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四

關燈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二 複次善勇猛。

    菩薩摩诃薩若能於法如是覺知。

    乃可名為真實菩薩。

    言菩薩者謂能随覺有情無實無生增語。

    又菩薩者於一切法亦能如實如佛而知。

    雲何菩薩如佛而知。

    謂如實知一切法性無實無生亦無虛妄。

    又諸菩薩於諸法性非如愚夫異生所執。

    非如愚夫異生所得。

    如實而知故名菩薩。

    何以故?善勇猛。

    夫菩提者無所執著無所分别無所積集無所得故。

    又善勇猛。

    非諸如來應正等覺於菩提性少有所得。

    以一切法不可得故。

    於法無得說名菩提。

    諸佛菩提應如是說。

    而不如說離諸相故。

    又善勇猛。

    若諸菩薩發菩提心作如是念。

    我於今者發菩提心此是菩提。

    我今為趣此菩提故發修行心。

    是諸菩薩有所得故不名菩薩。

    但可名為狂亂薩埵。

    何以故?善勇猛。

    由彼菩薩決定執有發起性故。

    決定執有所發心故。

    決定執有菩提性故。

    若諸菩薩發菩提心有所執著。

    但可名為於菩提心有執薩埵。

    不名真淨發心菩薩。

    彼由造作發菩提心。

    是故複名造作薩埵不名菩薩。

    彼由加行發菩提心。

    是故複名加行薩埵不名菩薩。

    何以故?善勇猛。

    彼諸菩薩由有所取發菩提心。

    但可名為發心薩埵不名菩薩。

    又善勇猛。

    無實能發菩提心者,以菩提心不可發故。

    菩提無生亦無心故。

    彼諸菩薩唯執發心不了菩提。

    無生心義。

    又善勇猛。

    若生平等性即實平等性。

    若實平等性即心平等性。

    若心平等性即是菩提。

    若於此中有如實性。

    即於此中無所分别。

    若有分别心及菩提。

    彼便執著心及菩提。

    由此二種發菩提心。

    當知不名真發心者,又善勇猛。

    菩提與心非各有異。

    非於心内有實。

    菩提非菩提。

    内得有實心。

    菩提與心如實如理俱不可說。

    是覺是心由如實覺。

    菩提與心俱不可得無生不生故名菩薩亦名摩诃薩及如實有情。

    所以者何。

    以如實知非實有性。

    如實知誰非實有性。

    謂諸世間皆非實有非實所攝非實有生但假安立。

    雲何世間非實有生但假安立。

    非實有者無實生故。

    以無實生及非實有故。

    說諸法無實無性。

    由如是知非實有性故。

    亦可說如實有情。

    於實有中亦不執實有故。

    複可說随如實有情。

    雖作是說而不如說。

    所以者何。

    非如實理有少有情或摩诃薩。

    何以故?善勇猛。

    以證入大乘名摩诃薩故複次善勇猛。

    何謂大乘。

    謂一切智說名大乘。

    雲何一切智。

    謂諸所有智。

    若有為智。

    若無為智。

    若世間智。

    若出世智。

    若能證入如是等智名摩诃薩。

    所以者何。

    以能遠離大有情想名摩诃薩。

    又能遠離大無明蘊名摩诃薩。

    又能遠離大諸行蘊名摩诃薩。

    又能遠離大無知蘊名摩诃薩。

    又能遠離大衆苦蘊名摩诃薩。

    又善勇猛。

    若能遠離大有情想名摩诃薩。

    彼於一切心及心所法。

    雖無所得而能了知心之本性。

    彼於菩提及菩提分法雖無所得。

    而能了知菩提本性。

    彼由此智非於心内見有菩提。

    亦非離心見有菩提。

    非於菩提内見有實心。

    亦非離菩提見有實心。

    如是除遣無所修習無所除遣。

    於所修習及所除遣俱無所得。

    無所恃怙。

    無所執著。

    雖不見有菩提心性。

    而能發起大菩提心。

    若能如是發菩提心。

    乃可名為真實菩薩。

    彼雖如是發菩提心。

    而於菩提無所引發。

    何以故?善勇猛。

    彼已安住大菩提故。

    若能如是無所執著。

    都不見有心及菩提生滅差别。

    亦不見有發心趣向大菩提者,無見無執無所分别。

    當知已住無上菩提。

    若能如是無所執著。

    發起勝解及解脫心。

    當知名為真實菩薩。

    又善勇猛。

    若諸菩薩不離心想及菩薩想發菩提心。

    彼遠菩提非近菩提。

    又善勇猛。

    若諸菩薩不見菩提有遠有近。

    當知彼近無上菩提亦名真發菩提心者,我依此義密意說言:若能自知無二相者,彼如實知一切佛法。

    所以者何。

    彼能證會我及有情俱無自性。

    即能遍知諸法無二。

    由能遍知諸法無二。

    定能了達我及有情與一切法。

    皆以無性而為自性。

    理無差别。

    若能了知諸法無二。

    即能了知一切佛法。

    若能遍知諸法無二。

    即能遍知一切佛法。

    若能遍知我即遍知三界。

    又善勇猛。

    若遍知我彼便能到諸法彼岸。

    雲何名為諸法彼岸。

    謂一切法平等實性。

    若不得此亦不執此。

    若不得彼岸亦不執彼岸彼名遍知。

    到彼岸者雖作是說。

    而不如說。

    又善勇猛。

    諸菩薩衆應如是趣諸菩薩地。

    應如是證諸菩薩地。

    當知即是菩薩般若波羅蜜多。

    謂於此中無有少法可趣可證。

    以於此中不可施設有往來故。

     爾時慶喜便白佛言:諸增上慢行有相者,於佛所說勿懷恐怖。

    時舍利子語慶喜言:非增上慢行有相者所行之境。

    彼何恐怖。

    所以者何。

    懷恐怖者離增上慢。

    惡友所攝聞甚深法不能測量。

    恐失所求便生恐怖。

    複次慶喜。

    諸有為欲斷增上慢行正行者,容有怖畏。

    諸有為欲斷增上慢勤精進者亦有怖畏。

    所以者何。

    彼既能了增上慢失。

    求無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