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下)
關燈
小
中
大
果無疑是發生沖突和混亂。
盧蒙巴成為第一任總理,但他發現,他隻有依靠比利時軍官和文官的幫助才能統治這個國家。
一些土兵起來造反,反對比利時軍官,襲擊白人的事件在全國各地發生。
同時,乘機報宿怨的部落之間也爆發了戰争。
最嚴重的是,由于當地非洲政治家和比利時礦業集一團一結成邪惡的聯盟,礦藏資源豐富的加丹加省實際上脫離了剛果。
不斷擴大的混亂狀态迫使比利時政一府重新進行考慮,将其軍隊派回要寨和飛機場。
當蘇聯在支持剛果人反對帝國主義恢複其統治的幌子下威脅要進行單方面幹涉時,冷戰已降臨。
面對非洲将出現朝鮮式形勢的前景,聯合國承擔了用主要由非洲人組成的國際部隊來維持剛果秩序的責任。
經過數月的暴亂之後,秩序似乎有了一定的恢複,不過,盧蒙巴和聯合國秘書長達加·哈馬舍爾德卻為此犧牲了;盧蒙巴被加丹加分裂主艾分子暗殺,哈烏舍爾德在肩負調解使命訪問剛果時因飛機失事而罹難。
其時,在大一陸另一邊的東非,由于氣候宜人的高原上有着白人移民,民族主義事業遭到了非常頑固的抵抗。
在肯尼亞,由于白人移民占據了大部分最好的耕地,非洲人和白人移民之間的沖突尤為劇烈。
這導緻了"茅茅"起義,"茅茅"是由吉庫尤部落成員組成的秘密的恐怖主義一團一體。
白人移民在許多孤立的農場上被殺死,不過,許多拒絕參加起義的吉庫尤人也遭到了屠一殺。
在戰争結束前,茅茅中有近7000人被殺死,83,000多人被監禁,更多的人被關在臨時收容所裡。
這次起義雖緻使雙方都犯了令人作嘔的暴行,但确迫使英國人承認,企圖在西非執行一種和解政策而在東非卻推行一種強硬政策是無用的。
因此,他們釋放了吉庫尤人的傑出領袖喬莫·肯雅塔。
肯雅塔曾在倫敦受過教育,著有研究吉庫尤人傳統生活的論著,因涉嫌同情茅茅起義而被捕入獄,盡避他的通敵罪實際上從未得到證實。
這時,他被釋放了,并象恩克魯瑪一樣在大選中赢得了多數選票,于1963年獲準成為總理。
同一年,肯尼亞在内羅畢為獲得渴望已久的自一由而舉行的慶祝活動中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鄰近的烏幹達,由于以往不許白人占用土地,問題要簡單些,烏幹達于1962年和平地獲得自一由。
坦噶尼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是德國的領地,1922年成為英國的托管地,它的兩個地區——盧旺達和烏隆迪則成為比利時的托管地。
1962年,這三個地區都獲得了獨立,在這一轉變中,坦噶尼喀的朱利葉斯·K·尼雷爾起了關鍵的作用。
1953年,中非聯邦在坦噶尼喀的南面建立,它包括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
盡避聯邦成立則聲稱以"種族合作"為目的,但它卻危機重重,不斷發生暴亂,其根本原因是30萬歐洲人在政治和經濟上統治着900多萬非洲人,這些歐洲人一大多居住在南羅得西亞這一與南非共和國北部邊境接壤的自治區裡。
民族主義運動在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取得了很大進展,1962年,這兩個地區都獲得了由非洲總理當政的自治。
由于南羅得西亞不願跟着這樣做,拒絕給非洲人以投票權,聯邦已不可能存在下去,遂于1964年1月1日解散。
這一年年底,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分别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贊比亞和馬拉維。
于是,鬥争的中心轉移到南羅得西亞即現在所稱的羅得西亞,在那裡,占多數的黑人要求有投票權。
倫敦政一府尋找一種旨在逐步給非洲人以選舉權的折中辦法。
占少數的白人堅決反對,1965年,南羅得西亞在伊恩·史密斯總理領導下拒絕了英國人的統治,到1970年成為完全、正式獨立的國家。
新成立的羅得西亞的憲法規定,23萬白人在議會中享有50個席位,而450萬非洲人隻有16個席位。
史密斯在解釋這一差異時說,60年前,非洲人是"穿獸皮四處遊蕩的野蠻人",他們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熱帶非洲剩下的地區——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葡萄牙一直試圖阻止殖民地革命的一浪一潮,它散布的陳詞濫調是:葡萄牙沒有殖民地——隻有葡萄牙自己的海外諸省。
裡斯本得到了南非強有力的支持,因為南非這個國家為了阻止非洲民族主義的不斷傳播而對維持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現狀很感興趣。
然而,這兩個殖民地都爆發了起義,在一些孤立的地區,零星戰鬥不斷發生。
遊擊隊從國外獲得武器并得到訓練,因此,以安哥拉為例,在那裡,葡萄牙人發現,要維護他們的統治就須設置一支5萬人的守備隊。
即便如此,裡斯本政一府仍于1970年3月承認,配備迫擊炮和自動武器的遊擊隊已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使葡萄牙人蒙受"重大"傷亡。
六、南非 熱帶非洲與北非及南非之間的根本差别在于:前一個地區歐洲移民較少,後兩個地區則有着大批歐洲移民。
這一差别解釋了1954年至1962年間使阿爾及利亞遭到破壞的殘酷的武裝鬥争的原因,也解釋了70年代中徹底毀壞南非的緊張的地下沖突的原因。
