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兩極分化的結束

關燈
僅去掉了聯營成員國中煤、鋼産品的所有關稅,而且消除了各種限制,如定額、進出口許可證、差别一性一運價或價格級差等。

    到1954年年中時,運過聯營成員國邊界的煤和鋼比歐洲煤鋼聯營出現以前大約多40%。

     但這僅僅是西歐一體化的開端。

    下一步的行動是,1957年3月25日,6個成員國又簽訂了兩項條約,建立了歐洲原子能聯營(Euratom)和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即共同市場。

    歐洲原子能聯營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将來同核大國之間的能源差距而做好必要的準備。

    它包括共同進行原子能研究、自一由交換原子能情報和建立一個共同市場進行原子能裝備及物資的貿易等。

    歐洲原子能聯營與美國的原子能委員會相似,所不同的僅在于它隻關心将原子力量用于和平目的。

    共同市場的建立更為重要,園為它的目的是将歐洲煤鋼聯營的工作擴大到所有産品和所有部門,在規定的時期内減少所有的内部關稅,到196一9年12月31日時,取消所有這些關稅,使6個成員國組成一個巨大的自一由貿易區。

     這時,歐洲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發展,這一方面是由于這種一體化,一方面是由于其他方面的發展,如引進美國的生産技術和管理技術。

    1950年至1964年間,西德、意大利和法國的國民總産值增長率分别為7.1%、5.6%和4.9%,而美國的國民總産值增長率隻有3.5%。

    西歐經濟力量不斷增長的另一迹象是:1948年至1962年間,美國在自一由世界的黃金中所占的份額已從71%下降到40%,而西歐所占的份額則從15%上升到44%。

     與西歐和美國之間經濟關系的變化相似的是政治關系的相應變化。

    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尤其如此,戴高樂在各個領域裡都推行其獨立自主的政策。

    這一點在1963年他不批準英國加入共同市場的申請時得到了清楚的證明。

    起初,英國拒絕加入共同市場,一方面是因為如果它加入,就意味着放棄它與英聯邦的優惠貿易協議,一方面是因為它曆來不願意與歐洲大一陸牽連在一起。

    丘吉爾曾對衆議院這樣說:"我們和它們意見相同,但不屬于它們。

    "因此,1960年,英國組織了更具限制一性一的歐洲自一由貿易聯盟(英國、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瑞士和葡萄牙),稱為"外七國",以區别于"内六國"。

    這一聯盟規定,逐步取消内部關稅,但和共同市場不一樣,它沒有規定超國家的控制手段和協調手段,也沒要求對外部世界設立一種共同的關稅。

    "外七國"并未有效地起作用,這反映在英國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中。

    1962年,英國開始進行談判,要求加入"内六國",但有關英聯邦經濟關系的問題引起了麻煩。

    另外,還有政治上的難題,戴高樂在1963年1月不批準英國的申請時闡明了這一點。

    他解釋說,如果讓英國及其"外七國"夥伴加入,就意味着最終會出現"一個依賴美國并由美國領導的龐大的大西洋共同體。

    "這是不能接受的;他想要的是一個由他扮演領導角色的"嚴格的歐洲組織"。

     戴高樂的關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和核武器的獨立自主方針同樣具有決定一性一。

    美國的決策者們希望北約組織的軍隊裝備常規武器,而美國仍準備在必要時用其強大的核突擊部隊進行幹涉。

    戴高樂拒絕了這一戰略,因為它使決定一性一力量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而且隻有華盛頓才能決定什麼時候使用這種力量。

    因此,他着手發展法國自己的核武器和空中突擊部隊,以便及時得到核潛艇和氫彈的支持,戴高樂認為核潛艇和氫彈是他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所必不可少的力量基礎。

    例如,1962年12月,他拒絕了麥克米倫首相和肯尼迪總統簽訂的有關建立一支配備帶英國彈頭的美國北極星導彈的北約組織核力量的協定。

    對戴高樂來說,這有點象在受他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勢力的支配,他讨厭受這種支配,尤其是因為他同羅斯福和丘吉爾戰時的那種不幸關系。

    同樣,戴高樂拒絕遵守1963年7月美國、英國和蘇聯在莫斯科簽訂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該條約禁止進一步在水下、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進行核爆炸,這一點是法國不能接受的,因為它會妨礙法國核力量的進一步發展。

     更引人注目的是戴高樂的不受約束的外交活動。

    1964年1月27日,他不顧華盛頓的一再抗議,在外交上完全承認了共一産一黨一中國。

    三天後,他解釋說,他隻是在"承認世界的現狀"。

    他又說:"在這塊(亞洲)大一陸上,不能想象會出現不牽涉到它(中國)的和平或戰争;難以讓人相信,沒有中國的參加,也能締結一個關于東南亞國家的中立協定,而我們法國人對締結這樣一個協定特别關心。

