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傳統的拜占廷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拜占廷的1000年産生了滅絕;中世紀1000年的努力[在西方”産生了文藝複興、現代社會,最終産生了自一由世界。
威廉·卡羅爾·巴克 一愛一德華·吉本認為,拜占廷生存100O年的曆史,"始終是一個衰弱、悲慘的故事"。
但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和正确評價了它對人類文明的多方面的貢獻,從而忽視了吉本的這一論斷。
不過,介紹拜占廷曆史的準确方法和背景多少仍是個謎。
這1000年應描寫成羅馬帝國曆史的尾聲,還是斯拉夫文明的背景,或奧斯曼帝國的序幕呢? 如果從某一地區的角度觀察拜占廷曆史,上述任何一種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假如與本書所持的觀點一樣,從全球的角度予以觀察,那麼顯而易見,東正教拜占廷是歐亞大一陸的曆經蠻族侵略而幸存、從古典時代一直不間斷地持續到近代的幾個傳統文明之一(見第十一章第六節)。
然而,這種持續不斷的曆史,最終意味着被廢棄和滅絕,尤其是從政治上說。
因為拜占廷最易遭受攻擊,所以其文明最先遭到這種命運。
例如,中國僅西北部面臨蠻族的侵略,它地處遙遠的歐亞大一陸東端,19世紀中葉之前,連好戰的西方都一直無法侵入。
拜占廷則相反,它不僅遭到來自多瑙河北岸的蠻族的一系列侵略,而且遭受了好擴張的西方的進攻,以及複興的東方的襲擊;蠻族的侵略同威脅中國的侵略相類似,西方的進攻是以威尼斯商人和諾曼底騎士為形式的進攻,而東方的襲擊首先指波斯薩珊王朝的入侵,然後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侵略。
因此,傳統的中國文明持續到1912年,而拜占廷先于1204年崩潰,後又于1261年部分地得以恢複,苟延殘喘地生存下來,直到1453年最終滅亡(見圖18"拜占廷帝國的衰落")。
一、拜占廷的出現 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都,在帝國統治的連續一性一和範圍方面,能與拜占廷首都君主坦丁堡的輝煌曆史相媲美。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為新羅馬時,這裡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它的起源應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它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廷是它的拉丁名字。
盡避拜占廷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但在以後的1000年中,它隻是一座第二流的商業城市。
隻要蠻族色雷斯人的威脅還存在,并切斷了它同内地的聯系,它就不可能上升到與其地理位置相稱的地位。
圖拉真皇帝及其繼承者們的征服,使内地處于羅馬帝國的控制之下,從而結束了這種不利狀況。
因此,當拜占廷變為君主坦丁堡,即君主坦丁城時,它的陸疆及水域已非常穩固,在随後幾個世紀裡,在導緻第一羅馬帝國滅亡的蠻族進攻的面前,它巋然不動。
君主坦丁堡扮演拜占廷帝國首都這一新角色曆時100O年,直到1453年落入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中。
此後,君士坦丁堡又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首都,其疆域随着奧斯曼軍隊的征服而擴展,即從摩洛哥到波斯,從威尼斯到印度洋。
君主坦丁堡統轄着這一廣大地區直到近代;而在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之後,基馬爾·阿塔圖爾克使将首都從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遷移到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安全地帶。
君主坦丁堡這段顯赫的曆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
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從海峽的歐洲一面向對面的亞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擋住從黑海流入馬爾馬拉海的急流。
因此,君主坦丁堡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謂的金角灣。
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顯著特征是,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
所以,這座城市由兩扇海上大門保護着,可以禁止無論從一愛一琴海,還是從黑海來的敵船的通行。
拜占廷皇帝為了加強這些天然防禦,又在陸上修築了兩堵高大的城牆:第一堵牆長四英裡;第二堵牆長40英裡,寬20英尺,位于第一堵牆西面約30英裡處。
這兩堵防禦城牆,同巴爾幹山脈這一天然屏障連在一起,保衛了君士坦丁堡的陸上進口。
因此,在拜占廷長達十個世紀的統治期内,這座城市盡避在大部分時間裡是遭受圍攻的要塞,但卻得以保存下來。
