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關燈
小
中
大
,當信奉同一宗教的突厥人從北面入侵印度時,才得以進一步推進。
同樣,751年,穆斯林在中亞的怛邏斯,戰勝了中國人,但也未能再向中國進軍。
于是,怛邏斯、信德和比利牛斯山,便成為穆斯林在其當時的軍事技術水平下所能達到的擴張的最後界限。
這清楚地表明了阿拉伯人圍攻一年(717-718年)未能占領君主坦丁堡的特殊意義。
由于君士坦丁堡緊挨帝國的中心,如果他們占領了這座城市,勢必有可能占領東歐大部分地區。
當然,15世紀時的穆斯林土耳其人正好做到了這一點。
但如果這一事件約早10加年發生,那麼東歐大部分地區将阿拉伯化和伊斯蘭教化,并成為今日穆斯林中東的一個組成部分。
盡避有這些失敗,事實仍然是:開始于沙漠中的一個宗教,在短短一個世紀内,已發展成為橫跨歐亞大一陸的強大帝國。
到750年,伊斯蘭教統治了從比利牛斯山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廣大地區(見圖13"1500年以前伊斯蘭教的擴張")。
四、從阿拉伯王國到伊斯蘭教帝國 第一階段的擴張完成之後,阿拉伯人便安頓下來,享受勝利果實。
他們實際上是其屬國的占領軍,大多數居住在軍事重鎮裡,由此控制着周圍的鄉村。
由于哈裡發歐麥爾曾有規定,他的追随者不應在被占領的行省裡享有封地,因此,他們這時享受政一府津貼。
支付這些津貼的資金來自伊斯蘭教國家沒收的土地和征收的捐稅,向非穆斯林征收的捐稅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
除此之外,非穆斯林其實并未受到幹擾,也沒有被迫改變信仰。
實際上,皈依伊斯蘭教極不受歡迎,因為這意味着降低稅收。
因此,信奉伊斯蘭教,其實是統治絕大多數屬國臣民的阿拉伯騎士貴族享有的特權。
不久,日益增長的"麥瓦利",即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狀況。
這些新教徒成群結隊湧一入城市,充當雇員、工匠、店主和商人,為阿拉伯責族的需要服務。
作為穆斯林,他們要求與阿拉伯人平等,但未得到承機。
"麥瓦利"在伊斯蘭教軍隊中服役,通常隻能作為步兵參加戰争,因為步兵得到的薪俸和戰利品低于阿拉伯騎兵。
随着帝國的擴張,以及财富從屬國行省源源不斷流入城市,"麥瓦利"的人數和财富也不斷增長,但他們仍被拒絕在統治集一團一之外。
于是,他們成為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決心取得與他們的經濟實力相等的社會地位。
人們開始理由充分地認為,阿拉伯伍麥葉哈裡發王朝是征服戰争完成後毫無作用的一個寄生集一團一;伍麥葉王朝曾于661年,從麥地那遷都大馬士革。
因此,對阿拉伯貴族的抵抗運動,既是民族的,又是社會的反抗運動。
為争奪王位而突然爆發的十年内亂,以750年阿拔斯哈裡發王朝的建立宣告結束;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意義,遠遠超過單純的改朝換代。
"麥瓦利",尤其是波斯人,這時代替了過剩的舊貴族。
阿拉伯軍人不再是享有薪俸的特權階層,而被皇家常備軍所取代;皇家常備軍開始時主要由波斯人組成。
從前的軍事重鎮,如今在"麥瓦利"的控制下,變成了巨大的商業中心。
一部分阿拉伯人開始加入市民和農民的行列,另一部分則重新返回到遊牧生活。
帝國的結構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尤其是762年,首都從大馬士革東遷到巴格達。
這實際上意味着,阿拔斯哈裡發政權,開始放棄地中海,接受波斯的傳統,尋求波斯的支持。
哈裡發不再是阿拉伯部落的酋長,而是一個神權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
