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關燈
小
中
大
不開化。
正如普希金所說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裡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
"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
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你為屬國人民所樂于采用,并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
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
恰恰相反,蒙古人采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
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将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
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裡進行統治,舉行複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将成為中國式的皇帝。
作為大汗,忽必烈隻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于中國。
最初,他的弟弟阿裡不哥曾與他争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鬥争,忽必烈才取得勝利。
後來,他的堂弟,控制着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争位,于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内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
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于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于王朝内部的争鬥。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
他以大不裡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于大汗)。
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着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并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
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
不久以後,隻有蒙古本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着純蒙古血統;在那裡,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六、穆斯林突厥人的複興 由于蒙古人人數極少,因此,他們源源不斷地招募大批突厥人入伍。
然而,随着蒙古帝國的分裂,這些穆斯林突厥人立刻占據了顯著的地位,與蒙古人入侵前他們在哈裡發王朝所占據的地位相同。
為了控制歐亞大一陸中部平原,這時一批批軍事冒險家層出不窮。
其中最著名的是帖木兒,歐洲人稱為塔米蘭。
他于136一9年占領撒馬爾罕,由此向各處出擊。
首先消滅了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伊兒汗國,然後打敗了俄羅斯的金帳汗國和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甚至還侵入印度,洗劫了德裡。
他決心将首都撒馬爾罕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因此,每次戰鬥之後,他都要送回滿載戰利品的車隊,以及工匠、藝術家、占星術家和文人等。
鼎盛時期,帖木兒帝國的疆土從地中海延伸到中國;他在1405年去世之前,正準備入侵中國。
然而,在他去世之後,其帝國的分裂比蒙古帝國還要快得多。
繼帖木兒之後,最顯著的發展是穆斯林突厥人在印度和拜占廷的擴張。
13世紀,在蒙古人的威脅的一逼一迫下,德裡的突厥人蘇丹僅控制着印度北部。
14世紀,随着這一威脅的消除,他們開始向南擴張,抵達吉斯德納河,占領了印度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
然而,帖木兒的侵略,使當時的印度北部和中部形成了許多小一柄一,這些小一柄一由突厥人統治,沒有一個有足夠的力量來恢複德裡蘇丹的統治。
同時,伊斯蘭教勢力對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擴張,引起印度教教徒的反抗,結果形成了印度教大國維查耶那伽爾,其領土包括吉斯德納河以南整個印度地區。
這就是16世紀,當另一個穆斯林突厥人王朝,莫卧兒帝國,從外部強行統一印度半島時,這裡所存在的分裂狀況。
與此同時,在中東,奧斯曼土耳其人在損害拜占廷的情況下;使伊斯蘭教的疆土不斷擴展。
這些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乘塞爾柱帝國衰微之時,進入該帝國,在小亞細亞的西北角定居下來,那裡距分隔歐亞兩洲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峽不到5O英裡。
1299年,這些土耳其人的首領奧斯曼擺脫塞爾柱君主的統治,宣布獨立,并将他的國家從地位低下的小一柄一,發展成為以其名命名的、偉大的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人征服的第一步,是占領殘留在小亞細亞的拜占廷領土。
由于基督教農民對拜占廷當局的不滿,以及從中東各地蜂擁而來、同基督教異教徒作戰的伊斯蘭教武士的大力支援,1340年,這一征服宣告完成。
接着,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首次插足于歐洲,于1354年在加利波利建立一個要塞。
他們選擇了一個幾乎沒有比這更好的時機進軍歐洲。