    "因此,這位将軍也在東南亞發起挑戰,而美國當時正在那裡用金錢、武器和軍事代表一團一支持越南當局鎮壓越共的共産主義反叛者。

    戴高樂确信,美國的這些努力注定要失敗,美國人将被趕出去,正如法國人1O年前被趕走一樣。

    因而,他極力主張整個地區中立化,因為這将"驅除各種形式的外國幹涉"。

     這就是戴高樂對美國政策和美國領導地位的挑戰。

    而且,這是一種全球範圍的挑戰,他派遣法國外交代表一團一和貿易代表一團一去拉丁美洲以及他自己訪問墨西哥(1964年3月)的做法就證明了這一點;在訪問墨西哥時,他着重強調了拉美各民族的共同傳統和大國集一團一的"獨立'。

    196一9年,蓬皮杜接替戴高樂出任總統,他雖然沒有戴高樂那麼好鬥,但也很有主見。

    這一點在197O年初表現得很清楚,當時,他在美國向以色列提一供鬼怪式噴氣式飛機之際同意将幻影式戰鬥機出一售給利比亞。

     四、東歐赢得自治 在西歐不依賴美國而獨立的同時,東歐正從蘇聯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治。

    東歐之所以能有這種變化,也是由于美蘇的軍事僵局和冷戰的緩和。

    對東歐來說,另一重要因素是蘇聯領一導一人的變動。

    斯大林的去世不僅在蘇聯國内事務方面,而區在蘇聯與其東歐衛星國的關系上,标志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新的、穩定的領導層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在莫斯科出現的。

    最初,統治這個國家的是一個非正式的五人執政一團一——代表官僚機構的格奧爾基·馬林科夫、代表老牌斯大林主義者的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代表軍界的布爾加甯元帥、代表秘密警察的拉夫連季·貝利亞和代表一黨一的機構的不太出名的尼基塔·赫魯曉夫。

    三個月中,這個執政一團一因貝利亞的下台而少了一人。

    貝利亞下台前是秘密警察的首腦,因此他成為這個國家最令人憎恨、最令人畏懼的人,尤其是在斯大林于獨一裁統治後期過分猜疑的幾年中。

    這時,他的同僚首先剝奪了他的權力,然後于1953年12月将他處決。

    事實證明,這是蘇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雖然蘇聯的普通老百姓仍遠遠享受不到充分的個人自一由,但對深夜敲門和随即而來的槍決或流放到苦役拘禁地的擔心已越來越小。

    蘇聯領一導一人也比較安心了。

    從此以後,他們若在經常一性一的政一府改組和清一黨一運動中失去權力,已無須付出他們的一性一命,而是在被降職或發配到鄉下以後屈居于默默無聞的地位。

     在剩下的四位中執掌領導權的馬林科夫将斯大林的發展軍備和重工業生産的重點轉移到為長期受到忽視的人民大衆提一供更多的消費品方面。

    他通過放寬政一府對集體農莊的控制、減少上交定額和增加農産品灼報酬來鼓勵農民。

    在對外事務方面;馬林科夫準許衛星國享有更多的自治權,甚至還對西方列強作出願意友好的表示。

    他在向最高蘇維埃發表的就職演說中宣布:"沒有一個有争議的、未決的問題是不能通過和平手段來加以解決的。

    ……這就是我們對包括美國在内的所有國家的态度。

    " 這一對内對外的緩和計劃根本不能為好戰、正統的斯大林主義者所接受。

    他們聯合各種力量,設法使馬林科夫于1955年2月下台。

    在經曆接踵而來的權力鬥争之後,軍方最初居于支配地位。

    布爾加甯元帥成為部長會議主席,柏林的征服者、曾被斯大林解職的末可夫元帥出任國防部長。

    工作的重點重新回到了發展軍備和重工業上,1955年5月中旬,各衛星國首次被聚合在一起與蘇聯結成正式的軍事聯盟。

    該聯盟稱為華沙條約組織,它實質上是蘇聯及其衛星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尤其是對當時正在重整軍備的西德作出的反應。

    " 占優勢的蘇聯軍方不久就讓位于逐漸獲得政權的傑出政治家赫魯曉夫。

    他利用他在共一産一黨一隊伍中的權力基礎,排擠掉了他的一個又一個同事。

    到1958年3月時,他已接替布爾加甯出任部長會議主席,這樣,他不但成為一黨一的領袖,而且成為政一府的首腦。

    這标志着"集體領導"這一過渡時期的結束;赫魯曉夫這時成為斯大林的無可争議的接班人。

     早在兩年前,即1956年2月25日,赫魯曉夫就已投過一顆震動整個共一産一黨一世界的炸彈。

    他在對蘇聯共一産一黨一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講話中,嚴厲指責已故斯大林的極度自負和惡劣透頂的背信行為及恐怖行徑。

    據說,他當時不時流淚,将這位前獨一裁者描述為"有着病态疑心、極不信任他人的家夥",認為他應對官方屠一殺"數千名城實、無辜的共一産一黨一人"的做法負責。

    在發表這篇驚人的長達4小時的抨擊演說的過程中,赫魯曉夫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