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兇星出世多強力惡曜臨門得豔姿
關燈
小
中
大
風發發,吹瘦寒花明月。
晨起懶将塵硯拂,卻為閑周折。
逆闖出身須細說,想起不禁立發。
天遣兇星心性劣,累我操不律。
《谒金門》 曆代豈無盜賊起,随起随滅無留餘。
惟唐黃巢走天子,然亦匪久為人屠。
乃有大明自成李,起家無賴人軒渠。
偶然作賊何大志,幾上之肉釜中魚。
官不殺之緻蔓衍,千秋話及長嗟籲! 我今細數伊疇昔,以代春秋之筆誅。
這回把朝裡的事放過一邊。
且說陝西有個延安府,乃近邊關的地方,極遠的府份了。
其地之人都有些氣力,文才少武藝多,不肯安靜。
一味兇狠暴戾,見事風生。
府份有個米脂縣,是個小小縣份。
這縣都鄙少,堡集多;城裡人少,城外人多。
其縣有個雙泉堡,是個大大村鎮。
東西兩街口,有兩口大井,故此喚做雙泉堡。
這雙泉堡大富的也甚少,極貧的也不多,隻有中等的财主,倒也有一二百家。
堡西有個李守忠,原是豐衣足食的小财主。
他父親李海,就以耕田種地起家。
但隻都是單傳。
惟有李守忠生一子李鴻名,娶妻完聚二十歲了,萬曆丙午年正月裡,守忠又生一子。
那鴻名在九月裡也得了一子,十二月裡鴻名就死了,也隻算得單傳一般。
守忠又喜又悲。
三年後打發大媳婦轉嫁了,隻和媽媽撫養一子一孫,度其光陰。
八歲上送他兒孫上學,兒子取名李鴻基,孫子喚名李過。
這叔侄兩個不喜歡讀書,酷好掄槍弄棒,演習厮打。
空拳交手,各不相讓。
李守忠再三嗔責,他們哪裡肯改。
讀了五年的書,準準每人識了三五百個字。
十三歲上,李守忠的媽媽殁了,李鴻基與侄兒李過,哪裡有個哀痛的心腸。
背着李守忠出去尋朋覓友,吃酒撒潑,無所不至。
近地有個劉老兒,也是有身家的,單生一子名國龍,也是十三歲了。
二歲上喪母,便沒人拘管,飄飄蕩蕩。
父親年老耳聾,又管他不下。
不期與李鴻基相遇,兩個說得投機,遂為密友。
一日李鴻基同侄兒李過,隻約了劉國龍,在郊外放馬。
又到空地上耍一回拳,就在本處一個小村店吃三杯。
說到咱們三人志同道合,何不同去學些武藝,做些大勾當?“那書讀他做什麼,我見了書,就頭疼了。
”三個人一齊笑将起來。
随即算還酒錢,出了店門。
一路商量定了,要學桃園三結義。
到明日出了二錢一個的份子,買了三牲祭禮,借一個關帝廟裡結拜為結義兄弟,不論什麼叔侄了。
拜過關王,鴻基就要比比氣力,去拿那神座前的鐵香爐。
問問道士,說有七十三斤重。
李鴻基就走至爐邊,輕輕的提起來,在殿上走了一轉,好端端放在原先去處,不費一些力氣。
道士沒有一個不吃驚,贊他好本事。
有詩為證: 未言射石能沒石,氣欲吞天衆星白。
十三子小手撩衣,視鐵非鐵神欲飛。
旁觀歎絕迷五色,眼中罕見此強力。
不生東南生西北,攪亂乾坤眠不得。
劉國龍見李鴻基輕輕提了七十三斤的鐵香爐,又不面紅,又不喘息,便道:“大哥好力氣,隻怕咱提它不起。
”鴻基道:“兄弟不要沒志氣。
異日還要踢天弄鬥,諒這小小香爐,就說提不起了。
”劉國龍真個上前撩衣把鐵爐一提,哪裡提得動。
兩手去抱,卻也抱将起來。
但隻走得四五步,便放下了。
