諸無著性。
當知說名行無邊境。
又舍利子,所行處者當知此顯非所行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非行處相可能顯示。
又舍利子,所行境者當知顯示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如實之性。
如所有性皆不可得故。
一切法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無境性故。
若能如是遍知諸法是則名為行一切境。
雖作是說而不如說。
若能如是遍知諸法都無所著名無著相。
由斯理趣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複次舍利子,如是所說如來智境甚深法要。
若欲宣說分别開示助伴甚少。
此中助伴。
唯有見谛趣大菩提。
諸聲聞等及已不退轉菩薩摩诃薩。
并見具足補特伽羅。
於無上乘不複退者,彼見具足補特伽羅亦於如是甚深法要。
能正修行遠離疑惑。
身證菩薩已得淨忍。
於斯法要定無疑惑。
又舍利子,愚夫異生如是妙法非彼行地。
又舍利子,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甚為難得。
終不堕於下劣信解諸有情手。
若諸有情曾事多佛。
成就最勝清淨善根信解廣大。
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乃堕其手。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已植無量廣大善根。
成就調柔清淨意樂。
已於過去無量佛所。
植菩提種發弘誓願。
行菩薩行乘佛所乘。
親近如來應正等覺。
於甚深法如理請問故。
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堕在其手。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或已證得無生法忍。
或近當證無生法忍故。
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堕在其手。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除悲願力不求速證。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於諸佛所已得授記。
或複不久當得授記。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設未得佛現前授記。
如已得佛現前記者,又舍利子,若諸有情善根未熟薄福德故。
尚不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經典名字。
況得手執讀誦受持書寫供養為他廣說。
彼能如是無有是處。
若諸有情善根已熟。
宿願力故得遇此經。
聽聞受持書寫讀誦恭敬供養為他廣說。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善根增盛意樂調善。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乃堕其手。
我記說彼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或菩薩乘或聲聞乘。
由得此法深心愛樂。
先雖懈怠多樂睡眠。
起不正知不住正念。
或心散亂或耽飲食。
或愛珍财或好粗語。
或喜暴惡或懷骜慢。
或根闇鈍無所了知。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
前所說過一切皆轉。
由得如是甚深法要。
設是聲聞轉成菩薩。
於甚深法倍生愛樂。
於諸境界能不放逸。
於諸善法愛樂修行。
勇猛正勤離諸懈擔一心攝念守護諸根。
不出粗言不行暴惡。
恒修恭敬樂習多聞。
精進熾然無所貪染。
善能簡擇甚深法義。
若欲圓滿如是功德。
當勤修學甚深法要。
複次舍利子,若諸菩薩或聲聞乘。
聞斯法要獲殊勝果。
謂聞如是甚深法要。
決定不複行諸放逸。
於諸惡法不生保信。
善欲精進俱無退減。
於所修行不生慢緩。
於外邪法不樂思求。
於貪恚癡不多現起。
如是等果無量無邊。
皆由得聞此深法要。
又舍利子,甚深法要非但耳聞即名為果。
要不放逸精進修行。
如實了知遠離衆惡。
自他俱利乃名為果。
又聞法者謂於法要如實了知精勤修學。
非於正法起異解行。
若於正法起異解行。
當知彼類不名聞法。
又舍利子,汝等皆應於所聞義方便善巧。
起無倒解安住正行。
若於法義起颠倒解不正修
非諸著中有著可得。
由斯故說著如實性著不可得。
又舍利子言:無著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此即說為無著相智。
又舍利子,諸法皆以無著為相。
以諸法相不可得故名無著相。
無有少法為起相故而現在前。
以於此中無相可得故名無相。
以無相故說名無著。
若一切法有少相者,應於此中有著可得。
以一切法衆相都無是故此中無著可得故。
說諸法無著為相。
雖作是說而不如說。
以無著相不可說故。
所以者何。
以無著相無所有故。
性遠離故不可得故。
又舍利子,法無著相不可示現無能顯了。
然為有情方便示現。
此無著相故不應執。
又舍利子,諸雜染相即是無相。
非雜染法為起相故而現在前。
又舍利子,諸雜染法颠倒現前。
