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 第七回 巧應對安穩出危途 誤因循夫妻遭毒手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如何,棣華母女,不知流落何所。
想到這裡,也自凄然不樂。
又默念到我憑空撒了一個大謊,被我謊了八口大皮箱,正不知箱中是何貴重之物。
倘都是金銀寶貝,這一注财,也發得不小。
想罷,又不覺暗暗快活起來。
①在船上坐了十多天,和同船諸人大家訴說一切,倒也不甚寂寞。
直等到人坐滿了,方才起碇出口,向煙台駛去。
船到煙台,伯和解下兩片金葉,代了船價,叫了駁船,載了行李,起岸,入了客棧。
推說亂離中失了鑰匙,叫銅匠來開了鎖。
原來八口皮箱裡面,多是細軟、衣服、金銀、首飾、珠寶之類,不覺大喜,便打算到上海去。
恰好隔壁房裡,有一個販棗客人,姓辛,字述壞,甯波人氏,他向來走東昌販棗。
今年因為北方擾亂,棗價大落,他趁便多辦了些便宜貨,都已發付南下,此時住在棧裡,正等輪船回上海去。
伯和因為一人寂寞,未免同他扳起話來,知道是到上海的,便相約同伴。
不一天,有了輪船,便一同動身—— ①善讀者不俟終篇,已知伯和之為人矣。
到了上海,便同住在洋泾浜大方棧裡。
安放行李已畢,便到丈人張鶴亭的洋貨字号裡去,谒見丈人。
誰知問起來,張鶴亭因為紀念家眷在京,于五月初間,附了輪船,到天津,取道進京接家眷去了。
伯和隻得回棧去。
從此便留在上海,與辛述壞一起住下,暫且不提。
且說陳戟臨自從打發大兒子護送白氏母女出京去後,便把家眷搬到東華門外錫蠟胡同居住,以為此地逼近禁城,可以稍為太平。
過了幾天,風聲更緊,戟臨屢次打發小兒子仲藹避去,仲藹隻是不肯,說道:“侍奉父母是人子當盡之職,處常尚且如此,何況處變?當此可危之時,若做兒子的舍父母遠去,則做父母的何貴有子?若說是恐怕同死無益,不如逃出去以存宗祀,則哥哥已經出京去了。
父母身邊,豈可無人?”①說得戟臨無奈,隻得由他守在身邊—— ①寫仲藹純是孝子,蓋天下無有多情而不孝者,亦無有孝而不多情者也。
到了十五那天,喧傳董軍入京。
日本書記生杉山彬在永定門外被董軍殺死,義和團與董軍聯合做一氣,與洋人為難。
街上往來的,無非是義和團,東交民巷一帶,麇聚的更多,觑便攻打使館。
錫蠟胡同一帶,義和團往來不絕。
戟臨從此便連衙門也不敢上,每日隻關上大門避亂。
屢次叫仲藹逃避,仲藹道:“父親若叫孩兒一人避去,孩兒死不敢行。
據孩兒的意思,莫若父母一齊出京避亂。
雖說是不準告假,究竟功名與性命相較,還是性命要緊。
工部又不是守土之官,何必在這裡守着?何況這場亂事,實是王公大臣所召,我們何必同他一般見識?”戟臨道:“話雖如此,究竟有個責任。
倘若是大家都往處一跑,這部裡的事有誰辦呢?我這幾天雖然不到部,如果有事,他們還可以送個信來,我還可以去辦得。
到了十二分危險的時候,再走未遲。
”仲藹見說不上去,隻得罷了。
又過得幾天,又喧傳德國公使被義和團殺死。
董軍旦夕便攻使館。
仲藹又勸父親走避,戟臨隻是不允。
又過了兩天,京報上載了一道上谕,足有六百多字,無非是痛罵洋人,獎勵義和團。
戟臨歎道:“照這上谕所說,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洋人固然可恨,但何不商量一個對付之法,振刷起精神來,力圖自強,自立于不敗之地,然後再同他計較。
徒然召些亂民,要與他徒手相搏,又有何益處呢?”仲藹道:“這個上谕一下,便是與了洋人一封戰書,大亂就在眼前,父親還是快走罷。
”戟臨道:“且再過兩天,倘是風聲過緊,說不定也要暫時走避的了。
”說猶未了,忽聽得門外一片喧嚷之聲,家人報說:“是董軍經過,義和團也雜在其内,往交民巷攻打使館。
”仲藹便道:“父親還是作速走罷!再作觀望,恐怕來不及了!”戟臨也急了,便叫李氏收拾細軟,準備明日動身。
是夜忽然聽得遠近一片喧嚷之聲,火光沖天而起。
仲藹忍不住,便出外去打探,隻見街上往來的,沒有一個不是義和團,擁擠的不堪,口中亂嚷:“燒教堂!燒使館!殺毛子!”走到前門大街,望見火光還在西面,不敢走遠,便自退回。
