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五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衆依如是法行諸境相。
於是佛告舍利子言:是諸菩薩摩诃薩衆。
尚不得法何況非法。
尚不得道何況非道。
於淨屍羅尚無所得亦無所執何況犯戒。
是諸菩薩不堕三界。
亦複不堕諸趣死生不著身命何況外境。
於生死流已作邊際。
已度大海已超大難。
又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衆依如是法行諸境相知一切境皆無境性。
由此因緣。
是諸善士於一切境皆無住著。
如師子王不著衆境。
是諸善士於諸境界無染無雜超一切境。
如大商主無能障礙。
是諸善士依如是法行諸境相無所執著。
又舍利子,我都不見此大衆中有一菩薩於如是法不深信解。
於如是法疑惑猶豫。
又舍利子,今此衆中一切菩薩於如是法疑惑猶豫皆已永斷。
此諸善士於如是法自無猶豫。
亦能永斷一切有情所有疑惑。
是諸善士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皆不猶豫。
能為有情決定宣說一切法性都無所有。
複次舍利子,於當來世若有得聞如是法者,於一切法亦得斷除疑惑猶豫。
亦能永斷一切有情所有疑惑。
謂為宣說如我今者所說法要。
又舍利子,我終不說薄少善根諸有情類能於此法深生信解。
薄少善根諸有情類非於此法有所容受。
如是法财非彼能用。
又舍利子,薄少善根諸有情類於如是法尚不聞名。
況能受持思惟修習。
若有得聞如是法者,我定記彼當得佛法。
彼當來世於諸佛法能師子吼。
如我今者於大衆中作師子吼無所畏吼大丈夫吼自然智吼。
又舍利子,若有得聞如是所說甚深法要。
下至能起一信樂心不生诽謗。
我亦記彼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舍利子,若諸有情聞甚深法歡喜信受極難得故。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聞甚深法深生信樂能發無上正等覺心。
是諸有情複甚難得。
我說成就廣大善根。
具大資糧著大甲胄。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歡喜信樂數數聽受。
彼所獲福無量無邊。
況能受持轉為他說。
設未已入正性離生。
若於二乘不決定者我皆記彼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利樂有情窮未來際常無斷荊 複次舍利子,若諸有情成下劣法。
我不見彼於廣大法有容受義。
廣大法者謂佛菩提。
又舍利子,諸有情類多有成就下劣法者,所有信解亦皆下劣。
不能種植廣大善根。
彼於如是甚深廣大無染正法不能信受。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成廣大法。
所有信解亦皆廣大。
發趣大乘善辦事業善著甲胄。
善能思擇甚深義理。
善行大道無險正直。
遠離稠林其相平等。
無諸荊棘瓦礫坑坎。
清淨無穢不邪不曲。
利益世間安樂世間哀愍世間。
與諸天人作廣大義利益安樂。
與諸有情作大明照堅固梯蹬。
具大慈悲哀愍一切。
於諸有情欲作利益。
欲與安樂欲令安隐。
普施有情諸安樂具。
如是有情即是菩薩是摩诃薩。
善能受用大法财寶是摩诃薩。
善能尋求大法财寶。
最勝财寶屬彼非馀。
所以者何。
若有情類不近善友未種善根薄福德故下劣信解。
彼於如是廣大甚深無染正法不能信受。
我依如是諸有情類有差别故密意說言諸有情界種種差别。
随類勝劣各相愛樂。
下劣信解諸有情類還樂下劣信解有情。
廣大信解諸有情類還樂廣大信解有情。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何等法為所行境。
於是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譬如風界行無邊境。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如虛空界行無邊境。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又如風界以太虛空為所行境。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諸法空為所行境。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俱無處所而可見者,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在前。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於法都無可顯示者,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在前。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
俱不可執非圓成實亦無色相而可算數。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都不可執。
非圓成實非色等相算數可知。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
無有少法是圓成實而可示現。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有少法是圓成實而可示現。
時舍利子複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何為相。
於是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都無有相。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
無有少法是圓成實可示其相。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有少法是圓成實可示其相。
何以故?舍利子,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衆相。
無有少相而可得者,又舍利子,如虛空界無礙著處。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礙著處。
由斯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非無著法有相可得。
然随世間名言理趣作如是說。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雖說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而此般若波羅蜜多無相可得故。