1909年,布爾戰争(見第十八章第二節)之後,南非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自治領。
半個多世紀以後,即1961年5月,南非脫離了英聯邦,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這一脫離的主要原因是南非同英聯邦的新成員國加尼日利亞和印度在種族隔離問題上發生了沖突。
種族隔離包括兩項基本政策:不讓所有的非白種人分享任何政治生活;将非洲人趕進隔離區(班圖斯坦,即"班圖人"——非洲人通常被稱為班圖人——的保留地),有人籠統地推斷他們總有一天會在那裡組成獨立的國家。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1960年,在南非2000萬總人口中白人隻有380萬,而控制南非政治并制造種族隔離的南非白人(布爾人)在身為少數的白人中僅占五分之二南非白人之所以能為所欲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安排對以南非白人占優勢的農村地區有利的人當議會代表,一方面是因為許多說英語的白人出于經濟原因而支持種族隔離。
工一黨一在這一點上尤其如此,它擔心,如果給非白種人同等機會的話,他們會在就業方面與白人競争。
事實上,第一屆南非白人(民族主義者)政一府之所以能于1924年執政,就因為有南非工一黨一的支持。
人們普遍認為,種族隔離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不是一項可行的計劃。
假如非洲人當初真被隔離在預先指定的班圖斯坦,南非的整個經濟是會崩潰的。
除了2O0萬混血人和60萬印度人的勞動外,非洲人的勞動也是經營農業、商業、采礦業和其地工業所必不可少的。
此外,班圖斯坦甚至不能養活三分之一的非洲人,政一府也不願意花費大筆資金來增強班圖斯坦的接收能力。
最重要的是,絕大多數非洲人都不願意作為孤立的"部落'被隔離。
相反,他們是南非聯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們要求在南非聯邦中得到他們應得的一份,他們的這一要求得到了非洲大一陸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非洲民族主義勢力的支持。
七、北非 北非殖民地革俞的進程不僅受到了歐洲大居留地繼續存在所帶來的影響,而且受到了非洲大一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另外兩大因素的影響,這兩大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非領土上進行的一些戰役和更為重要的、全北非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高漲。
盧蒙巴成為第一任總理,但他發現,他隻有依靠比利時軍官和文官的幫助才能統治這個國家。
一些土兵起來造反,反對比利時軍官,襲擊白人的事件在全國各地發生。
同時,乘機報宿怨的部落之間也爆發了戰争。
最嚴重的是,由于當地非洲政治家和比利時礦業集一團一結成邪惡的聯盟,礦藏資源豐富的加丹加省實際上脫離了剛果。
不斷擴大的混亂狀态迫使比利時政一府重新進行考慮,将其軍隊派回要寨和飛機場。
當蘇聯在支持剛果人反對帝國主義恢複其統治的幌子下威脅要進行單方面幹涉時,冷戰已降臨。
面對非洲将出現朝鮮式形勢的前景,聯合國承擔了用主要由非洲人組成的國際部隊來維持剛果秩序的責任。
經過數月的暴亂之後,秩序似乎有了一定的恢複,不過,盧蒙巴和聯合國秘書長達加·哈馬舍爾德卻為此犧牲了;盧蒙巴被加丹加分裂主艾分子暗殺,哈烏舍爾德在肩負調解使命訪問剛果時因飛機失事而罹難。
其時,在大一陸另一邊的東非,由于氣候宜人的高原上有着白人移民,民族主義事業遭到了非常頑固的抵抗。
在肯尼亞,由于白人移民占據了大部分最好的耕地,非洲人和白人移民之間的沖突尤為劇烈。
這導緻了"茅茅"起義,"茅茅"是由吉庫尤部落成員組成的秘密的恐怖主義一團一體。
白人移民在許多孤立的農場上被殺死,不過,許多拒絕參加起義的吉庫尤人也遭到了屠一殺。
在戰争結束前,茅茅中有近7000人被殺死,83,000多人被監禁,更多的人被關在臨時收容所裡。
這次起義雖緻使雙方都犯了令人作嘔的暴行,但确迫使英國人承認,企圖在西非執行一種和解政策而在東非卻推行一種強硬政策是無用的。
因此,他們釋放了吉庫尤人的傑出領袖喬莫·肯雅塔。
肯雅塔曾在倫敦受過教育,著有研究吉庫尤人傳統生活的論著,因涉嫌同情茅茅起義而被捕入獄,盡避他的通敵罪實際上從未得到證實。
這時,他被釋放了,并象恩克魯瑪一樣在大選中赢得了多數選票,于1963年獲準成為總理。
同一年,肯尼亞在内羅畢為獲得渴望已久的自一由而舉行的慶祝活動中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鄰近的烏幹達,由于以往不許白人占用土地,問題要簡單些,烏幹達于1962年和平地獲得自一由。
坦噶尼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是德國的領地,1922年成為英國的托管地,它的兩個地區——盧旺達和烏隆迪則成為比利時的托管地。
1962年,這三個地區都獲得了獨立,在這一轉變中,坦噶尼喀的朱利葉斯·K·尼雷爾起了關鍵的作用。
1953年,中非聯邦在坦噶尼喀的南面建立,它包括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