諸颠倒者皆是無相。
諸無相者皆不可說。
故有相法即是無相。
又舍利子,諸清淨法亦無有相。
所以者何。
諸雜染法尚無有相。
況清淨法而可有相。
又舍利子,若能遍知諸雜染法如實性者,彼諸雜染皆不可得。
然諸有情由颠倒故起諸雜染。
諸颠倒者皆非真實。
若非真實。
則無實體亦無實相。
若能如是如實遍知即名清淨。
諸雜染相尚不可得。
況清淨相而有可得。
是故雜染清淨二法。
俱非有相非圓成實。
又舍利子,諸法無相非圓成實說名無著。
故說諸法無著為相。
以一切法無著相故說名無著。
愚夫異生著無著相。
又舍利子,如是名為說一切法無著為相。
此無著相當知即是智所行處。
亦是般若波羅蜜多所行之處。
此無著相智所行處亦名般若波羅蜜多。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行無邊境諸無著性。
當知說名行無邊境。
又舍利子,所行處者當知此顯非所行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非行處相可能顯示。
又舍利子,所行境者當知顯示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如實之性。
如所有性皆不可得故。
一切法非所行境。
以一切法無境性故。
若能如是遍知諸法是則名為行一切境。
雖作是說而不如說。
若能如是遍知諸法都無所著名無著相。
由斯理趣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複次舍利子,如是所說如來智境甚深法要。
若欲宣說分别開示助伴甚少。
此中助伴。
唯有見谛趣大菩提。
諸聲聞等及已不退轉菩薩摩诃薩。
并見具足補特伽羅。
於無上乘不複退者,彼見具足補特伽羅亦於如是甚深法要。
能正修行遠離疑惑。
身證菩薩已得淨忍。
於斯法要定無疑惑。
又舍利子,愚夫異生如是妙法非彼行地。
又舍利子,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甚為難得。
終不堕於下劣信解諸有情手。
若諸有情曾事多佛。
成就最勝清淨善根信解廣大。
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乃堕其手。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已植無量廣大善根。
成就調柔清淨意樂。
已於過去無量佛所。
植菩提種發弘誓願。
行菩薩行乘佛所乘。
親近如來應正等覺。
於甚深法如理請問故。
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堕在其手。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或已證得無生法忍。
或近當證無生法忍故。
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堕在其手。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除悲願力不求速證。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於諸佛所已得授記。
或複不久當得授記。
當知如是諸有情類設未得佛現前授記。
如已得佛現前記者,又舍利子,若諸有情善根未熟薄福德故。
尚不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經典名字。
況得手執讀誦受持書寫供養為他廣說。
彼能如是無有是處。
若諸有情善根已熟。
宿願力故得遇此經。
聽聞受持書寫讀誦恭敬供養為他廣說。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善根增盛意樂調善。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教乃堕其手。
我記說彼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或菩薩乘或聲聞乘。
由得此法深心愛樂。
先雖懈怠多樂睡眠。
起不正知不住正念。
或心散亂或耽飲食。
或愛珍财或好粗語。
或喜暴惡或懷骜慢。
或根闇鈍無所了知。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
前所說過一切皆轉。
由得如是甚深法要。
設是聲聞轉成菩薩。
於甚深法倍生愛樂。
於諸境界能不放逸。
於諸善法愛樂修行。
勇猛正勤離諸懈擔一心攝念守護諸根。
不出粗言不行暴惡。
恒修恭敬樂習多聞。
精進熾然無所貪染。
善能簡擇甚深法義。
若欲圓滿如是功德。
當勤修學甚深法要。
複次舍利子,若諸菩薩或聲聞乘。
聞斯法要獲殊勝果。
謂聞如是甚深法要。
決定不複行諸放逸。
於諸惡法不生保信。
善欲精進俱無退減。
於所修行不生慢緩。
於外邪法不樂思求。
於貪恚癡不多現起。
如是等果無量無邊。
皆由得聞此深法要。
又舍利子,甚深法要非但耳聞即名為果。
要不放逸精進修行。
如實了知遠離衆惡。
自他俱利乃名為果。
又聞法者謂於法要如實了知精勤修學。
非於正法起異解行。
若於正法起異解行。
當知彼類不名聞法。
又舍利子,汝等皆應於所聞義方便善巧。
起無倒解安住正行。
若於法義起颠倒解不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