地的權力并不依賴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備軍的基礎上。
因此,同前泰西封、波斯波利斯和巴比倫的許多村主政體相類似,哈裡發統治已成為東方的君主政體。
在這一君主政體所提一供的秩序與保護下,一種融合了猶太文化、希臘-羅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傳統的混合文明,在随後幾個世紀中逐漸形成。
伊斯蘭教不再僅僅是上層騎士貴族的法典,而成為一種新的與衆不同的文明。
五、伊斯蘭教文明 哈裡發曼蘇爾選定巴格達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并預見到這一選擇的輝煌遠景: 這個東瀕底格裡斯河,西濱幼發拉底河的島嶼,是一個世界一性一的市場。
從瓦西特、巴士拉、烏本拉、阿瓦士、法爾斯、阿曼、耶瑪麥、巴林以及更遠的地方溯底格裡斯河而上的所有船隻,将在這裡停泊。
由摩蘇爾、迪牙個-拉比阿、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等地順底格裡斯河而下的貨物,以及從迪牙爾-穆迪爾、拉卡、叙利亞邊境沼澤地、埃及和北非沿幼發拉底河運來的也貨物,将停卸于此。
這裡将是山區、伊斯法罕和霍拉桑請地區的居民的交通要道。
感謝安拉,為我保留了這塊地方,并使在我之前來這裡的人們忽略了它。
真主啊,我要在這裡建築城市,并終居住在這裡,我的子孫、也将居住此地。
無疑,它将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曼蘇爾的期望很快得到全面實現。
一個世紀内,巴格達的人口約達1O0萬。
城市中心是一座城堡,直徑約兩英裡,裡邊有哈裡發的宮廷,官員們的宅鄰和禁衛軍的營房。
城堡外圍建立了巨大的商業中心,由富繞的兩河流域地區提一供充裕的産品。
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稻米、椰棗和橄榄。
阿拔斯王朝通過排幹沼澤地和發展灌溉工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了産量。
和前統治者相比,他們還降低了稅收,減少了強加于農民的勞役。
不過,這一改進很快就由于富裕商人和地主的投機,由于許多大莊園引進奴隸勞動而被取消。
各省還提一供了豐富的金屬資源,如來自興都庫什山脈的白銀,來自努比亞和蘇丹的黃金,來自伊斯法罕的銅以及來自波斯、中亞和西西裡島的鐵。
帝國境内的許多地方蘊藏着寶石,波斯灣水域還盛産珍珠。
工業也很繁榮,就從事生産的人數和産值而言,紡織業是最為重要的。
許多地方生産亞麻布、棉花和絲綢商品,既用于地方消費,又提一供出口。
地毯制作幾乎随處可見,而以塔百裡斯坦和亞美尼亞的産品最為出色。
751年,許多中國人在怛邏斯戰場被俘;從這些俘虜身上學到的造紙術,迅速傳遍伊斯蘭教世界,900年,傳入西班牙。
其他工業還有陶器、金屬制造、肥皂和香料等。
如此繁榮的經濟,遍及遼闊的阿拔斯帝國,激發了地區間空前廣泛的貿易。
如前章所述,穆斯林商人,或走陸路經過中亞,或從水路同印度、錫蘭、東南亞和中國經商。
他們還同非洲進行廣泛的貿易,由此獲得黃金、象牙、烏木和奴隸。
在斯堪得那維亞半島上發現的、大批7至11世紀的穆斯林硬币,證實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國家的貿易。
他們就用這些貨币換取了一毛一皮、蠟、琥珀、蜂蜜和牛。
如此廣泛的貿易,促進了銀行業的高速發展,結果各主要城市都設有分行,在巴格達開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兌現。
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阿拔斯哈裡發們便在其奢侈豪華的宮殿裡縱一情享受。
《一千零一一夜》描寫了最著名的哈裡發哈倫·賴世德(786-809),作為放一蕩而