這時,敵對的基督教教會之間的沖突,拜占廷、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諸國的相互競争,将巴爾幹半島弄得四分五裂;而且這些國家均處于衰落時期。
另外,同小亞細亞的農民一樣,巴爾幹半島的基督教農民也對統治者不滿。
西方基督教國家已經分裂,它們即使願意,也無法援助巴爾幹半島各國;何況,天主教和東正數之間早已存在着隔閡,它們并不願意予以援助。
這便為奧斯曼土耳其人掃清了道路,并且,他們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好時機。
1362年,土耳其人占領阿得裡安堡;1384年,奪取索非亞,從而包圍了君士坦丁堡。
然而,1402年,帖木兒打敗并俘虜了他們的蘇丹,随後幾十年,他們被迫轉移。
但帖木兒的統治隻是昙花一現,14O5年他的去世,使奧斯曼土耳其人獲得自一由,得以重建他們的統治,繼續對外侵略。
終于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從而結束了長達1000年的帝國曆史。
15世紀末,除幾座由威尼斯控制的沿海堡壘外,他們已統治了多瑙河以南的整個巴爾幹半島(詳情見第十五章第四節)。
七、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義 1000年至1500年間,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的一個結果是在歐亞大一陸出現了新的勢力平衡,其中伊斯蘭教是主要的、決定一性一的力量。
15世紀後期,當西方開始海外擴張時,伊斯蘭教已在陸上朝四面八方擴張。
奧斯曼土耳其人正渡過多瑙河進入中歐;中亞除東部邊緣地區外,全部皈依了伊斯蘭教;莫卧兒人将開始實際上對整個印度半島的征服。
而且,伊斯蘭教正向歐亞大一陸核心區的遙遠的邊緣地帶推進。
在非洲,伊斯蘭教從兩大中心穩步傳入内地。
它從北非沿岸穿過撒哈拉大沙漠傳入西非;在這裡,許多黑人穆斯林王國蓬勃興起。
同樣,它從東非沿岸的阿拉伯殖民地傳入内地各國,其中包括基督教努比亞王國這一王國後被伊斯蘭教征服,并皈依了伊斯蘭教(見第十七章)。
阿位伯和印度商人還将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
在這裡,同在非洲和文明程度較低的其他地區一樣,皈依伊斯蘭教比較容易,因為這一新的宗教儀式簡單,适應一性一強。
所有要成為穆斯林的人,隻須反複念誦這句話即可:"找證明,除安拉外,别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新增加的伊斯蘭教儀式,通常接受并尊重當地的習俗和傳統。
因此,這一宗教信仰的傳播不是靠劍,而是靠商人不引人注目的工作;這些商人通過學習當地居民的語言,接受他們的習俗,同他們的婦女通婚,改變他們的新親屬和商業夥伴的信仰,來争取他們。
下面這段話,描寫了這些商人傳教士所使用的方法,雖說是在菲律賓,但也能說明早期其他島嶼的類似情況:"這些穆斯林采用當地人的語言,按受他們的許多風俗,同他們的女子結婚,購買奴隸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最後,成功地擠進了地位最高的首領的行列;這些對于他們将自己的宗教傳入這一國家較為有利。
" 1292年,馬可·波羅訪問費萊克(今亞齊)時,發現那裡有許多穆斯林。
"衆所周知,費萊克人民過去都是偶像崇拜者。
但是由于同經常乘船來此的薩拉森商人接觸,現在,他
正如普希金所說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裡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
"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
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你為屬國人民所樂于采用,并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
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
恰恰相反,蒙古人采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
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将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
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裡進行統治,舉行複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将成為中國式的皇帝。
作為大汗,忽必烈隻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于中國。
最初,他的弟弟阿裡不哥曾與他争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鬥争,忽必烈才取得勝利。
後來,他的堂弟,控制着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争位,于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内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
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于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于王朝内部的争鬥。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
他以大不裡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于大汗)。
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着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并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
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
