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八

關燈
心以所住戒施一菩薩。

    於前功德百倍為勝。

    千倍為勝。

    乃至邬波尼殺昙倍亦複為勝。

    如是菩薩若時若時為有情故。

    以所住戒回施菩薩。

    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增長。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

    回施有情所獲福聚種種差别。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雲何應知如是菩薩經幾劫數當得出離。

    如是菩薩發趣大乘已經久如。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應知如是菩薩能以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教誡教授諸有情類。

    令發無上正等覺心。

    無倒修行諸菩薩行。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應知如是菩薩能以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為諸有情回向願得一切智智。

    謂作是念。

    願我回此所修布施波羅蜜多施諸有情。

    令慳貪者皆能布施。

    願我回此所修淨戒波羅蜜多施諸有情。

    令犯戒者皆得淨戒。

    願我回此所修安忍波羅蜜多施諸有情。

    令瞋忿者皆得安忍。

    願我回此所修精進波羅蜜多施諸有情。

    令懈怠者皆得精進。

    願我回此所修靜慮波羅蜜多施諸有情。

    令亂心者皆得靜慮。

    願我回此所修般若波羅蜜多施諸有情。

    令惡慧者皆得妙慧。

    時舍利子複白佛言:如是菩薩回己善根施有情類。

    經幾劫數修行大乘當得出離。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薩回己善根施有情類。

    五百大劫修行大乘當得出離。

    又舍利子,如是菩薩或有成就方便善巧。

    欲疾證得一切智智。

    彼即於此賢劫之中。

    願成如來應正等覺堕千佛數。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如慈氏佛空諸惡趣初會說法百千俱胝諸聲聞衆成阿羅漢。

    如是菩薩我說已於二千劫中修菩提行。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諸馀菩薩若具如前諸行狀相。

    當知彼經五百大劫修學大乘當得出離。

    如是菩薩當知已住不退轉位。

    時舍利子複白佛言: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應生歡喜。

    所以者何。

    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生歡喜者,定不舍離諸佛世尊,諸佛世尊亦不舍彼。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經一晝夜深心歡喜相續住者,是諸菩薩當知已久發趣大乘。

    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經二晝夜深心歡喜相續住者,是諸菩薩當知複久發趣大乘。

    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經三晝夜展轉乃至經七晝夜。

    深心歡喜相續住者,是諸菩薩當知更久乃至甚久發趣大乘。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是諸菩薩發趣大乘已經百劫或二百劫或三百劫。

    展轉乃至或七百劫。

    是諸菩薩修行大乘。

    經七百劫當得出離。

    是諸菩薩由此因緣功德善根漸次增長。

    是諸菩薩方便善巧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雖深歡喜而無染著。

    是諸菩薩本性清淨。

    聞說大乘深心歡喜。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汝承佛力能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具如前說諸行狀相。

    當知已久發趣大乘。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已於菩提心不退轉。

    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不生歡喜。

    是諸菩薩發趣大乘當知未久。

    我於如是新趣大乘諸菩薩衆。

    亦為宣說波羅蜜多相應法教令勤修學漸當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甚奇如來應正等覺。

    於諸菩薩皆不棄舍。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汝謂如來應正等覺唯不棄舍諸菩薩耶。

    汝今不應作如是見。

    何以故?舍利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不棄舍一切有情。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深愍念一切有情。

    於諸有情常作是念以何方便令彼有情於生死苦速得解脫。

    又舍利子,汝等當知諸佛世尊其心平等如於佛所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如是愍念一切有情。

    平等欲令離苦得樂。

    又舍利子若諸如來應正等覺。

    於諸佛所住别異心。

    於諸菩薩住别異心。

    於諸獨覺住别異心。

    於阿羅漢住别異心。

    於不還者住别異心。

    於一來者住别異心於預流者住别異心。

    於随法行住别異心。

    於随信行住别異心。

    於外五通住别異心。

    於諸成就别解脫戒住别異心。

    於諸成就十善業道住别異心。

    於諸成就十惡業道住别異心。

    於旃荼羅補羯娑等住别異心。

    則諸如來應正等覺心有差别随欲而行。

    應非如來應正等覺。

    又舍利子,然諸如來應正等覺。

    如於佛所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菩薩所亦複如是,如於菩薩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獨覺所亦複如是,如於獨覺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阿羅漢亦複如是,如於阿羅漢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不還者亦複如是,如於不還者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一來者亦複如是,如於一來者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預流者亦複如是,如於預流者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随法行亦複如是,如於随法行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随信行亦複如是如於随信行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外五通亦複如是,如於外五通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諸成就别解脫戒亦複如是,如於成就别解脫戒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諸成就十善業道亦複如是,如於成就十善業道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諸成就十惡業道亦複如是,如於成就十惡業道起純淨心。

    安住慈悲與樂拔苦。

    於旃荼羅補羯娑等亦複如是,由此如來應正等覺心無差别不随欲行故。

    名如來應正等覺。

    是故諸佛具大悲慧住一切法平等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