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兩極分化的結束

關燈
加公平合理。

    各國都能逐漸對其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進程作出自己的決定。

    工業不必再同蘇聯或其他共一産一黨一國家的工業結合在一起。

    相反,其趨勢是國民經濟的發展更加獨立,工業和農業的回旋餘地更大,同西方的貿易更多。

    例如,1960年至1964年間。

    羅馬尼亞同西方的貿易從占其全部貿易的20%上升到33%。

    赫魯曉夫也發現,有必要修訂他為經濟互助委員會制定的雄心勃勃的計劃,他曾希望經互會能成為蘇聯與東歐盟國和蒙古全面一體化的媒介。

    後來,由于東歐國家反對莫斯科通過經互會指揮它們的經濟計劃,這種一體化未能實現;于是,蘇聯同東歐國家于1963年和1964年議定了一系列雙邊協定。

    赫魯曉夫認為,當他不能得到經互會範圍的一體化這整塊面包時,必須同意接受雙邊一體化這半塊面包。

     同這種經濟上的緩和與放寬相對應的是文化領域中的緩和與放寬。

    同西方國家締結文化協定、減少對外國廣播的幹擾、增加旅遊業、給外國記者以更大的自一由、允許更自一由地放映西方電一影、發行西方書籍和刊物——所有這些都可表明上述這一點。

    由于這種總趨勢非常明顯,約翰遜總統于1964年5月23日宣布:"不再是一道鐵幕。

    而是有許多道鐵幕。

    每道鐵幕的強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過它的光線和能在它後面增長的希望也不同。

    ……我們将繼續建造一座座能跨越把我們同東歐分割開來的這一鴻溝的橋梁。

    它們将是增加貿易的橋梁、思想的橋梁、訪問者的橋梁和人道主義援助的橋梁。

    " 1968年8月,由于蘇聯軍隊同東德、匈牙利、波蘭和保加利亞軍隊一起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東歐的這種自一由化趨勢一下子被完全改變。

    入侵的原因在于,以亞曆山大·杜布切克為首的一群共一産一黨一革新主義者于1968年1月在布拉格發動了一場"民一主社會主義革命"。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一次享受到了出版、言論和出國旅行的自一由。

    蘇聯入侵的動機可能是,他們十分害怕捷克新政權會漸漸斷絕同東歐鄰國之間的關系,而轉向西方陣營。

    無疑,他們害怕捷克新獲得的自一由可能加強東歐人民大衆對類似自一由的要求,從而危及現存的共一産一黨一政權。

     為了替入侵辯護,蘇聯人發表了所謂的"勃列日涅夫主義"。

    在1956年的匈牙利危機之後,他們曾聲稱,他們的目的是以"國家主權、互利與平等"的原則為基礎,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聯邦"。

    但這時,在1968年9月25日《真理報》的一篇文章中,蘇聯領一導一人實際上保留了入侵那些被他們認為正背離他們陣營的社會主義鄰國的權利。

    "社會主義世界體系中任何環節的削弱都會直接影響所有無法冷淡地看待這一點的社會主義國家。

    為了向兄弟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盡一柄一際主義義務,為了保護自己的社會主義利益,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得不采取斷然措施,它們的确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反社會主義勢力采取了行動"。

     盡避蘇聯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主張"到列日涅夫主義",但它在東歐的地位遠沒有斯大林時代那樣高。

    捷克斯洛伐克的輿論仍是一邊倒地反蘇,這一點在公開場合如國慶節和運動會上人們的大聲嚷叫中得到證明。

    即使是那些遵守《華沙條約》的國家,也保留了相當大的自治權,它們木支持蘇聯反對中國就是一個明證。

    其時,南斯拉夫繼續在東、西方之間沿着獨立的中立主義道路前進。

    羅馬尼亞沒有參與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它在對内、對外事務方面也是獨行其是。

    它同中國和阿爾巴尼亞這兩個反蘇國家有着友好的關系,同西德和以色列保持着外交關系——這一點與一些《華沙條約》成員國形成鮮明對照——而且,正在同美國發展更加密切的經濟和文化關系。

    196一9年8月,尼克松總統在羅馬尼亞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利用訪羅這一機會聲明:"美國的立場是不僅尊重包括大國和小一柄一在内的所有國家維護自己民族地位的權利,而且尊重它們的主權和平等權。

    " 五、中國向蘇聯挑戰 當得勝的中國共一産一黨一人于1949年建立他們的人民共和國時,他們立即得到了蘇聯的承認。

    另外還有20個國家,包括英國和印度,也承認了這個共和國。

    但是,美國繼續把台灣的蔣介石流亡政一府當作中國的合法政一府。

    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同北京的關系甚至在因朝鮮問題而公開決裂以前就已很緊張。

    相反,1950年,莫斯科和北京簽訂了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根據該條約的條款,蘇聯須幫助中國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和實現全面的工業化計劃。