關于君士坦丁堡的曆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羅馬帝國階段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拜占廷帝國階段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羅馬帝國的結束,并不以公元476年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皇帝被廢黜為界,因為那時以後,帝國統一的傳統又持續了幾個世紀。
即使意大利、高盧、不列颠、西班牙和北非全都丢給了蠻族,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們仍認為他們是凱撒的繼承人。
落後、保守的查士丁尼(527-565年)一心想将恢複帝國的夢想變為現實。
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區,還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典(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查士丁尼宣稱,"我們将重建過去的一切,盡避其價值現已降低到最低限度。
……我們要重視羅馬人的名譽,确保過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查土丁尼在恢複帝國方面所做的努力是短暫且代價沉重的。
他在地中海西部發動的戰役使帝國的國庫耗之殆盡,使巴爾幹和亞洲各行省被忽略、易受攻擊。
他死後不到十年,一個新的蠻族部落倫巴第人,占領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區。
同樣,在多瑙河邊境,阿瓦爾人同斯拉夫和保加利亞臣民一起,進入巴爾幹地區,取代拉丁化了的伊利裡亞人,削弱了帝國的控制。
在東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
波斯人因受賄曾與拜占廷媾和;現在,他們在野心勃勃的大皇帝科斯羅埃斯二世的率領下,開始全面消滅東羅馬帝國。
到615年,他們已占領叙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并在君士坦丁堡對面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安營紮寨。
偉大的希拉克略皇帝(610-641年)的繼位,使拜占廷得以調動一切資源,喚一起人們的意志,以防止日益一逼一近的災難。
雖然阿瓦爾-波斯聯軍正在圍攻君士坦丁堡,希拉克略卻采取飽勢,并于62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大敗波斯人;早1000年,亞曆山大大帝也正是在這一地區戰勝過波斯人。
第二年,波斯人被迫取消所有征服活動,締結和約。
在消除東方的危險之後,希拉克略才發現,斯拉夫人這時已占領并定居于巴爾幹半島北部大部分地區。
他隻得将就現實,為他們指定一定的地區。
作為回報,他們承認他的宗主權,并同意每年納貢。
于是,新來的斯拉夫人漸漸從侵略者變成了移居者。
幾個世紀以後,這些散居在巴爾于半島廣大地區的斯拉夫人,循着不同的方式發展,具體形成了四大種族:居住在亞得裡亞海岬角地區的斯洛文尼亞人;居住在德拉瓦河和亞得裡亞海之間地區的克羅地亞人;居住在亞得裡亞海和多瑙河之間的巴爾幹半島中部地區的塞爾維亞人;居住在黑海剩餘地區,不久采用保加利亞征服者稱号的斯拉夫人。
後兩個種族,借鑒拜占廷文化,建立了短暫但卻偉大的中世紀王國。
而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則由于地處半島西部,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臣民,在文化發展方面,深受羅馬而不是君士坦丁堡的影響。
反對阿瓦爾人和波斯人的鬥争,隻是同穆斯林阿拉伯人進行更大、更決定命運的争奪的一個序幕。
如第十三章第三節所述,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期間,伊斯蘭教軍隊迅速占領了中東大部分地區。
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的長期鬥争,使得兩個帝國财資耗盡,十分虛弱。
在單一一性一靈論的問題上,東部請省人民所表現的宗教上的不滿,進一步削弱了拜占廷;單一一性一靈論認為,基督隻有單一的神一性一,而正統的拜占廷教義則認為,基督既有神一性一,又有人一性一。
當時的争論十分激烈,以緻許多東正教教徒甯願接受伊斯蘭教的統治,而不願受君主坦丁堡的宗教支配。
因此,這時在叙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長達1000年的希臘-羅馬統治,20年内便宣告結束,盡避年邁的希拉克略拚命努力,還是無濟于事。
7世紀較後階段,就連拜占廷帝國的生存都受到穆斯林海上襲擊和保加利亞人陸上進攻的雙重威脅。
發展海上力量,是阿拉伯人在适應環境方面所取得的功績。
、他們以此征服了塞浦路斯和羅得島,然後,從66一9年起數次圍攻君主坦丁堡。
與此同時,拜占廷還受到來自北方的保加利亞人的威脅;這是一支亞洲民族,最初受拜占廷人利用反對阿瓦爾人。
但這時的保加利亞人,正占領着多瑙河與巴爾幹山脈之間的地區,并以此為基地,威脅着君主坦丁堡。
拜占廷這次再度被受神啟示的帝國首領,伊索裡亞王朝的統治者利奧三世(717-744年)所拯救。
利奧原為叙利亞軍事指揮官,趁阿拉伯人圍攻君主坦丁堡之際,奪取了政權。
他不僅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圍攻,而且将他們趕出了小亞細亞。
在他統治末期,帝國邊境比較穩固,但同查士丁尼時期的疆界相比已大大縮小。
意大利已丢失給倫巴第人;巴爾幹北部丢給了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叙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丢給了阿拉伯人。