李過見他兩人光景,也便伎癢起來。
努力向前把爐一提,卻也提不動,也學劉國龍抱将起來,走了十四五步,就放下了。
離這原先去處,倒有二十步遠了。
道士稱贊道:“咱們搖也搖不動,如何三位天生這樣好本事。
真正難得,這便是當今李存孝了。
”李鴻基又左手撩衣,右手把爐提起,繞殿又走了一轉,才放在原先去處。
略歪了些兒,又提了一提,端端正正,才把手放了。
道士連聲喝采道:“你李爺好人,才積下大德,這樣好子孫。
”李鴻基道:“咱要做大丈夫,橫行天下,自成自立一番。
若守着咱爺這些家業,優遊度日,也不為男子。
三年前曾得一夢,夢見一個長大将軍,叫咱為李自成。
咱想要改了自成名兒,賤号就叫鴻基,你二位道可好嗎?”劉國龍說:“咱兩個小兄弟,替大哥慶号。
”道士道:“小道也搭一份,依原在敝房來何如?”說笑了一回,就在道士房裡杯盤狼藉,各吃得醉酗酗的去了。
到明日,果然劉國龍、李過,每人出份金三錢,交與道士。
這道士原是個慣拐小官的,反賠了好些東西。
盡情歡會,吃到三更才散。
從此三個結義兄弟,常常聚在一處吃酒撒潑。
李守忠曉得了,把李自成、李過各打了一頓,依舊請了個先生,要關他家裡讀書,指望收他的心。
誰知李自成連侄兒也不通知,索性偷了些銀子,逃往延安府,一道煙去了。
急得李守忠手忙腳亂,求簽問蔔,哪裡放心得下。
又過了半月,沒有一些信息,心裡越慌了,哭道:“我的親兒嗄,你好似:鳌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再不回。
” 莫說李守忠思想兒子。
且說李自成逃到延安府,尋訪武藝教師。
問着個姓羅的,
晨起懶将塵硯拂,卻為閑周折。
逆闖出身須細說,想起不禁立發。
天遣兇星心性劣,累我操不律。
《谒金門》 曆代豈無盜賊起,随起随滅無留餘。
惟唐黃巢走天子,然亦匪久為人屠。
乃有大明自成李,起家無賴人軒渠。
偶然作賊何大志,幾上之肉釜中魚。
官不殺之緻蔓衍,千秋話及長嗟籲! 我今細數伊疇昔,以代春秋之筆誅。
這回把朝裡的事放過一邊。
且說陝西有個延安府,乃近邊關的地方,極遠的府份了。
其地之人都有些氣力,文才少武藝多,不肯安靜。
一味兇狠暴戾,見事風生。
府份有個米脂縣,是個小小縣份。
這縣都鄙少,堡集多;城裡人少,城外人多。
其縣有個雙泉堡,是個大大村鎮。
東西兩街口,有兩口大井,故此喚做雙泉堡。
這雙泉堡大富的也甚少,極貧的也不多,隻有中等的财主,倒也有一二百家。
堡西有個李守忠,原是豐衣足食的小财主。
他父親李海,就以耕田種地起家。
但隻都是單傳。
惟有李守忠生一子李鴻名,娶妻完聚二十歲了,萬曆丙午年正月裡,守忠又生一子。
那鴻名在九月裡也得了一子,十二月裡鴻名就死了,也隻算得單傳一般。
守忠又喜又悲。
三年後打發大媳婦轉嫁了,隻和媽媽撫養一子一孫,度其光陰。
八歲上送他兒孫上學,兒子取名李鴻基,孫子喚名李過。
這叔侄兩個不喜歡讀書,酷好掄槍弄棒,演習厮打。
空拳交手,各不相讓。
李守忠再三嗔責,他們哪裡肯改。
讀了五年的書,準準每人識了三五百個字。
十三歲上,李守忠的媽媽殁了,李鴻基與侄兒李過,哪裡有個哀痛的心腸。
背着李守忠出去尋朋覓友,吃酒撒潑,無所不至。
