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

關燈
如幻事。

    菩薩已能通達如是諸法實性。

    精進何難。

    爾時世尊告滿慈子。

    當知菩薩摩诃薩衆。

    雖知諸法皆如幻事。

    而能發起身心精進。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求大菩提常無萎歇。

    由此菩薩摩诃薩衆。

    如是精進最極為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甚奇世尊,希有善逝。

    善說菩薩摩诃薩衆精進甚難。

    當知菩薩摩诃薩衆能為難事。

    雖知諸法都無所有。

    而求無上正等菩提。

    欲為無邊諸有情類說能永斷無智正法。

    然諸無智實無所有亦無實法。

    能令無智取之為我及為我所。

    亦無有情能作是念。

    此是真實我及我所。

    如是無智緣合故生而實無生。

    緣離故滅而實無滅。

    若菩薩摩诃薩雖如是知而心無退。

    是菩薩摩诃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

    諸法皆空。

    我今何為發起精進波羅蜜多。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

    以一切法畢竟空故。

    我求無上正等菩提。

    覺諸法空為有情說。

    令脫五趣生死衆苦。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

    生死無際我豈能令皆得滅度。

    當知名為懈怠菩薩。

    若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

    生死無始而容有終。

    我甯不能皆令滅度。

    假使精進求大菩提。

    如無始來所經劫數。

    然後乃證我尚應求。

    況當不經爾所劫數。

    複作是念。

    若諸菩薩愛樂修習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如發心頃已度晝夜半月一月時年雙等不覺不知。

    若諸菩薩愛樂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令心清淨都不作意。

    覺爾所時已度晝夜半月一月時年雙等。

    是故菩提求甚易得。

    不應怖畏精進長時。

    當知名為精進菩薩。

    譬如長者求多珍财。

    晝夜精勤思惟方便。

    常作是念。

    我於何時多獲珍财遂本所願。

    由斯無暇求諸飲食。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

    欲令六種波羅蜜多心得清淨。

    精勤修習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如發心頃已度晝夜半月一月時年雙等。

    常作是念。

    何時當得一切智寶饒益有情。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諸菩薩衆能被如是大精進甲。

    勤求無上佛功德寶。

    饒益有情實如世尊常所宣說。

    一切菩薩能為難事。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我觀世間天人等衆。

    無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諸菩薩摩诃薩衆。

    唯除如來應正等覺。

    時滿慈子便從座起。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無邊世界。

    住菩薩乘諸有情類。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願速發心。

    已發無上菩提心者願永不退。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願速圓滿一切智智。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汝觀何義願諸菩薩速當圓滿一切智智。

    滿慈子言:若無菩薩則無諸佛出現世間。

    若無諸佛出現世間則無菩薩及聲聞衆。

    要有菩薩修菩薩行。

    乃有諸佛出現世間。

    以有諸佛出現世間。

    便有菩薩及聲聞衆。

    譬如大樹由有根莖便有枝葉。

    由有枝葉便有花果。

    由有花果複生大樹。

    如是世間由有菩薩便有諸佛出現世間。

    由有諸佛出現世間便有菩薩及聲聞衆。

    由有菩薩修菩薩行複有如來應正等覺。

    出現世間作大饒益。

    爾時佛贊滿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應受持諸菩薩衆被精進甲所修精進波羅蜜多勿令忘失。

    阿難陀曰:唯然世尊,我已受持諸菩薩衆被精進甲所修精進波羅蜜多必不忘失。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具壽滿慈子具壽舍利子具壽阿難陀及馀聲聞諸菩薩衆。

    并馀一切天龍藥叉阿素洛等。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序(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夫心之用也。

    其大矣哉動之則競聿興。

    靜之則衆變幾息。

    大之則充乎法界。

    細之則入於鄰虛。

    故海嶽寰區。

    心之影也。

    形骸耳目。

    心之候也。

    生死回。

    心之迷也。

    菩提昭曠。

    心之悟也。

    三界唯此寔曰難調。

    一處制之。

    斯無不辦。

    所以仍給孤之勝集。

    開等持之妙門。

    明夫定品克遷。

    心源允晏。

    沈掉雙斥。

    止觀兩澄。

    朋栖欲界之表。

    孤骞有頂之外。

    境焰滅而逾明。

    因枝翦而更肅。

    湛乎累荊動與德會。

    故統之則一如。

    權之則二相。

    敝之則三脫。

    依之則四神。

    行之則五櫻檢之則六念。

    聚之則七善。

    流之則八解。

    階之則九次。

    肆之則十遍。

    其馀四念四等之俦。

    五根五力之類。

    莫不亘諸禅地。

    蒨萰乎根本。

    儲之定潋。

    磊砢乎邊際。

    譬泥之在均金之在鍛。

    唯所用耳。

    豈有限哉。

    故能力味精通。

    神妙揮忽。

    日月上掩。

    川嶽下遙身遍十方。

    聲覃六趣。

    水火交質。

    金土易形。

    殚變化之塗。

    出思議之表。

    具微妙定。

    不受快己之勝生。

    關惡趣門。

    而甘利他之獄苦。

    至有八禅分用三昧異名。

    日旋星光。

    月愛花德。

    遊戲奮迅清淨照明。

    或百或千。

    難階難極。

    鹹資說力。

    具啟嗣編凡勒成兩卷。

    亦未經再譯。

    罣入禅祕。

    其誰舍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