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此聲聞衆中。
有一刍能如菩薩摩诃薩衆作如是念辦斯事不。
滿慈子曰: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我今觀此聲聞衆中無一刍能如菩薩摩诃薩衆作如是念。
亦無能辦此事業者,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唯贊菩薩不贊聲聞。
觀此衆中諸阿羅漢無如是念。
亦不能成如是事業。
當知一切聲聞乘人。
無如菩薩摩诃薩衆所作事業。
是故我說譬如日輪與贍部洲作光明事螢不能辦。
所謂日輪放無量光。
普照贍部諸有情類。
螢光唯照自身非馀。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調伏自身煩惱惡業。
亦能度脫無量有情令離一切煩惱惡業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聲聞乘人唯能調伏自身所有煩惱惡業。
不能饒益無量有情故。
聲聞人非如菩薩所有事業。
皆悉殊勝。
又滿慈子。
如善射夫於所學法已作加行。
身手弓仗皆善調習。
學諸武伎已至究竟。
已百千歲食王封祿。
王與怨敵欲戰诤時。
象馬等軍及諸兵仗。
皆悉委任令其指揮。
冀殄兇徒無所損失。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已發無上正等覺心。
已修菩薩摩诃薩行。
於能調伏諸有情類貪瞋癡行已得善巧。
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偏贊菩薩摩诃薩衆教誡教授。
令勤修習。
能正引發菩提資糧。
令速圓滿所發大願。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為諸有情說能永斷貪瞋癡等清淨法要。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
被戴甲胄所作事業。
聲聞獨覺俱不能為。
由此如來應正等覺。
贊勵菩薩非諸聲聞。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知菩薩摩诃薩衆諸有所作無不定心。
謂諸菩薩摩诃薩衆若住布施波羅蜜多。
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淨戒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安忍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精進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靜慮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般若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諸馀菩提分法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如吠琉璃随所在處於自寶色終不棄舍。
謂彼若在金器銀器頗胝迦器銅鐵瓦等。
常不棄舍吠琉璃色。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若住布施波羅蜜多。
若住淨戒波羅蜜多。
若住安忍波羅蜜多。
若住精進波羅蜜多。
若住靜慮波羅蜜多。
若住般若波羅蜜多。
若住諸馀菩提分法。
當知爾時心常在定。
我如是解佛所說義。
爾時佛贊滿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初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尋伺寂靜内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第二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離喜住舍具念正知受身受樂唯諸聖者能說能舍具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第三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第四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齊何應知菩薩心定。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随見彼彼諸有情時。
便作是念。
我當精勤修菩薩行。
證得無上正等覺時。
決定當令彼有情類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勸有情類受持三歸。
彼諸有情住三歸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五戒。
彼諸有情住五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八戒。
彼諸有情住八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十戒。
彼諸有情住十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十善業道。
彼諸有情住十善業道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具戒。
彼諸有情住具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菩薩戒。
彼諸有情住菩薩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修行
有一刍能如菩薩摩诃薩衆作如是念辦斯事不。
滿慈子曰: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我今觀此聲聞衆中無一刍能如菩薩摩诃薩衆作如是念。
亦無能辦此事業者,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唯贊菩薩不贊聲聞。
觀此衆中諸阿羅漢無如是念。
亦不能成如是事業。
當知一切聲聞乘人。
無如菩薩摩诃薩衆所作事業。
是故我說譬如日輪與贍部洲作光明事螢不能辦。
所謂日輪放無量光。
普照贍部諸有情類。
螢光唯照自身非馀。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調伏自身煩惱惡業。
亦能度脫無量有情令離一切煩惱惡業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聲聞乘人唯能調伏自身所有煩惱惡業。
不能饒益無量有情故。
聲聞人非如菩薩所有事業。
皆悉殊勝。
又滿慈子。
如善射夫於所學法已作加行。
身手弓仗皆善調習。
學諸武伎已至究竟。
已百千歲食王封祿。
王與怨敵欲戰诤時。
象馬等軍及諸兵仗。
皆悉委任令其指揮。
冀殄兇徒無所損失。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已發無上正等覺心。
已修菩薩摩诃薩行。
於能調伏諸有情類貪瞋癡行已得善巧。
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偏贊菩薩摩诃薩衆教誡教授。
令勤修習。
能正引發菩提資糧。
令速圓滿所發大願。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為諸有情說能永斷貪瞋癡等清淨法要。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
被戴甲胄所作事業。
聲聞獨覺俱不能為。
由此如來應正等覺。
贊勵菩薩非諸聲聞。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知菩薩摩诃薩衆諸有所作無不定心。
謂諸菩薩摩诃薩衆若住布施波羅蜜多。
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淨戒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安忍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精進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靜慮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般若波羅蜜多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若住諸馀菩提分法當知爾時心亦在定。
如吠琉璃随所在處於自寶色終不棄舍。
謂彼若在金器銀器頗胝迦器銅鐵瓦等。
常不棄舍吠琉璃色。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若住布施波羅蜜多。
若住淨戒波羅蜜多。
若住安忍波羅蜜多。
若住精進波羅蜜多。
若住靜慮波羅蜜多。
若住般若波羅蜜多。
若住諸馀菩提分法。
當知爾時心常在定。
我如是解佛所說義。
爾時佛贊滿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初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尋伺寂靜内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第二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離喜住舍具念正知受身受樂唯諸聖者能說能舍具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第三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祝安住如是第四靜慮已,若樂聲聞或獨覺地。
當知名為亂心菩薩。
當知彼住非定地心。
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齊何應知菩薩心定。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随見彼彼諸有情時。
便作是念。
我當精勤修菩薩行。
證得無上正等覺時。
決定當令彼有情類入無馀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勸有情類受持三歸。
彼諸有情住三歸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五戒。
彼諸有情住五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八戒。
彼諸有情住八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十戒。
彼諸有情住十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十善業道。
彼諸有情住十善業道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具戒。
彼諸有情住具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勸有情類受持菩薩戒。
彼諸有情住菩薩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
方便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