同樣,751年,穆斯林在中亞的怛邏斯,戰勝了中國人,但也未能再向中國進軍。
于是,怛邏斯、信德和比利牛斯山,便成為穆斯林在其當時的軍事技術水平下所能達到的擴張的最後界限。
這清楚地表明了阿拉伯人圍攻一年(717-718年)未能占領君主坦丁堡的特殊意義。
由于君士坦丁堡緊挨帝國的中心,如果他們占領了這座城市,勢必有可能占領東歐大部分地區。
當然,15世紀時的穆斯林土耳其人正好做到了這一點。
但如果這一事件約早10加年發生,那麼東歐大部分地區将阿拉伯化和伊斯蘭教化,并成為今日穆斯林中東的一個組成部分。
盡避有這些失敗,事實仍然是:開始于沙漠中的一個宗教,在短短一個世紀内,已發展成為橫跨歐亞大一陸的強大帝國。
到750年,伊斯蘭教統治了從比利牛斯山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廣大地區(見圖13"1500年以前伊斯蘭教的擴張")。
四、從阿拉伯王國到伊斯蘭教帝國 第一階段的擴張完成之後,阿拉伯人便安頓下來,享受勝利果實。
他們實際上是其屬國的占領軍,大多數居住在軍事重鎮裡,由此控制着周圍的鄉村。
由于哈裡發歐麥爾曾有規定,他的追随者不應在被占領的行省裡享有封地,因此,他們這時享受政一府津貼。
支付這些津貼的資金來自伊斯蘭教國家沒收的土地和征收的捐稅,向非穆斯林征收的捐稅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
除此之外,非穆斯林其實并未受到幹擾,也沒有被迫改變信仰。
實際上,皈依伊斯蘭教極不受歡迎,因為這意味着降低稅收。
因此,信奉伊斯蘭教,其實是統治絕大多數屬國臣民的阿拉伯騎士貴族享有的特權。
不久,日益增長的"麥瓦利",即非阿拉伯穆斯林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狀況。
這些新教徒成群結隊湧一入城市,充當雇員、工匠、店主和商人,為阿拉伯責族的需要服務。
作為穆斯林,他們要求與阿拉伯人平等,但未得到承機。
"麥瓦利"在伊斯蘭教軍隊中服役,通常隻能作為步兵參加戰争,因為步兵得到的薪俸和戰利品低于阿拉伯騎兵。
随着帝國的擴張,以及财富從屬國行省源源不斷流入城市,"麥瓦利"的人數和财富也不斷增長,但他們仍被拒絕在統治集一團一之外。
于是,他們成為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決心取得與他們的經濟實力相等的社會地位。
人們開始理由充分地認為,阿拉伯伍麥葉哈裡發王朝是征服戰争完成後毫無作用的一個寄生集一團一;伍麥葉王朝曾于661年,從麥地那遷都大馬士革。
因此,對阿拉伯貴族的抵抗運動,既是民族的,又是社會的反抗運動。
為争奪王位而突然爆發的十年内亂,以750年阿拔斯哈裡發王朝的建立宣告結束;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意義,遠遠超過單純的改朝換代。
"麥瓦利",尤其是波斯人,這時代替了過剩的舊貴族。
阿拉伯軍人不再是享有薪俸的特權階層,而被皇家常備軍所取代;皇家常備軍開始時主要由波斯人組成。
從前的軍事重鎮,如今在"麥瓦利"的控制下,變成了巨大的商業中心。
一部分阿拉伯人開始加入市民和農民的行列,另一部分則重新返回到遊牧生活。
帝國的結構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尤其是762年,首都從大馬士革東遷到巴格達。
這實際上意味着,阿拔斯哈裡發政權,開始放棄地中海,接受波斯的傳統,尋求波斯的支持。
哈裡發不再是阿拉伯部落的酋長,而是一個神權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
地的權力并不依賴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備軍的基礎上。