不可說無著為相。
以無著法無相狀故。
又舍利子言無著者謂著遍知著不可得。
於是佛告舍利子言:是諸菩薩摩诃薩衆。
尚不得法何況非法。
尚不得道何況非道。
於淨屍羅尚無所得亦無所執何況犯戒。
是諸菩薩不堕三界。
亦複不堕諸趣死生不著身命何況外境。
於生死流已作邊際。
已度大海已超大難。
又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衆依如是法行諸境相知一切境皆無境性。
由此因緣。
是諸善士於一切境皆無住著。
如師子王不著衆境。
是諸善士於諸境界無染無雜超一切境。
如大商主無能障礙。
是諸善士依如是法行諸境相無所執著。
又舍利子,我都不見此大衆中有一菩薩於如是法不深信解。
於如是法疑惑猶豫。
又舍利子,今此衆中一切菩薩於如是法疑惑猶豫皆已永斷。
此諸善士於如是法自無猶豫。
亦能永斷一切有情所有疑惑。
是諸善士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皆不猶豫。
能為有情決定宣說一切法性都無所有。
複次舍利子,於當來世若有得聞如是法者,於一切法亦得斷除疑惑猶豫。
亦能永斷一切有情所有疑惑。
謂為宣說如我今者所說法要。
又舍利子,我終不說薄少善根諸有情類能於此法深生信解。
薄少善根諸有情類非於此法有所容受。
如是法财非彼能用。
又舍利子,薄少善根諸有情類於如是法尚不聞名。
況能受持思惟修習。
若有得聞如是法者,我定記彼當得佛法。
彼當來世於諸佛法能師子吼。
如我今者於大衆中作師子吼無所畏吼大丈夫吼自然智吼。
又舍利子,若有得聞如是所說甚深法要。
下至能起一信樂心不生诽謗。
我亦記彼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舍利子,若諸有情聞甚深法歡喜信受極難得故。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聞甚深法深生信樂能發無上正等覺心。
是諸有情複甚難得。
我說成就廣大善根。
具大資糧著大甲胄。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歡喜信樂數數聽受。
彼所獲福無量無邊。
況能受持轉為他說。
設未已入正性離生。
若於二乘不決定者我皆記彼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利樂有情窮未來際常無斷荊 複次舍利子,若諸有情成下劣法。
我不見彼於廣大法有容受義。
廣大法者謂佛菩提。
又舍利子,諸有情類多有成就下劣法者,所有信解亦皆下劣。
不能種植廣大善根。
彼於如是甚深廣大無染正法不能信受。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成廣大法。
所有信解亦皆廣大。
發趣大乘善辦事業善著甲胄。
善能思擇甚深義理。
善行大道無險正直。
遠離稠林其相平等。
無諸荊棘瓦礫坑坎。
清淨無穢不邪不曲。
利益世間安樂世間哀愍世間。
與諸天人作廣大義利益安樂。
與諸有情作大明照堅固梯蹬。
具大慈悲哀愍一切。
於諸有情欲作利益。
欲與安樂欲令安隐。
普施有情諸安樂具。
如是有情即是菩薩是摩诃薩。
善能受用大法财寶是摩诃薩。
善能尋求大法财寶。
最勝财寶屬彼非馀。
所以者何。
若有情類不近善友未種善根薄福德故下劣信解。
彼於如是廣大甚深無染正法不能信受。
我依如是諸有情類有差别故密意說言諸有情界種種差别。
随類勝劣各相愛樂。
下劣信解諸有情類還樂下劣信解有情。
廣大信解諸有情類還樂廣大信解有情。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何等法為所行境。
於是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譬如風界行無邊境。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如虛空界行無邊境。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邊法為所行境。
又如風界以太虛空為所行境。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諸法空為所行境。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俱無處所而可見者,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在前。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於法都無可顯示者,亦複不為生起法相而現在前。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
俱不可執非圓成實亦無色相而可算數。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都不可執。
非圓成實非色等相算數可知。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
無有少法是圓成實而可示現。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有少法是圓成實而可示現。
時舍利子複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何為相。
於是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都無有相。
又舍利子,如虛空界及如風界。
無有少法是圓成實可示其相。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有少法是圓成實可示其相。
何以故?舍利子,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衆相。
無有少相而可得者,又舍利子,如虛空界無礙著處。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礙著處。
由斯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非無著法有相可得。
然随世間名言理趣作如是說。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又舍利子,雖說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為相。
而此般若波羅蜜多無相可得故。
不可說無著為相。
以無著法無相狀故。
又舍利子言無著者謂著遍知著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