近地有個劉老兒,也是有身家的,單生一子名國龍,也是十三歲了。
二歲上喪母,便沒人拘管,飄飄蕩蕩。
父親年老耳聾,又管他不下。
不期與李鴻基相遇,兩個說得投機,遂為密友。
一日李鴻基同侄兒李過,隻約了劉國龍,在郊外放馬。
又到空地上耍一回拳,就在本處一個小村店吃三杯。
說到咱們三人志同道合,何不同去學些武藝,做些大勾當?“那書讀他做什麼,我見了書,就頭疼了。
”三個人一齊笑将起來。
随即算還酒錢,出了店門。
一路商量定了,要學桃園三結義。
到明日出了二錢一個的份子,買了三牲祭禮,借一個關帝廟裡結拜為結義兄弟,不論什麼叔侄了。
拜過關王,鴻基就要比比氣力,去拿那神座前的鐵香爐。
問問道士,說有七十三斤重。
李鴻基就走至爐邊,輕輕的提起來,在殿上走了一轉,好端端放在原先去處,不費一些力氣。
道士沒有一個不吃驚,贊他好本事。
有詩為證: 未言射石能沒石,氣欲吞天衆星白。
十三子小手撩衣,視鐵非鐵神欲飛。
旁觀歎絕迷五色,眼中罕見此強力。
不生東南生西北,攪亂乾坤眠不得。
劉國龍見李鴻基輕輕提了七十三斤的鐵香爐,又不面紅,又不喘息,便道:“大哥好力氣,隻怕咱提它不起。
”鴻基道:“兄弟不要沒志氣。
異日還要踢天弄鬥,諒這小小香爐,就說提不起了。
”劉國龍真個上前撩衣把鐵爐一提,哪裡提得動。
兩手去抱,卻也抱将起來。
但隻走得四五步,便放下了。
李過見他兩人光景,也便伎癢起來。
努力向前把爐一提,卻也提不動,也學劉國龍抱将起來,走了十四五步,就放下了。
離這原先去處,倒有二十步遠了。
道士稱贊道:“咱們搖也搖不動,如何三位天生這樣好本事。
真正難得,這便是當今李存孝了。
”李鴻基又左手撩衣,右手把爐提起,繞殿又走了一轉,才放在原先去處。
略歪了些兒,又提了一提,端端正正,才把手放了。
道士連聲喝采道:“你李爺好人,才積下大德,這樣好子孫。
”李鴻基道:“咱要做大丈夫,橫行天下,自成自立一番。
若守着咱爺這些家業,優遊度日,也不為男子。
三年前曾得一夢,夢見一個長大将軍,叫咱為李自成。
咱想要改了自成名兒,賤号就叫鴻基,你二位道可好嗎?”劉國龍說:“咱兩個小兄弟,替大哥慶号。
”道士道:“小道也搭一份,依原在敝房來何如?”說笑了一回,就在道士房裡杯盤狼藉,各吃得醉酗酗的去了。
到明日,果然劉國龍、李過,每人出份金三錢,交與道士。
這道士原是個慣拐小官的,反賠了好些東西。
盡情歡會,吃到三更才散。
從此三個結義兄弟,常常聚在一處吃酒撒潑。
李守忠曉得了,把李自成、李過各打了一頓,依舊請了個先生,要關他家裡讀書,指望收他的心。
誰知李自成連侄兒也不通知,索性偷了些銀子,逃往延安府,一道煙去了。
急得李守忠手忙腳亂,求簽問蔔,哪裡放心得下。
又過了半月,沒有一些信息,心裡越慌了,哭道:“我的親兒嗄,你好似:鳌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再不回。
” 莫說李守忠思想兒子。
且說李自成逃到延安府,尋訪武藝教師。
問着個姓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