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圓滿修淨觀地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種性地智乃至如來地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極喜地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極喜地。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離垢地乃至法雲地。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陀羅尼門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陀羅尼門。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三摩地門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三摩地門。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五眼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於五眼。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六神通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六神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如來十力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如來十力。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三十二相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三十二相。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八十随好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八十随好。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無忘失法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無忘失法。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恒住舍性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恒住舍性。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菩薩摩诃薩行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菩薩摩诃薩行。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嚴淨佛土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嚴淨佛土。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成熟有情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成熟有情。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随喜他諸功德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随喜他諸功德。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回向一切智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回向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以一食施所獲功德。
勝馀菩薩住經克伽沙數大劫舍轉輪王上妙飲食布施一切所獲功德。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行布施。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一心集諸功德。
勝馀菩薩住經克伽沙數大劫集諸功德。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集諸功德。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方便善巧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方便善巧。
具壽當知。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德。
若起如是種種思惟。
應知彼非方便善巧。
何以故?滿慈子。
菩薩不應欲勝菩薩。
菩薩不應輕慢菩薩。
菩薩不應降伏菩薩。
菩薩於馀諸菩薩所供養恭敬。
應如供養恭敬如來。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菩薩為但應恭敬菩薩。
為亦應恭敬諸馀有情。
舍利子言:諸菩薩衆應普恭敬一切有情。
謂諸菩薩如敬如來。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種性地智乃至如來地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極喜地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極喜地。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離垢地乃至法雲地。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陀羅尼門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陀羅尼門。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三摩地門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三摩地門。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五眼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於五眼。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六神通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六神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如來十力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如來十力。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三十二相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三十二相。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八十随好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八十随好。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無忘失法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無忘失法。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恒住舍性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恒住舍性。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菩薩摩诃薩行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一切菩薩摩诃薩行。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嚴淨佛土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嚴淨佛土。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成熟有情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成熟有情。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随喜他諸功德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随喜他諸功德。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回向一切智智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回向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以一食施所獲功德。
勝馀菩薩住經克伽沙數大劫舍轉輪王上妙飲食布施一切所獲功德。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行布施。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一心集諸功德。
勝馀菩薩住經克伽沙數大劫集諸功德。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集諸功德。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方便善巧非馀菩薩。
是諸菩薩行於非處。
行非處故戒有毀缺。
不能圓滿修方便善巧。
具壽當知。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德。
若起如是種種思惟。
應知彼非方便善巧。
何以故?滿慈子。
菩薩不應欲勝菩薩。
菩薩不應輕慢菩薩。
菩薩不應降伏菩薩。
菩薩於馀諸菩薩所供養恭敬。
應如供養恭敬如來。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菩薩為但應恭敬菩薩。
為亦應恭敬諸馀有情。
舍利子言:諸菩薩衆應普恭敬一切有情。
謂諸菩薩如敬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