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九

關燈
子言:若菩薩摩诃薩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是菩薩摩诃薩行自行處。

    若菩薩摩诃薩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一切惡魔不能得便。

    譬如野幹於諸龜鼈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一切惡魔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又舍利子,假使惡魔普化三千大千世界諸有情類皆為惡魔。

    一一惡魔各有爾所魔軍眷屬。

    前後圍繞來至菩薩摩诃薩所。

    是菩薩摩诃薩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彼諸惡魔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譬如野幹於諸龜鼈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诃薩應如是學。

    我心不應遠離六種波羅蜜多。

    若心不離如是六種波羅蜜多。

    一切惡魔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時舍利子複問具壽滿慈子言:雲何菩薩摩诃薩於諸魔事應如實知。

    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诃薩不樂聽聞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當知是為諸惡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不樂受持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當知是為諸惡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不樂讀誦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當知是為諸惡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不樂思惟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當知是為諸惡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不樂修行波羅蜜多相應法行。

    當知是為諸惡魔事。

    諸菩薩摩诃薩覺此事已作是思惟。

    定是惡魔方便障礙我心所求一切智智。

    我今不應随彼所欲。

    應勤修學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诃薩於彼惡魔不應忿恚。

    亦不應起不堪忍心。

    若如是行即為安忍波羅蜜多。

    此菩薩摩诃薩應作是念。

    我證無上正等覺時。

    當為有情說能永斷貪瞋癡法。

    是故今者於彼惡魔不應忿恚。

    若時菩薩摩诃薩得如是念。

    爾時菩薩摩诃薩勝諸惡魔。

    自在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菩薩摩诃薩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不現在前。

    是時菩薩摩诃薩應作是念。

    我於今者勿行非處。

    令我不憶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應自責心。

    我於今者虛費時日。

    時舍利子便問具壽滿慈子言:齊何名為虛費時日。

    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诃薩於此六種波羅蜜多随一現行。

    不能憶念一切智智。

    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是菩薩摩诃薩虛費時日損時日果。

    若菩薩摩诃薩於此六種波羅蜜多随一現行。

    或第二日或第三日。

    乃能憶念一切智智。

    及能回向一切智智。

    是菩薩摩诃薩雖有所犯。

    而得名為有時日果。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菩薩安忍與阿羅漢所有安忍有何差别。

    滿慈子言:今問尊者,妙高山王與小芥子。

    大小高下輕重何别。

    舍利子言:無量差别。

    滿慈子言:菩薩安忍與阿羅漢所有安忍亦複如是,不應為問。

    又舍利子,於意雲何。

    大海中水一毛端水。

    何者為多。

    舍利子言:大海中水一毛端水。

    百分千分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未能比其量多少。

    滿慈子言:菩薩安忍與阿羅漢所有安忍亦複如是,百分千分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未能比其量多少。

    是故不應作如是問。

    爾時佛贊滿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汝承佛力善說安忍波羅蜜多。

    若取菩薩摩诃薩忍其量大小校量聲聞獨覺忍者,則為欲取如來之忍其量大小校量聲聞獨覺等忍。

    所以者何。

    諸菩薩衆所成就忍其量無邊。

    不應校量聲聞等忍。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如滿慈子所說菩薩摩诃薩衆所修安忍波羅蜜多勿令忘失。

    阿難陀曰:唯然世尊,我已受持如滿慈子所說菩薩摩诃薩衆所修安忍波羅蜜多必不忘失。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滿慈子。

    具壽舍利子,具壽阿難陀及馀聲聞諸菩薩衆。

    并馀一切天龍藥叉阿素洛等。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第十四會勤波羅蜜多分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觀夫至運無動。

    妙警伊寂。

    梵輪冥退轉之規。

    慈航虛下濟之影。

    斯進德所以為貴勤音所由而作也。

    其有揭情區而遠荷。

    指覺地以高骧。

    比擐甲之精堅。

    同策驷之遄夙。

    則必任善以為轭。

    引之無窮之路。

    委身而作隸。

    驅之綱極之期。

    微五欲之宴安。

    乃三塗之冘毒。

    從四修之勞悴。

    寔萬德之光敷。

    惟夫淺溜穿石。

    小滴盈器。

    鑽燧之勤。

    斷幹之漸。

    皆積微不已,故在著可觀。

    蚓弱質而飲泉。

    蟹壯容而寄穴。

    骅镳怠矣。

    驽駕先之。

    矧乎摩诃衍心。

    波羅蜜行。

    其於勉刻。

    豈忘動靜。

    故能千界如毀。

    詢一句以投之。

    萬流方割。

    拯一命而遊之。

    假使駐補處以三祇。

    終競勇於初發。

    雖複澹即空於萬行。

    乃均熾於昔耽。

    不端倪其所欲行。

    不翹伫其所當證。

    撫塵劫之修如瞬。

    仍如渴日。

    視砂界之赴若鄰。

    猶殷夙夜。

    故精進之於諸度也。

    若銜捶之在群馭焉。

    正勤之於道品也。

    若鹽梅之資列鼎焉。

    正法源底。

    由之而至。

    聖人能事。

    於茲而畢。

    然後聞舍利之談覺支。

    則辍賞無地。

    憶底沙之流贊頌。

    則勃興斯在。

    三練之業允該。

    六意之修奚極。

    緬惟景躅。

    豈遑甯處。

    載詠玄章。

    益荷昭趣。

    文乃單卷。

    事非重譯。

    庶将貿寸陰以尺璧。

    甘夕死於朝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