然而,這一縮小的帝國卻是一個民族更加單一的帝國,因為東部諸省主要是單一一性一靈論者和非希臘人。
在這種情況下,撤回到托羅斯山脈,是加強而不是削弱了拜占廷;托羅斯山脈是希臘
威廉·卡羅爾·巴克 一愛一德華·吉本認為,拜占廷生存100O年的曆史,"始終是一個衰弱、悲慘的故事"。
但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和正确評價了它對人類文明的多方面的貢獻,從而忽視了吉本的這一論斷。
不過,介紹拜占廷曆史的準确方法和背景多少仍是個謎。
這1000年應描寫成羅馬帝國曆史的尾聲,還是斯拉夫文明的背景,或奧斯曼帝國的序幕呢? 如果從某一地區的角度觀察拜占廷曆史,上述任何一種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假如與本書所持的觀點一樣,從全球的角度予以觀察,那麼顯而易見,東正教拜占廷是歐亞大一陸的曆經蠻族侵略而幸存、從古典時代一直不間斷地持續到近代的幾個傳統文明之一(見第十一章第六節)。
然而,這種持續不斷的曆史,最終意味着被廢棄和滅絕,尤其是從政治上說。
因為拜占廷最易遭受攻擊,所以其文明最先遭到這種命運。
例如,中國僅西北部面臨蠻族的侵略,它地處遙遠的歐亞大一陸東端,19世紀中葉之前,連好戰的西方都一直無法侵入。
拜占廷則相反,它不僅遭到來自多瑙河北岸的蠻族的一系列侵略,而且遭受了好擴張的西方的進攻,以及複興的東方的襲擊;蠻族的侵略同威脅中國的侵略相類似,西方的進攻是以威尼斯商人和諾曼底騎士為形式的進攻,而東方的襲擊首先指波斯薩珊王朝的入侵,然後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侵略。
因此,傳統的中國文明持續到1912年,而拜占廷先于1204年崩潰,後又于1261年部分地得以恢複,苟延殘喘地生存下來,直到1453年最終滅亡(見圖18"拜占廷帝國的衰落")。
一、拜占廷的出現 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都,在帝國統治的連續一性一和範圍方面,能與拜占廷首都君主坦丁堡的輝煌曆史相媲美。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為新羅馬時,這裡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它的起源應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它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廷是它的拉丁名字。
盡避拜占廷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但在以後的1000年中,它隻是一座第二流的商業城市。
隻要蠻族色雷斯人的威脅還存在,并切斷了它同内地的聯系,它就不可能上升到與其地理位置相稱的地位。
圖拉真皇帝及其繼承者們的征服,使内地處于羅馬帝國的控制之下,從而結束了這種不利狀況。
因此,當拜占廷變為君主坦丁堡,即君主坦丁城時,它的陸疆及水域已非常穩固,在随後幾個世紀裡,在導緻第一羅馬帝國滅亡的蠻族進攻的面前,它巋然不動。
君主坦丁堡扮演拜占廷帝國首都這一新角色曆時100O年,直到1453年落入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中。
此後,君士坦丁堡又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首都,其疆域随着奧斯曼軍隊的征服而擴展,即從摩洛哥到波斯,從威尼斯到印度洋。
君主坦丁堡統轄着這一廣大地區直到近代;而在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之後,基馬爾·阿塔圖爾克使将首都從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遷移到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安全地帶。
君主坦丁堡這段顯赫的曆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
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從海峽的歐洲一面向對面的亞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擋住從黑海流入馬爾馬拉海的急流。
因此,君主坦丁堡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謂的金角灣。
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顯著特征是,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
所以,這座城市由兩扇海上大門保護着,可以禁止無論從一愛一琴海,還是從黑海來的敵船的通行。
拜占廷皇帝為了加強這些天然防禦,又在陸上修築了兩堵高大的城牆:第一堵牆長四英裡;第二堵牆長40英裡,寬20英尺,位于第一堵牆西面約30英裡處。
這兩堵防禦城牆,同巴爾幹山脈這一天然屏障連在一起,保衛了君士坦丁堡的陸上進口。
因此,在拜占廷長達十個世紀的統治期内,這座城市盡避在大部分時間裡是遭受圍攻的要塞,但卻得以保存下來。
關于君士坦丁堡的曆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羅馬帝國階段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拜占廷帝國階段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羅馬帝國的結束,并不以公元476年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皇帝被廢黜為界,因為那時以後,帝國統一的傳統又持續了幾個世紀。
