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二

關燈
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嚴淨佛土。

    成熟有情。

    彼善男子善女人等。

    安住此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於他所修布施等。

    善深心随喜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於一切處心得定已,應知名為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何以故?滿慈子。

    是諸菩薩摩诃薩衆。

    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勝作意故。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勝作意者應知名為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引發無邊殊勝功德。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知如來應正等覺安住不動第四靜慮。

    舍諸壽行現入無馀般涅槃界。

    是故靜慮波羅蜜多。

    於諸菩薩摩诃薩衆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恩德。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所住靜慮波羅蜜多。

    除如來定於諸馀定。

    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何以故?滿慈子。

    菩薩靜慮波羅蜜多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二乘靜慮決定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故。

    於菩薩靜慮為劣。

    菩薩靜慮於彼為勝。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若諸聲聞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成聲聞果。

    即諸菩薩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離諸執著得成如來應正等覺。

    雲何可說聲聞靜慮決定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菩薩靜慮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爾時世尊告滿慈子。

    我今問汝随汝意答。

    於意雲何。

    諸聲聞人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成聲聞果。

    即諸菩薩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離諸執著得成如來應正等覺。

    彼聲聞人名如來不。

    滿慈子曰:不也世尊,爾時世尊告滿慈子。

    吾當為汝更說譬喻。

    諸有智者因斯譬喻。

    於甚深義易得解了。

    譬如凡人辄昇王座。

    其人即得名為王不。

    滿慈子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

    彼人無福無王相故。

    佛言:如是諸聲聞人雖能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

    證得法性成聲聞果。

    而無如來力無畏等殊勝功德及諸相好不名如來。

    由斯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由無佛德說名聲聞。

    不爾如何彼不名佛。

    又滿慈子。

    諸聲聞人所住靜慮無勝德故其性下劣。

    於諸菩薩所住靜慮。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滿慈子。

    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常不遠離一切智智。

    嚴淨佛土成熟有情。

    引發無邊殊勝功德。

    由斯菩薩所住勝定。

    聲聞獨覺皆不能知。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何等名為菩薩勝定。

    如是勝定複有何名。

    爾時世尊告滿慈子。

    菩薩勝定名不思議。

    何以故?滿慈子。

    如是勝定威力難思。

    速能證得一切智故。

    如是勝定亦名利樂一切世間諸有情類。

    何以故?滿慈子。

    諸菩薩摩诃薩為欲利樂無量有情。

    方便善巧入此定故。

    如是勝定若現在前。

    能引無邊微妙勝定。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如是勝定若現在前。

    引發無邊方便善巧。

    教誡教授無量有情。

    皆令引發無漏靜慮。

    證真法性斷諸煩惱。

    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因緣菩薩勝定。

    亦名利樂一切世間諸有情類。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學靜慮波羅蜜多。

    若學靜慮波羅蜜多速能引發一切智智。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我謂聲聞所得諸定勝菩薩定。

    所以者何。

    聲聞具得九次第定。

    菩薩於中唯得前八。

    菩薩不得滅受想定故。

    聲聞定勝諸菩薩。

    爾時世尊告滿慈子。

    菩薩亦得滅受想定。

    謂於此定已得自在但不現入。

    所以者何。

    如來不許諸菩薩衆現入此定。

    勿由現入退堕聲聞或獨覺地。

    又滿慈子。

    吾當為汝更說譬喻。

    諸有智者由譬喻故。

    於甚深義易得解了。

    如轉輪王雖於邊地諸小國邑皆得自在。

    而不自往彼國邑中。

    豈轉輪王不往彼處。

    說於彼處不得自在。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雖不現入滅受想定。

    而於此定已得自在。

    由自在故亦名為得。

    又滿慈子。

    非諸菩薩常不現入滅受想定。

    乃至未坐妙菩提座。

    諸佛世尊不許現入。

    若時得坐妙菩提座。

    諸佛世尊亦許現入。

    何以故?滿慈子。

    勿諸菩薩由入此定。

    便堕聲聞或獨覺地。

    或謂諸佛與二乘等故。

    佛世尊不許現入。

    又滿慈子。

    如刹帝利灌頂大王。

    欲入市中飲凡人酒。

    時有智臣谏大王曰:今此時處王不應飲。

    若須飲者待至宮中。

    於意雲何。

    王於市酒豈不能飲。

    而彼智臣殷勤谏诤不令王飲。

    然刹帝利灌頂大王。

    非處非時法不應飲。

    雖不應飲而於市中酒等諸物皆得自在。

    所以者何。

    王於一切國土城邑所有人物皆自在故。

    如是菩薩有殊勝智。

    由此智故能數現入滅受想定。

    但佛不許故不現入。

    所以者何。

    菩薩若入滅受想定便非時處。

    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