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 第三回 紫竹林無處訪鴻泥 八百戶暫時駐芳趾

關燈
卻說伯和被這一群人卷地而來的沖散了,既不見了車輛,又不見了李富,又不知端的為了甚麼事這般慌張,問問那逃走的人,也都莫明其妙,隻不過看見人走也走就是了。

    ①亂走了一陣,慢慢的散開了。

    伯和循着舊路,要尋那車輛。

    及至尋至原處,天已黑了,過往的車,影兒也沒了,大約這個時候都投了店了,隻得在就近村店裡去打聽,又都沒有,十分心急。

    時候又夜了,沒奈何,隻得也投了客店,胡亂過了一夜—— ①以訛傳訛,不問情由便先慌了,大都如此。

     到了次日,天色黎明便起來,到各處去尋訪,問了幾家村店,都回說不知。

    ①暗想莫非已經往前面去了,隻得望南緩步行去,心中十分張皇,不知怎樣才好,總不得一個主意。

    甚至連那李富都杳無下落。

    身邊束了幾十兩銀子,到了此時,轉嫌累贅沉重,行走不便。

    心神無主的順步亂行,遇見有村落的地方便去訪問,總是毫無信息。

    行行去去,走到一個所在,遠遠的望見有一所高大房子,留心走近去看時,房子那邊停着一串火車,那車頭上還在那裡冒煙,心中暗暗歡喜:莫非他們已經上了火車了?急急的望前而行,打從一片田上要越過去。

    正在低頭之際,忽聽得迎頭一聲叱喝,擡頭看時,遠遠的站着一個洋兵,手執洋槍,許多洋人在鐵路上作工。

    原來這裡是落垡車站,洋人借了火車,運兵進京,走到此處,鐵軌被拳匪弄壞了一段,洋兵在那裡收拾。

    伯和不知就裡,前去觀看,順便要探訪白氏母女消息,卻被這個守路洋兵喝住。

     伯和不免一呆,便立住了腳。

    洋兵見他立定,便拿槍對着他要打,吓得伯和翻身就走。

    那洋兵從後追來,伯和舍命狂奔,方才得脫。

    ②心中愈覺凄惶,正不知白氏、棣華是否被洋兵殺害。

    投到一家店裡打尖,順便訪問消息—— ①已在三十裡外了,何由得知。

     ②此昨日一群人狂奔之故也,可想。

     此時已經過午,不是打尖時候,故店中人甚少。

    伯和便向店小二訪問,小二順口答道:“今天晌午時候,是有一輛車,坐了兩個娘兒們,到這裡打尖來,說是要趕到衛裡的。

    ”伯和信以為真,因又問道:“我是昨天走散了的,此刻要雇一輛車到衛裡去,不知可有雇處?”小二道:“這裡小地方,沒有車子。

    就有一、兩家車店,這兩天來往的人多,早就雇空了。

    老爺要雇,還得趕上半站,到了楊村,憑你要雇車子也有,牲口也有。

    ”伯和聽了,吃過了兩張烙餅,即便起身。

    走到晚上,不得到楊村,便在一個小村落覓了一家野店,歇了一宿。

    次日早起,趕到了楊村,已是中午時候。

    打過了尖,便雇一匹驢子騎上,加上一鞭,趕到西沽時,日已平西。

    早有車店接應,下了驢,歇了一宿。

     次日清早,便步過了虹橋,雇了一輛東洋車,飛奔紫竹林而來,徑到佛照樓問信。

    這一家佛照樓客棧,是廣東人所開,十分寬大。

    凡是富商顯宦,路過天津,都向那裡投止。

    廣東人自不消說,除了他家,再也不向别家歇宿的了。

    所以伯和一到,便來打聽。

    入了棧門,向賬房中詢問,如此這般的兩個女眷,可曾到此。

    那掌櫃的便在客簿裡一查,說“沒有。

    ” 伯和心中不覺頓時失望,如堕五裡霧中。

    隻因他信了那店小二的話,以為他所說的一定是白氏、棣華了,依他所說,自然早已到了天津。

    于是一心一意,以為到了此地,準定可以相見的了。

    誰知那小二是随嘴亂話的,這一個卻信以為真,到底望了一個空,不覺垂頭喪氣,隻得又到紫竹林一帶小客棧去打聽,那裡有個影子,隻得自己仍到佛照樓投宿。

    他心中打算:這佛照樓是廣東人麇聚之所,我先住在那裡,或者他們後到,也可在那裡相見。

    誰知佛照樓掌櫃的,見他沒有行李,不肯收留。

    伯和隻得把如何出京,如何散失的話說了出來。

    提及了張鶴亭,那掌櫃的和他相識,方才留了。

    伯和取出銀子,草草的置備了鋪蓋,從此就在佛照樓住下,天天盼望蹤迹。

    凡遇了門前車馬之聲,便跑出來張望,望見入門的人,不是白氏母女,又複嗒然若喪,他便這等盼望。

    誰知白氏母女并未曾到天津來。

     那天在路上,遇了那一群人沖将過來時,沖得車橫馬亂,甚至有車翻馬倒的。

    白氏母女所坐的車雖未翻倒,怎奈那車夫賃來的那匹騾子,性子極其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