盡避聯邦成立則聲稱以"種族合作"為目的,但它卻危機重重,不斷發生暴亂,其根本原因是30萬歐洲人在政治和經濟上統治着900多萬非洲人,這些歐洲人一大多居住在南羅得西亞這一與南非共和國北部邊境接壤的自治區裡。
民族主義運動在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取得了很大進展,1962年,這兩個地區都獲得了由非洲總理當政的自治。
由于南羅得西亞不願跟着這樣做,拒絕給非洲人以投票權,聯邦已不可能存在下去,遂于1964年1月1日解散。
這一年年底,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分别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贊比亞和馬拉維。
于是,鬥争的中心轉移到南羅得西亞即現在所稱的羅得西亞,在那裡,占多數的黑人要求有投票權。
倫敦政一府尋找一種旨在逐步給非洲人以選舉權的折中辦法。
占少數的白人堅決反對,1965年,南羅得西亞在伊恩·史密斯總理領導下拒絕了英國人的統治,到1970年成為完全、正式獨立的國家。
新成立的羅得西亞的憲法規定,23萬白人在議會中享有50個席位,而450萬非洲人隻有16個席位。
史密斯在解釋這一差異時說,60年前,非洲人是"穿獸皮四處遊蕩的野蠻人",他們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熱帶非洲剩下的地區——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葡萄牙一直試圖阻止殖民地革命的一浪一潮,它散布的陳詞濫調是:葡萄牙沒有殖民地——隻有葡萄牙自己的海外諸省。
裡斯本得到了南非強有力的支持,因為南非這個國家為了阻止非洲民族主義的不斷傳播而對維持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現狀很感興趣。
然而,這兩個殖民地都爆發了起義,在一些孤立的地區,零星戰鬥不斷發生。
遊擊隊從國外獲得武器并得到訓練,因此,以安哥拉為例,在那裡,葡萄牙人發現,要維護他們的統治就須設置一支5萬人的守備隊。
即便如此,裡斯本政一府仍于1970年3月承認,配備迫擊炮和自動武器的遊擊隊已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使葡萄牙人蒙受"重大"傷亡。
六、南非 熱帶非洲與北非及南非之間的根本差别在于:前一個地區歐洲移民較少,後兩個地區則有着大批歐洲移民。
這一差别解釋了1954年至1962年間使阿爾及利亞遭到破壞的殘酷的武裝鬥争的原因,也解釋了70年代中徹底毀壞南非的緊張的地下沖突的原因。
1909年,布爾戰争(見第十八章第二節)之後,南非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自治領。
半個多世紀以後,即1961年5月,南非脫離了英聯邦,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這一脫離的主要原因是南非同英聯邦的新成員國加尼日利亞和印度在種族隔離問題上發生了沖突。
種族隔離包括兩項基本政策:不讓所有的非白種人分享任何政治生活;将非洲人趕進隔離區(班圖斯坦,即"班圖人"——非洲人通常被稱為班圖人——的保留地),有人籠統地推斷他們總有一天會在那裡組成獨立的國家。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1960年,在南非2000萬總人口中白人隻有380萬,而控制南非政治并制造種族隔離的南非白人(布爾人)在身為少數的白人中僅占五分之二南非白人之所以能為所欲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安排對以南非白人占優勢的農村地區有利的人當議會代表,一方面是因為許多說英語的白人出于經濟原因而支持種族隔離。
工一黨一在這一點上尤其如此,它擔心,如果給非白種人同等機會的話,他們會在就業方面與白人競争。
事實上,第一屆南非白人(民族主義者)政一府之所以能于1924年執政,就因為有南非工一黨一的支持。
人們普遍認為,種族隔離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不是一項可行的計劃。
假如非洲人當初真被隔離在預先指定的班圖斯坦,南非的整個經濟是會崩潰的。
除了2O0萬混血人和60萬印度人的勞動外,非洲人的勞動也是經營農業、商業、采礦業和其地工業所必不可少的。
此外,班圖斯坦甚至不能養活三分之一的非洲人,政一府也不願意花費大筆資金來增強班圖斯坦的接收能力。
最重要的是,絕大多數非洲人都不願意作為孤立的"部落'被隔離。
相反,他們是南非聯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們要求在南非聯邦中得到他們應得的一份,他們的這一要求得到了非洲大一陸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非洲民族主義勢力的支持。
七、北非 北非殖民地革俞的進程不僅受到了歐洲大居留地繼續存在所帶來的影響,而且受到了非洲大一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另外兩大因素的影響,這兩大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非領土上進行的一些戰役和更為重要的、全北非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