不久以後,隻有蒙古本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着純蒙古血統;在那裡,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六、穆斯林突厥人的複興 由于蒙古人人數極少,因此,他們源源不斷地招募大批突厥人入伍。
然而,随着蒙古帝國的分裂,這些穆斯林突厥人立刻占據了顯著的地位,與蒙古人入侵前他們在哈裡發王朝所占據的地位相同。
為了控制歐亞大一陸中部平原,這時一批批軍事冒險家層出不窮。
其中最著名的是帖木兒,歐洲人稱為塔米蘭。
他于136一9年占領撒馬爾罕,由此向各處出擊。
首先消滅了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伊兒汗國,然後打敗了俄羅斯的金帳汗國和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甚至還侵入印度,洗劫了德裡。
他決心将首都撒馬爾罕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因此,每次戰鬥之後,他都要送回滿載戰利品的車隊,以及工匠、藝術家、占星術家和文人等。
鼎盛時期,帖木兒帝國的疆土從地中海延伸到中國;他在1405年去世之前,正準備入侵中國。
然而,在他去世之後,其帝國的分裂比蒙古帝國還要快得多。
繼帖木兒之後,最顯著的發展是穆斯林突厥人在印度和拜占廷的擴張。
13世紀,在蒙古人的威脅的一逼一迫下,德裡的突厥人蘇丹僅控制着印度北部。
14世紀,随着這一威脅的消除,他們開始向南擴張,抵達吉斯德納河,占領了印度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
然而,帖木兒的侵略,使當時的印度北部和中部形成了許多小一柄一,這些小一柄一由突厥人統治,沒有一個有足夠的力量來恢複德裡蘇丹的統治。
同時,伊斯蘭教勢力對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擴張,引起印度教教徒的反抗,結果形成了印度教大國維查耶那伽爾,其領土包括吉斯德納河以南整個印度地區。
這就是16世紀,當另一個穆斯林突厥人王朝,莫卧兒帝國,從外部強行統一印度半島時,這裡所存在的分裂狀況。
與此同時,在中東,奧斯曼土耳其人在損害拜占廷的情況下;使伊斯蘭教的疆土不斷擴展。
這些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乘塞爾柱帝國衰微之時,進入該帝國,在小亞細亞的西北角定居下來,那裡距分隔歐亞兩洲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峽不到5O英裡。
1299年,這些土耳其人的首領奧斯曼擺脫塞爾柱君主的統治,宣布獨立,并将他的國家從地位低下的小一柄一,發展成為以其名命名的、偉大的奧斯曼帝國。
土耳其人征服的第一步,是占領殘留在小亞細亞的拜占廷領土。
由于基督教農民對拜占廷當局的不滿,以及從中東各地蜂擁而來、同基督教異教徒作戰的伊斯蘭教武士的大力支援,1340年,這一征服宣告完成。
接着,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首次插足于歐洲,于1354年在加利波利建立一個要塞。
他們選擇了一個幾乎沒有比這更好的時機進軍歐洲。
這時,敵對的基督教教會之間的沖突,拜占廷、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諸國的相互競争,将巴爾幹半島弄得四分五裂;而且這些國家均處于衰落時期。
另外,同小亞細亞的農民一樣,巴爾幹半島的基督教農民也對統治者不滿。
西方基督教國家已經分裂,它們即使願意,也無法援助巴爾幹半島各國;何況,天主教和東正數之間早已存在着隔閡,它們并不願意予以援助。
這便為奧斯曼土耳其人掃清了道路,并且,他們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好時機。
1362年,土耳其人占領阿得裡安堡;1384年,奪取索非亞,從而包圍了君士坦丁堡。
然而,1402年,帖木兒打敗并俘虜了他們的蘇丹,随後幾十年,他們被迫轉移。
但帖木兒的統治隻是昙花一現,14O5年他的去世,使奧斯曼土耳其人獲得自一由,得以重建他們的統治,繼續對外侵略。
終于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從而結束了長達1000年的帝國曆史。
15世紀末,除幾座由威尼斯控制的沿海堡壘外,他們已統治了多瑙河以南的整個巴爾幹半島(詳情見第十五章第四節)。
七、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義 1000年至1500年間,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的一個結果是在歐亞大一陸出現了新的勢力平衡,其中伊斯蘭教是主要的、決定一性一的力量。
15世紀後期,當西方開始海外擴張時,伊斯蘭教已在陸上朝四面八方擴張。
奧斯曼土耳其人正渡過多瑙河進入中歐;中亞除東部邊緣地區外,全部皈依了伊斯蘭教;莫卧兒人将開始實際上對整個印度半島的征服。
而且,伊斯蘭教正向歐亞大一陸核心區的遙遠的邊緣地帶推進。
在非洲,伊斯蘭教從兩大中心穩步傳入内地。
它從北非沿岸穿過撒哈拉大沙漠傳入西非;在這裡,許多黑人穆斯林王國蓬勃興起。
同樣,它從東非沿岸的阿拉伯殖民地傳入内地各國,其中包括基督教努比亞王國這一王國後被伊斯蘭教征服,并皈依了伊斯蘭教(見第十七章)。
阿位伯和印度商人還将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
在這裡,同在非洲和文明程度較低的其他地區一樣,皈依伊斯蘭教比較容易,因為這一新的宗教儀式簡單,适應一性一強。
所有要成為穆斯林的人,隻須反複念誦這句話即可:"找證明,除安拉外,别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新增加的伊斯蘭教儀式,通常接受并尊重當地的習俗和傳統。
因此,這一宗教信仰的傳播不是靠劍,而是靠商人不引人注目的工作;這些商人通過學習當地居民的語言,接受他們的習俗,同他們的婦女通婚,改變他們的新親屬和商業夥伴的信仰,來争取他們。
下面這段話,描寫了這些商人傳教士所使用的方法,雖說是在菲律賓,但也能說明早期其他島嶼的類似情況:"這些穆斯林采用當地人的語言,按受他們的許多風俗,同他們的女子結婚,購買奴隸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最後,成功地擠進了地位最高的首領的行列;這些對于他們将自己的宗教傳入這一國家較為有利。
" 1292年,馬可·波羅訪問費萊克(今亞齊)時,發現那裡有許多穆斯林。
"衆所周知,費萊克人民過去都是偶像崇拜者。
但是由于同經常乘船來此的薩拉森商人接觸,現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