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關燈
不,在世界走向末日和毀滅之箭,除了最終爆發的歌革和瑪各之戰外,人類不可能看到與這相類似的災難。

    因為,即使是假基督,也會寬容跟随他的人,隻是消滅那些反對他的人。

    然而,這些人(鞑靼人)對任何人都沒有一點憐恤,他們虐殺婦女、男人和兒童,别開孕婦之腹,戕其胎兒。

     伊本·阿西爾(穆斯林曆史學家,116O-1233年) 1000年至1500年的500年中,最顯著最驚人的發展是,突厥人和蒙古人從廣闊的原居住地中亞向四處擴張。

    這些遊牧民幾乎占領了除遙遠的邊緣地區日本、東南亞、南印度和西歐以外的整個歐亞大一陸。

     在這幾個世紀中,遊牧民的擴張明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000-1200年)突厥人興起。

    突厥人先是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雇傭軍,随後便統治了這個王朝。

    他們賦予行将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以活力和侵略能力,并擊敗拜占廷和印度斯坦,将其疆土擴張到小亞細亞和印度北部。

    第二階段(1200-13O0年)蒙古人入侵。

    蒙古人不僅吞并了中亞、東亞和俄羅斯,而且侵占了穆斯林中東,從而突然終止了穆斯林突厥人的擴張。

    最後一個階段(13O0-150O年)蒙古帝國崩潰。

    蒙古帝國的崩潰為突厥人的複興,為伊斯蘭教突厥人再度進入基督教歐洲和印度斯坦掃清了道路。

     本章将-一叙述這三個階段,以及它們在整個世界曆史中的意義。

     一、突厥人在伊斯蘭教世界中的優勢 突厥人一操一同一語系的語言,但不是同一種族集一團一,他們因都說一種或另一種突厥語而共同聯結在一起。

    盡避他們種族上是一個混雜的民族,但一般說來,他們看上去更象高加索種人,而不象蒙古種人。

    到6世紀中葉,他們統治了從蒙古到奧克蘇斯河即阿姆河的廣大平原地區。

    從8世紀起,由于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并在怛邏斯打敗了中國人(751年),突厥人日益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

     突厥人對奧克蘇斯河對岸的偉大的阿拔斯王朝的反應,同日耳曼人對萊茵河對岸的羅馬帝國的反應極為相似。

    首先是文化上的影響:野蠻的突厥異教徒屈服于高級文明的物質誘一惑,皈依了伊斯蘭教教義。

    與此同時,如前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帝國的軍事機構一樣,突厥人開始進入哈裡發王朝的軍事機構。

    由于他們是具有高度靈活一性一的騎兵射手,因此,很快就表現出優于他人的軍事素質,在哈裡發軍隊中,日益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随着哈裡發王朝的日漸衰弱,突厥雇傭軍同日耳曼雇傭軍一樣,由原先的仆人變成了主人。

    他們在巴格達廢立統治者,并将哈裡發們相繼監護起來。

    大約970年,突厥民族的一支塞爾柱人,順利通過邊境,進入穆斯林地區,不久便獨攬了這裡的政權。

    1O55年,當哈裡發宣布塞爾柱酋長托格盧爾·貝伊為"蘇丹",即"君主"時,這一政權被正式承認。

    盡避哈裡發名義上仍是帝國的首領,但實際的統治者從此便是突厥人蘇丹。

    在好戰的突厥人的領導下,伊斯蘭教帝國的邊境這時進一步擴張到兩大地區。

     一個地區是小亞細亞,幾個世紀以來,小亞細亞一直是基督教拜占廷勢力抵抗阿拉伯伊斯蘭教多次進攻的堡壘。

    但1071年,在小亞細亞東部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塞爾柱人一大獲全勝,俘虜了拜占廷是帝羅曼努斯四世。

    這一戰役是中東曆史上決定一性一的轉折點,因為它随即引起了拜占廷敵對派系間的内戰。

    事實上,曼齊刻爾特戰役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種派系間的鬥争;如今這種派系鬥争的繼續,又使突厥人未受到任何抵抗便進入了小亞細亞。