因此,同前泰西封、波斯波利斯和巴比倫的許多村主政體相類似,哈裡發統治已成為東方的君主政體。
在這一君主政體所提一供的秩序與保護下,一種融合了猶太文化、希臘-羅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傳統的混合文明,在随後幾個世紀中逐漸形成。
伊斯蘭教不再僅僅是上層騎士貴族的法典,而成為一種新的與衆不同的文明。
五、伊斯蘭教文明 哈裡發曼蘇爾選定巴格達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并預見到這一選擇的輝煌遠景: 這個東瀕底格裡斯河,西濱幼發拉底河的島嶼,是一個世界一性一的市場。
從瓦西特、巴士拉、烏本拉、阿瓦士、法爾斯、阿曼、耶瑪麥、巴林以及更遠的地方溯底格裡斯河而上的所有船隻,将在這裡停泊。
由摩蘇爾、迪牙個-拉比阿、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等地順底格裡斯河而下的貨物,以及從迪牙爾-穆迪爾、拉卡、叙利亞邊境沼澤地、埃及和北非沿幼發拉底河運來的也貨物,将停卸于此。
這裡将是山區、伊斯法罕和霍拉桑請地區的居民的交通要道。
感謝安拉,為我保留了這塊地方,并使在我之前來這裡的人們忽略了它。
真主啊,我要在這裡建築城市,并終居住在這裡,我的子孫、也将居住此地。
無疑,它将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曼蘇爾的期望很快得到全面實現。
一個世紀内,巴格達的人口約達1O0萬。
城市中心是一座城堡,直徑約兩英裡,裡邊有哈裡發的宮廷,官員們的宅鄰和禁衛軍的營房。
城堡外圍建立了巨大的商業中心,由富繞的兩河流域地區提一供充裕的産品。
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稻米、椰棗和橄榄。
阿拔斯王朝通過排幹沼澤地和發展灌溉工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了産量。
和前統治者相比,他們還降低了稅收,減少了強加于農民的勞役。
不過,這一改進很快就由于富裕商人和地主的投機,由于許多大莊園引進奴隸勞動而被取消。
各省還提一供了豐富的金屬資源,如來自興都庫什山脈的白銀,來自努比亞和蘇丹的黃金,來自伊斯法罕的銅以及來自波斯、中亞和西西裡島的鐵。
帝國境内的許多地方蘊藏着寶石,波斯灣水域還盛産珍珠。
工業也很繁榮,就從事生産的人數和産值而言,紡織業是最為重要的。
許多地方生産亞麻布、棉花和絲綢商品,既用于地方消費,又提一供出口。
地毯制作幾乎随處可見,而以塔百裡斯坦和亞美尼亞的産品最為出色。
751年,許多中國人在怛邏斯戰場被俘;從這些俘虜身上學到的造紙術,迅速傳遍伊斯蘭教世界,900年,傳入西班牙。
其他工業還有陶器、金屬制造、肥皂和香料等。
如此繁榮的經濟,遍及遼闊的阿拔斯帝國,激發了地區間空前廣泛的貿易。
如前章所述,穆斯林商人,或走陸路經過中亞,或從水路同印度、錫蘭、東南亞和中國經商。
他們還同非洲進行廣泛的貿易,由此獲得黃金、象牙、烏木和奴隸。
在斯堪得那維亞半島上發現的、大批7至11世紀的穆斯林硬币,證實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國家的貿易。
他們就用這些貨币換取了一毛一皮、蠟、琥珀、蜂蜜和牛。
如此廣泛的貿易,促進了銀行業的高速發展,結果各主要城市都設有分行,在巴格達開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兌現。
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阿拔斯哈裡發們便在其奢侈豪華的宮殿裡縱一情享受。
《一千零一一夜》描寫了最著名的哈裡發哈倫·賴世德(786-809),作為放一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