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上)

關燈
/td>1965新加坡英國1966圭亞那英國1966搏茨瓦納英國1966萊索托英國1966巴巴多斯英國1967南也門英國1968一毛一裡求斯英國1968斯威士蘭英國1968赤道幾内亞西班牙1968 一、冷戰和殖民地革命 殖民地臣民和帝國當局之間的鬥争與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冷戰是同時進行的。

    這兩種運動互相聯系,互相影響。

    蘇聯,尤其是共一産一黨一中國,支持殖民地革命,将殖民地革命看作是破壞西方的威望、削弱西方的力量的一種手段。

    相反,西方國家由于冷戰方面的原因而在殖民地問題上互相支持,盡避他們這樣做時是很有保留的——因此,美國在塞浦路斯問題上支持英國,在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問題上支持法國。

    同樣,由于冷戰中的迫切需要,東方和西方在争取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方面展開了奇特的競争。

    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這種形勢,設法不僅從華盛頓、倫敦和巴黎,而且還從莫斯科和北京獲取最大的援助。

     盡避有這種相互聯系,但殖民地革命并不是冷戰的副産品。

    殖民地的覺醒遠遠先于冷戰,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俄國革命和日俄戰争(見第十九章第五節)。

    此外,盡避冷戰在某些情況下的确影響了殖民地起義的速度和形式,但即使沒有冷戰,殖民地革命無疑也會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諸帝國的領一導一人闡明了他們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決心。

    1942年,丘吉爾發表了他那常被引用的聲明:他"當國王的首相不是為了眼巴巴地看着英帝國被清理掉"。

    同樣,1944年在自一由法國政一府支持下召開的布拉柴維爾會議宣布:"即使在最遙遠的将來,也決不準許殖民地獲得自治。

    " 在大戰的幾年中,英國和法國的行動與這些聲明是一緻的。

    這兩個大國都很少注意殖民地民族的願望和利益。

    在《大西洋憲章》中,它們曾保證:"尊重每個民族選擇自己政一府形式的權利;……設法使被強行剝奪主權和自治權的民族恢複其權利。

    "同盟國的政策很快就證明,這些原則被認為隻适用于歐洲,而不适用于海外地區。

     例如,英國人未征求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尼赫魯和甘地的意見就把印度拖進了大戰,并與蘇聯人商定共同占領名義上已獨立的國家——伊朗。

    在埃及這另一表面上獨立的國家,英國人利用其條約所授予的特權,在開羅和亞曆山大建立了他們在中東的主要基地。

    法國人根據軍事需要決定其"土著"的命運;各殖民地是忠于維希政一府還是忠于戴高樂,不是取決于當地居民的願望,而是取決于法國總督或軍事指揮官的決定。

    不過,盡避有這些單方面的行動,但實際上,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後10年内成為獨立國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後20年内成為獨立國家。

     二、殖民地革命的根源 1945年6月正式通過的《聯合國憲章》規定了殖民地托管制度,用這一制度取代了國際聯盟的委托管理辦法。

    《憲章》第76條規定,受托管國應促進被托管地居民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方面的進步,應促使他們朝自治或獨立的方向發展,這種自治或獨立可能适合各被托管地的特殊環境和民族以及各有關民族所自一由表達的願望。

    ……" 戰前的委托管理這時轉變為受托管理,而且聯合國為其成員國将各自的殖民地置于托管狀态下作好了準備。

    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将自己的殖民地置于托管狀态下——南非聯邦堅決要求将西南非洲作為"三級"托管地來加以管理。

    毫不奇怪,盡避聯合國對有些殖民地如荷屬東印度群島赢得獨立确有相當大的貢獻,但偉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動力并不是來自聯合國。

    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極其有利的國際形勢的産物,是以往幾十年裡殖民地世界中愈來愈強大的某些曆史一性一力量的産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初的殖民一主義列強空前地衰落;法國和荷蘭被侵占,英國則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遭到削弱。

    同樣重要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民一主主義情緒在諸帝國國内得到發展。

    殖民地中的白人早先曾十分自信地斷言"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我們比别人強",如今,作如此斷言的日子已一去不複返了。

    他們的存在不僅受到了其臣民的懷疑,而且受到了本國同胞的懷疑。

    1935年墨索裡尼對埃塞俄比亞的進攻在西歐被普遍地認為是一種該受譴責的倒行逆施,而1956年英、法兩國對蘇伊士的襲擊則在兩國國内引起了民衆的強烈反對。

    西方全球霸權的結束是由于西方缺乏統治的力量,同樣也是由于西方缺乏統治的意志。

     此外,戰後的兩個頭等強國美國和蘇聯對在損害戰敗的敵人和被削弱的盟國的情況下獲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興趣,這種情況也有助于殖民地革命。

    美國和蘇聯的确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太平洋和東歐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衛星國,但它們并沒有仿照英國和法國的做法——英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不可耐地瓜分了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這時卻出現了相反的情況:殖民地利用冷戰在蘇聯和美國之間挑一撥離間,并利用這兩大強國赢得了獨立,獲得了經濟援助。

     亞洲短命的日本帝國也大大地促成了殖民地革命。

    由于日本人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