    雖然蘇聯人提一供了條件優惠的貸款,但貸款畢竟還是貸款,而不是補助金。

    中國為了償還大量的資本貨物、技術援助和軍用物資,将自己一半以上的出口物運到了蘇聯。

     1960年,這一中蘇聯盟開始出現破裂的迹象。

    北京用攻擊"南斯拉大修正主義者"、的略加掩飾的刺耳之言間接地批評了赫魯曉夫,而莫斯科發言人則以對"教條主義者"和"左傾幼稚病者"的攻擊來進行反擊。

    1961年10月,在蘇聯共一産一黨一第22次代表大會期間,赫魯曉夫和周恩來公開發生了沖突,周恩來離開大會,飛回了北京。

    大約在這時,蘇聯人從中國召回了幾乎所有的技術專家;1964年2月,中國人明确指責說,蘇聯人撤走了1,390名專家,取消了257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

    從中國人的觀點看,最糟的是蘇聯人拒絕中國人分享他們的原子武器或制造原子武器所必需的技術資料和資源。

    因此,這兩個共一産一黨一大國之間的不和發展到了徹底分裂的程度,包括不體面的诽謗,意識形态方面的謾罵和全球範圍的公開競争。

    1964年初,一毛一澤一東對一個法國議會代表一團一說,赫魯曉夫注定要垮台,1950年的中蘇聯盟也因"蘇聯在意識形态和其他方面一再違反條約"而無效。

     共一産一黨一世界中這一驚人的重大分裂的根源似乎一定程度上在于國家利益方面的沖突,一定程度上在于意識形态方面的沖突。

    國家利益方面的問題由傳統的物質原因造成,這些原因包括"生存空間"、邊界劃分和由不同的發展水平造成的不同的經濟利益,等等。

    蘇聯的版圖相當于中國的兩倍半,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哩24人,而中國則是190人。

    分隔兩國的2,000哩長的分界線在蘇聯地圖上已得到一精一确詳細的描繪,但在中國地圖上,有些地段仍劃為"未定界":帕米爾高原的東部邊緣地區、穆爾河和烏蘇裡江彙合處的一些島嶼以及與蒙古相接的幾乎整個邊境。

    這些地區過去曾是中國帝國的一部分,19世紀被沙俄并吞了,現在共一産一黨一中國要求收回。

    在這些有争議的邊界地區發生了種種沖突,從而導緻了相互間的強烈譴責。

    196一9年3月4日,中國共一産一黨一日報的一篇社論指責說,蘇聯人"認為沙皇一度占領的那些地區是他們的,而且,正将他們的領土擴張到沙皇未曾占領的地區。

    他們甚至比沙皇還要貪得無厭。

    "另一方面,蘇聯著名詩人葉夫根諾夫·葉夫圖由科回憶了庫利科沃戰役,1380年,莫斯科大公季米特裡·頓斯科伊在這場戰役中打敗了蒙古人。

     你能看到在一陰一暗的黃昏 新的蒙古可汗們正索索發一抖地拿着炸彈 但如果他們進攻警鐘就會敲響 而且将會有太多的勇士 去進行一場新的庫利特沃戰役。

     國家利益另一方面的沖突起因于蘇聯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時間上的差别,這種差别導緻了生活水平的不同。

    嚴酷的但卻可理解的事實是,赫魯曉夫和他的人民都不想同他們的中國同志分享他們辛苦得來的報酬。

    蘇聯一位曆史學家在對美國記者的以下這番談話中清楚地表明了這一态度: 是的,我們是兩個社會主義大國,兩國都反對帝國主義;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一緻的。

    但是,我們有着各自的民族經曆,處于不同的革命發展階段。

    中國現在所經曆的一些階段我們在30年前就已經曆。

    我們希望中國能從我們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但不會總是如此。

    我們有較高的生活水平,我們的人民需要和要求更多的東西,我們不可能要求他們象中國人那樣作出犧牲。

    僅此而已。

    我們說過,要放松一點;社會主義世界是安全的。

    但中國人不肯這樣認為;他們要一天三班地工作,如果我們的機器因使用過度而壞了,他們就發牢一騷一。

    他們非常傲慢。

    他們要求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

    我們已赢得了這種地位;他們仍在為此而奮鬥。

    他們将按照自己的辦法、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這種地位——他們的辦法或許最适合他們。

    我們俄國人有一句諺語可以概括這種情況。

    "你不可能将這個人的頭安在那個人的肩上。

    "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與國家利益方面的這種劇烈沖突同樣重要的也許是與之相對應的意識形态方面的沖突。

    這種沖突比通常所認為的更微妙、更複雜;通常的看法是:瘦弱、饑餓的中國人為了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甯願冒熱核戰争的危險,而肥胖的蘇聯人更願意以和平共處的策略謹慎行一事。

    更确切地說,蘇聯人和中國人對世界正在經曆的曆史時期一性一質的解釋、對巧妙地利用現有的種種曆史一性一力量加速社會主義勝利所需采用的适當策略的解釋是根本不同的。

     蘇聯人先研究了世界最重要的問題是戰争還是和平這一基本課題。

    他們認為,如果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