    為在突厥部落酋長的行政部門中謀取職務,彼此不和的拜占廷官吏和軍官相互競争,将許多城鎮和要塞奉獻給了侵略者。

    而且,農民因不滿拜占廷官吏的腐敗和剝削,雖不信任,但卻屈從地接收了他們的新主人。

    因此,11至13世紀,小亞細亞的大分部地區,從希臘和基督教地區變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區,而且一直存留到現在。

    此外,拜占廷因小亞細亞的喪失,變得内部空虛;小亞細亞作為一個行省,過去曾為帝國提一供了大量稅收和大批軍人。

    君士坦丁堡如今就象一個架在枯瘦的軀體上的大腦袋;因此,1453年其衰亡的原因應追溯到1071年。

     曼齊刻爾特的勝利,對塞爾柱人來說,是前進中的一大步,使他們重建了即将滅亡的哈裡發統治。

    馬裡克沙(1073-1092年)在位時期,塞爾杜帝國達到鼎盛,統治了叙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伊朗以及小亞細亞。

    在塞爾柱人的支持下,文化事業極為繁榮,以波斯的語言、文學和藝術的成就最為顯著。

    但塞爾杜的優勢隻是短暫的,馬裡克沙死後,繼承人之間你争我奪,封地成為世襲,帝國開始分裂(見第十三章第六節)。

    帝國的這一分裂,使12世紀十字軍征服聖一地成為可能。

    另一個結果是,小亞細亞西部出現了奧斯曼土耳其人,他們繼續高舉伊斯蘭教的旗幟,兵臨維也納城下,并在20世紀前,統治着整個中東地區。

     正當塞爾柱人向西挺一進,追求名望,尋找戰利品時,其他突厥人也在東部擴張,向巨大的寶庫印度進軍。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叫馬哈茂德(997-1030年)的人。

    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為基地,幾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區進攻,最終吞并了旁遮普,此後,旁遮普一直成為穆斯林地區。

    馬哈茂德熱心于搗毀印度教徒的神廟,砸碎他們的偶像,因而得一綽号"偶像破壞者";他的這一熱心以伊斯蘭教信條為基礎:對神作任何肉一眼可見的描畫,都是有罪的。

    馬哈茂德及其追随者們被狂一熱的伊斯蘭教一神論所激發,來到印度,不僅為了掠奪,而且為了改變異教徒的信仰,或消滅他們。

    另外,這裡還涉及到社會沖突問題,即兩個不同社會的沖突:一個社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另一個社會則以種姓制度為基礎,而這一種姓制度以不平等為先決條件。

    因此,正是從這時起,這裡開始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的鬥争,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半島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12世紀,馬哈茂德的繼承者們被另一個以廓爾為基地的突厥王朝所取代,廓爾也在阿富汗境内。

    在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人的領導下,廓爾突厥人向南挺一進至古吉拉特,向東進入恒河流域。

    1192年,他們占領了德裡,并将德裡作為印度突厥蘇丹的王國的首都。

    在這次戰役中,佛教寺院被破壞,大批僧侶遭屠一殺,以緻佛教在其發源地從此再也沒有得到恢複。

     突厥人不甚費力地在一個人口絕對超過他們的國家裡安置下來,之所以能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印度古老的軍事戰術;這種戰術,同150O年前反對亞力山大時的戰術一樣,是不能适應當時的需要的。

    其步兵通常是一群渙散的暴民,而他們自吹自擂的象隊,對抵抗穆斯林騎兵毫無用處。

    印度的種姓制度同樣具有破壞作用,而且是一個更為緻命的弱點,它使能參戰的人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階層。

    其他人都未經過訓練,而且對作戰也毫無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階級分化将壓迫者地主同農民分隔開來,使社會等級更加支離破碎。

    因此,人民大衆或是采取不關心的态度,或是歡迎侵略者,信奉他們的宗教。

    這種情況後來反複多次出現。

    在現代,英國統治者之所以能象前突厥人蘇丹那樣,從德裡統治印度,原因也就在于此。

     二、成吉思汗 在突厥人成為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者的同時,遙遠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領正在開始他的征服生涯;這一征服最終導緻了曆史上最大的帝國的形成。

    成吉思汗(也可拼成Chinggis,Chingis,J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