即使意大利、高盧、不列颠、西班牙和北非全都丢給了蠻族,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們仍認為他們是凱撒的繼承人。
落後、保守的查士丁尼(527-565年)一心想将恢複帝國的夢想變為現實。
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區,還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典(見第十一章第四節)。
查士丁尼宣稱,"我們将重建過去的一切,盡避其價值現已降低到最低限度。
……我們要重視羅馬人的名譽,确保過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查土丁尼在恢複帝國方面所做的努力是短暫且代價沉重的。
他在地中海西部發動的戰役使帝國的國庫耗之殆盡,使巴爾幹和亞洲各行省被忽略、易受攻擊。
他死後不到十年,一個新的蠻族部落倫巴第人,占領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區。
同樣,在多瑙河邊境,阿瓦爾人同斯拉夫和保加利亞臣民一起,進入巴爾幹地區,取代拉丁化了的伊利裡亞人,削弱了帝國的控制。
在東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
波斯人因受賄曾與拜占廷媾和;現在,他們在野心勃勃的大皇帝科斯羅埃斯二世的率領下,開始全面消滅東羅馬帝國。
到615年,他們已占領叙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并在君士坦丁堡對面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安營紮寨。
偉大的希拉克略皇帝(610-641年)的繼位,使拜占廷得以調動一切資源,喚一起人們的意志,以防止日益一逼一近的災難。
雖然阿瓦爾-波斯聯軍正在圍攻君士坦丁堡,希拉克略卻采取飽勢,并于62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大敗波斯人;早1000年,亞曆山大大帝也正是在這一地區戰勝過波斯人。
第二年,波斯人被迫取消所有征服活動,締結和約。
在消除東方的危險之後,希拉克略才發現,斯拉夫人這時已占領并定居于巴爾幹半島北部大部分地區。
他隻得将就現實,為他們指定一定的地區。
作為回報,他們承認他的宗主權,并同意每年納貢。
于是,新來的斯拉夫人漸漸從侵略者變成了移居者。
幾個世紀以後,這些散居在巴爾于半島廣大地區的斯拉夫人,循着不同的方式發展,具體形成了四大種族:居住在亞得裡亞海岬角地區的斯洛文尼亞人;居住在德拉瓦河和亞得裡亞海之間地區的克羅地亞人;居住在亞得裡亞海和多瑙河之間的巴爾幹半島中部地區的塞爾維亞人;居住在黑海剩餘地區,不久采用保加利亞征服者稱号的斯拉夫人。
後兩個種族,借鑒拜占廷文化,建立了短暫但卻偉大的中世紀王國。
而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則由于地處半島西部,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臣民,在文化發展方面,深受羅馬而不是君士坦丁堡的影響。
反對阿瓦爾人和波斯人的鬥争,隻是同穆斯林阿拉伯人進行更大、更決定命運的争奪的一個序幕。
如第十三章第三節所述,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期間,伊斯蘭教軍隊迅速占領了中東大部分地區。
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的長期鬥争,使得兩個帝國财資耗盡,十分虛弱。
在單一一性一靈論的問題上,東部請省人民所表現的宗教上的不滿,進一步削弱了拜占廷;單一一性一靈論認為,基督隻有單一的神一性一,而正統的拜占廷教義則認為,基督既有神一性一,又有人一性一。
當時的争論十分激烈,以緻許多東正教教徒甯願接受伊斯蘭教的統治,而不願受君主坦丁堡的宗教支配。
因此,這時在叙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長達1000年的希臘-羅馬統治,20年内便宣告結束,盡避年邁的希拉克略拚命努力,還是無濟于事。
7世紀較後階段,就連拜占廷帝國的生存都受到穆斯林海上襲擊和保加利亞人陸上進攻的雙重威脅。
發展海上力量,是阿拉伯人在适應環境方面所取得的功績。
、他們以此征服了塞浦路斯和羅得島,然後,從66一9年起數次圍攻君主坦丁堡。
與此同時,拜占廷還受到來自北方的保加利亞人的威脅;這是一支亞洲民族,最初受拜占廷人利用反對阿瓦爾人。
但這時的保加利亞人,正占領着多瑙河與巴爾幹山脈之間的地區,并以此為基地,威脅着君主坦丁堡。
拜占廷這次再度被受神啟示的帝國首領,伊索裡亞王朝的統治者利奧三世(717-744年)所拯救。
利奧原為叙利亞軍事指揮官,趁阿拉伯人圍攻君主坦丁堡之際,奪取了政權。
他不僅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圍攻,而且将他們趕出了小亞細亞。
在他統治末期,帝國邊境比較穩固,但同查士丁尼時期的疆界相比已大大縮小。
意大利已丢失給倫巴第人;巴爾幹北部丢給了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叙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丢給了阿拉伯人。
然而,這一縮小的帝國卻是一個民族更加單一的帝國,因為東部諸省主要是單一一性一靈論者和非希臘人。
在這種情況下,撤回到托羅斯山脈,是加強而不是削弱了拜占廷;托羅斯山脈是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