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一

關燈
識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地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

    及觀水火風空識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雖觀地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

    及觀水火風空識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地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

    及觀水火風空識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地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

    及觀水火風空識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地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

    及觀水火風空識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地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

    及觀水火風空識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常無常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樂無樂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我無我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淨不淨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空不空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相無相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相無相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願無願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願無願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

    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

    而不棄舍一切智智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何緣如來應正等覺。

    許諸菩薩摩诃薩衆入四靜慮四無色定。

    不許菩薩摩诃薩衆久住其中心生染著。

    舍利子言:勿諸菩薩摩诃薩衆於四靜慮四無色定。

    心生染著生長壽天。

    是故如來應正等覺。

    不許菩薩摩诃薩衆於四靜慮四無色定心生染著久住其中。

    何以故?滿慈子。

    若生欲界速能圓滿一切智智。

    生色無色無斯用故。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衆甚為希有能為難事。

    謂諸菩薩住勝定已,還棄舍之受下劣法。

    譬如有人遇見伏藏。

    手執珍寶還棄舍之。

    彼於後時見貝珠等伸手執取持入舍中。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入四靜慮四無色定。

    寂靜安樂随意遊止。

    後棄舍之還生欲界。

    攝受種種下劣身心。

    依之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馀無邊菩提分法。

    佛觀此義應許菩薩摩诃薩衆生長壽天長時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馀無邊菩提分法。

    由斯疾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我對世尊作如是說。

    豈不顯佛是實語者,是法語者,能正宣說法随法者,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汝今對我作如是說。

    非顯如來是實語者是法語者能正宣說法随法者,何以故?滿慈子。

    若諸菩薩生長壽天。

    不能修行如是功德。

    不能疾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

    是諸菩薩不作是念。

    我由此定生色無色。

    亦不思惟我由靜慮及無色定超色無色。

    是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

    但欲引發自在神通。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亦欲調伏粗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諸功德。

    是諸菩薩摩诃薩衆入諸勝定寂靜安樂。

    方便善巧受欲界身。

    於諸勝定亦無退失。

    是故菩薩摩诃薩衆不超三界亦不染著。

    方便善巧受欲界身。

    饒益有情親近諸佛。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複白佛言:豈不如來應正等覺一切智智超過三界。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如來所得一切智智。

    超過三界非三界攝。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不許菩薩摩诃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於三界法究竟出離。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觀何義故。

    許諸菩薩摩诃薩衆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不許菩薩摩诃薩衆於三界法究竟出離。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诃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如來若許超過三界。

    彼便退失菩薩誓願。

    安住聲聞或獨覺地。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觀如是義。

    許諸菩薩摩诃薩衆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不許菩薩摩诃薩衆於三界法究竟出離。

    勿舍菩薩本所誓願退住聲聞或獨覺地。

    又滿慈子。

    若時菩薩摩诃薩衆坐菩提座衆行圓滿。

    爾時菩薩摩诃薩衆方乃究竟舍三界法。

    由斯證得一切智智。

    是故我說一切智智超過三界非三界攝。

    又滿慈子。

    若菩薩摩诃薩随所生起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馀無邊菩提分法。

    随所觀察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及真如等甚深理趣。

    一一皆發無染著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菩薩摩诃薩由此因緣於三界法漸舍漸遠。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