及至來到家時,隻見重門洞開,心中大疑。
連忙進去看時,這一驚非同小可。
要知驚的甚麼,且聽下回分解。
想到這裡,也自凄然不樂。
又默念到我憑空撒了一個大謊,被我謊了八口大皮箱,正不知箱中是何貴重之物。
倘都是金銀寶貝,這一注财,也發得不小。
想罷,又不覺暗暗快活起來。
①在船上坐了十多天,和同船諸人大家訴說一切,倒也不甚寂寞。
直等到人坐滿了,方才起碇出口,向煙台駛去。
船到煙台,伯和解下兩片金葉,代了船價,叫了駁船,載了行李,起岸,入了客棧。
推說亂離中失了鑰匙,叫銅匠來開了鎖。
原來八口皮箱裡面,多是細軟、衣服、金銀、首飾、珠寶之類,不覺大喜,便打算到上海去。
恰好隔壁房裡,有一個販棗客人,姓辛,字述壞,甯波人氏,他向來走東昌販棗。
今年因為北方擾亂,棗價大落,他趁便多辦了些便宜貨,都已發付南下,此時住在棧裡,正等輪船回上海去。
伯和因為一人寂寞,未免同他扳起話來,知道是到上海的,便相約同伴。
不一天,有了輪船,便一同動身—— ①善讀者不俟終篇,已知伯和之為人矣。
到了上海,便同住在洋泾浜大方棧裡。
安放行李已畢,便到丈人張鶴亭的洋貨字号裡去,谒見丈人。
誰知問起來,張鶴亭因為紀念家眷在京,于五月初間,附了輪船,到天津,取道進京接家眷去了。
伯和隻得回棧去。
從此便留在上海,與辛述壞一起住下,暫且不提。
且說陳戟臨自從打發大兒子護送白氏母女出京去後,便把家眷搬到東華門外錫蠟胡同居住,以為此地逼近禁城,可以稍為太平。
過了幾天,風聲更緊,戟臨屢次打發小兒子仲藹避去,仲藹隻是不肯,說道:“侍奉父母是人子當盡之職,處常尚且如此,何況處變?當此可危之時,若做兒子的舍父母遠去,則做父母的何貴有子?若說是恐怕同死無益,不如逃出去以存宗祀,則哥哥已經出京去了。
父母身邊,豈可無人?”①說得戟臨無奈,隻得由他守在身邊—— ①寫仲藹純是孝子,蓋天下無有多情而不孝者,亦無有孝而不多情者也。
到了十五那天,喧傳董軍入京。
日本書記生杉山彬在永定門外被董軍殺死,義和團與董軍聯合做一氣,與洋人為難。
街上往來的,無非是義和團,東交民巷一帶,麇聚的更多,觑便攻打使館。
錫蠟胡同一帶,義和團往來不絕。
戟臨從此便連衙門也不敢上,每日隻關上大門避亂。
屢次叫仲藹逃避,仲藹道:“父親若叫孩兒一人避去,孩兒死不敢行。
據孩兒的意思,莫若父母一齊出京避亂。
雖說是不準告假,究竟功名與性命相較,還是性命要緊。
工部又不是守土之官,何必在這裡守着?何況這場亂事,實是王公大臣所召,我們何必同他一般見識?”戟臨道:“話雖如此,究竟有個責任。
倘若是大家都往處一跑,這部裡的事有誰辦呢?我這幾天雖然不到部,如果有事,他們還可以送個信來,我還可以去辦得。
到了十二分危險的時候,再走未遲。
”仲藹見說不上去,隻得罷了。
又過得幾天,又喧傳德國公使被義和團殺死。
董軍旦夕便攻使館。
仲藹又勸父親走避,戟臨隻是不允。
又過了兩天,京報上載了一道上谕,足有六百多字,無非是痛罵洋人,獎勵義和團。
戟臨歎道:“照這上谕所說,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洋人固然可恨,但何不商量一個對付之法,振刷起精神來,力圖自強,自立于不敗之地,然後再同他計較。
徒然召些亂民,要與他徒手相搏,又有何益處呢?”仲藹道:“這個上谕一下,便是與了洋人一封戰書,大亂就在眼前,父親還是快走罷。
”戟臨道:“且再過兩天,倘是風聲過緊,說不定也要暫時走避的了。
”說猶未了,忽聽得門外一片喧嚷之聲,家人報說:“是董軍經過,義和團也雜在其内,往交民巷攻打使館。
”仲藹便道:“父親還是作速走罷!再作觀望,恐怕來不及了!”戟臨也急了,便叫李氏收拾細軟,準備明日動身。
是夜忽然聽得遠近一片喧嚷之聲,火光沖天而起。
仲藹忍不住,便出外去打探,隻見街上往來的,沒有一個不是義和團,擁擠的不堪,口中亂嚷:“燒教堂!燒使館!殺毛子!”走到前門大街,望見火光還在西面,不敢走遠,便自退回。
及至來到家時,隻見重門洞開,心中大疑。
連忙進去看時,這一驚非同小可。
要知驚的甚麼,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