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世界曆史課是從全球的而不是從地區或民族的角度講述曆史。

     如果考察從哥倫布航海到法國大革命爆發這一近代初期階段,觀察角度不同的含義也許可得到具體說明。

    在歐洲曆史課中,對于近代初期階段,通常主要講述的不外乎是:16世紀的王朝沖突、新教反抗、海外擴張;17世紀的三十年戰争、專制君主國的興起、英國革命;18世紀的王朝戰争和殖民戰争、啟蒙運動、開明專制君主。

     世界近代史課常常保留這些傳統課題,同時還增加其他有關非歐洲地區的曆史發展的課題。

    最後結果是,世界曆史課負擔過重,成了一門既不是專門講述歐洲曆史又不是專門講述世界曆史的課。

    因此,從新開始,将這門保建立在新的、真正的全球基礎上,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這樣做了,顯而易見,西歐的崛起是近代初期階段中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展。

    在15世紀末,歐洲僅僅是歐亞大一陸四個文明中心之中的一個,而且,決不是最重要的一個。

    到18世紀末,西歐已控制了外洋航線,組織起遍及全球、可謀取暴利的貿易,并征服了南北美洲和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

    因此,這一階段作為從1492年以前的諸地區彼此隔絕到19世紀西歐建立世界霸權的過渡時期,在世界曆史上據有突出地位。

     如果以這一觀點評價近代初期階段,那麼顯而易見,有關歐洲曆史的傳統課題與世界曆史是不相幹的,必須抛棄。

    因此,本書中取代歐洲曆史課的傳統課題并予以強調的是以下三大課題: 1.歐洲擴張的根源(為什麼進行擴張的是歐洲而不是歐亞其他文明中心)。

     2.歐洲擴張前夕的儒家世界、穆斯林世界和非歐亞大一陸世界(它們的基本狀況、制度及其影響歐洲擴張的一性一質和進程的方式)。

     3.歐洲擴張的階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西伯利亞的俄羅斯階段)。

     這一結構使這些世紀裡世界曆史的主要趨向顯得十分清楚,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這一結構不比歐洲曆史課通常所遵循的截然不同的結構更難于理解。

    此外,還應該指出的是,西歐在近代初期階段中的作用之所以得到強調,并不是因為本書偏向西方,而是因為從全球觀點看,這時的歐洲實際上是世界變化的動力之源。

    19世紀和别世紀的情況也是如此。

    在19世紀,世界曆史的主要特點是歐洲在全球占支配地位;在20世紀,非西方世界開始反對歐洲的霸權。

    事實就是,從1500年以來,西方一直是在世界事務中起變革和決定一性一作用的地區。

    因此,在近代,世界曆史以歐洲為中心,正如出于同一原因。

    在公元前數千年裡,以中東為中心,在中世紀的若幹世紀裡,以蒙古帝國和伊斯蘭教帝國為中心一樣。

    為什麼本書的結構實質上以歐洲的崛起、居支配地位、衰落和勝利為基礎呢?其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和本書的章節标題所反映的那樣,以歐洲為中心并不排除全球一性一的觀點和範圍。

    後兩者是富有意義且能立足的世界曆史課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