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下)
關燈
小
中
大
時開始急劇地衰退。
一個權力真空産生了,美國和蘇聯都想填補進去。
阿拉伯人巧妙地利用英法的衰弱和美蘇的競争,挑一撥一方反對另一方,從而使他們能取得在幾年前會是十分荒謬的讓步。
阿拉伯人還因他們對中東巨大的石油儲藏量的控制而使自己獲益匪淺,這種巨大的石油儲藏量在戰後頭幾年中對西方來說似乎尤其不可或缺。
1944年10月,阿拉伯人組成了阿拉伯國家聯盟,以協調它們的政策,充分擴大它們的勢力。
阿拉伯聯盟在叙利亞和黎巴嫩首次獲得了反法國人的成功。
1945年5月,法國一支遠征隊在貝魯特登陸,并着手轟炸大馬士革,企圖吓倒當地的民族主義者;這種戰術早先在ZO世紀20年代很盛行,但此時卻沒有奏效。
阿拉伯聯盟理事會立即舉行會議,并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所有法國軍隊部撤走。
丘吉爾支持阿拉伯人。
尤其是因為戰争尚未結束;他不想同中東已被喚一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相對抗。
在英國的壓力下,法國人撤走了他們的軍隊,1945年7月,同意結束他們對中東的統治。
戰後,在埃及,民族主義颌導人的目标是廢除或修改1936年的條約,這一條約是英國控制運河區和蘇丹的合法依據。
1946年,雙方的直接談判未達成協議便終止了。
第二年。
埃及将它的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但又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
1951年,埃及采取了直接行動,宣布廢除1936年的條約。
法魯克被宣布為"埃及和蘇丹的國王",自願軍發動遊擊戰,進攻駐守運河區的英國部隊。
結果證明,無論是宣布法魯克為國王還是進行遊擊戰,都是無效的。
由此産生的失望加上對巴勒斯坦戰争中慘重失敗的普遍不滿,最終導緻了1952年7月的軍事政變。
穆罕默德·納吉布将軍奪取了政權,并迫使國王法魯克退位。
1953年8月12日,納吉布清除了埃、英之間鬧摩一擦的一大根源,因為他在這一天同英國締結了一個協定,根據該協定,蘇丹人有權對獨立、與埃及聯合或其他行動方針作出選擇。
蘇丹人決定獨立,1956年,蘇丹加入了自一由國家的行列。
埃及人剩下的不滿——英國人繼續呆在蘇伊士運河區——一是由代替納吉布成為埃及新政權首腦的加麥爾·阿蔔杜勒·納賽爾消除的。
1954年IO月19日,在經過長期的談判之後,納賽爾同英國簽訂了一個協定,根據該協定,英國守備隊将按所規定的條件撤離運河區,那裡的英國設施将轉交給埃及。
阿拉伯民族主義在叙利亞和黎巴嫩、在埃及和蘇丹都獲得了成功,但在巴勒斯坦卻遭到了慘敗。
希特勒控制下的歐洲大肆滅絕猶太人引起了要求向絕望的幸存者開放巴勒斯坦的巨大壓力。
1945年8月,杜魯門總統提議,讓10萬猶太人進入這一托管地;1916年4月,一個英美調查委員會提出了贊成總統這一建議的報告。
阿拉伯聯盟的反應是發出警告說,它将堅定不移地反對猶太人的流入,如果必要的話,它還準備使用武力制止這種流入。
幹是,聯合國派了一個實情調查委員會去巴勒斯坦,聯合國大會在收到該委員會的報告後,于1947年11月29日投票贊成将這一托管地劃分開來。
第二年的5月14日,猶太人根據這一劃分決議,宣布建立猶太人的國家,稱為以色列;同一天,杜魯門總統承認了這個新國家。
第二天,阿拉伯人實行了他們一再威脅要采取的行動,派軍隊越過以色列邊界。
戰争的進程與人們所期望的相反。
阿拉伯軍隊缺乏紀律、一團一結和有效的領導;以色列人差不多是背水一戰,因而完全具有這三種優點。
他們不僅擊退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阿拉伯人的進攻,而且因此,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進攻西奈半島,兩天後,英法進攻蘇伊士運河。
從一開始起,進攻計劃就被無可挽回地搞糟了。
以色列人迅速通過了西奈半島上埃及人的防線,但英國人和法國人卻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直到11月5日才開始真正登陸。
埃及人的抵抗軟弱無力,一位英國上校說:"這很象一次極好的演習。
"但到這時,進攻已為時太晚。
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反對愈來愈猛烈。
正如所預料的那樣,蘇聯就竭力進行反對,并發出事實上的最後通牒,要求英法停止進攻。
美國事先沒得到進攻的消息,這時也激烈反對它的盟國,盡避未和蘇聯人采取一緻步驟。
聯合國以壓倒的多數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所有外國軍隊都"立即"撤出埃及。
侵略國最初拒絕了這一要求,但最後,它們還是因國外不可抗拒的壓力和國内嚴重的意見分歧而不得不讓步。
聯合國向西奈半島派遣了一支緊急部隊,以維持以埃之間的和平,到12月底時,英法聯軍的最後一支部隊乘船返回了本國。
蘇伊士危機的直接後果對西方來說是一次慘重的失敗,對納賽爾及其蘇聯支持者來說卻是一次徹底的勝利。
美國同其歐洲盟國之間的關系遭到了嚴重的損害,盡避是暫時的。
納賽爾的軍隊雖然被以色列人輕而易舉地擊潰,但他本人卻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因為他奪取并保住了蘇伊士運河。
從更長遠的觀點看,可以認為遠征蘇伊士是老牌帝國主義的最後立場。
如果考慮到納賽爾援助阿爾及利亞反叛者、靠近蘇聯、進行持續不斷的反西方廣播宣傳運動和最後奪取蘇伊士運河這些所作所為的挑釁一性一,那麼,對英法采取那樣的行動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以過去的觀點和慣例來判斷,遠征蘇伊土似乎完全是可解釋的、正當的行動,它的發起者就是這樣認為的。
然而,意味深長的是,這一遠征并沒有被2O世紀中葉的世界承認為是情有可原的、正當的。
相反,它遭到了亞洲和非洲國家的堅決反對。
英國決定讓步的一個原因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提出了直截了當的警告:如果英國不讓步,它們将退出英聯邦。
即使在英國和法國國内,也存在着嚴重的意見分歧。
例如,英國絕大多數報紙就支持譴責這一遠征為"艾登的戰争"的無數次集會和示威遊行。
蘇伊士危機的意義在于,它象一道閃電,揭示了納賽爾和尼赫魯的世界與羅得斯和吉蔔林的世界盡避僅相隔半個世紀,卻有着很大的不同。
帝國主義的時代已讓位于殖民地革命的時代。
十、國際影響 25年内,幾乎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的63個國家赢得了獨立。
如此空前規模的一場運動必然産生深遠的國際影響。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實質上是消極的——即殖民地的喪失并沒有毀滅殖民國家。
在過去幾十年裡,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在宣傳說:資本主義歐洲的繁榮依賴于對其巨大的海外帝國的剝削,這些帝國的喪失會削弱資本主義。
這一學說也為帝國主義者自己所堅信。
1895年,塞西爾·羅得斯說: 為了将聯合王國的4000萬居民從殘酷的内戰中拯救出來,我們的殖民政治家必須獲得新的土地來安置這個國家過剩的人口,為工廠和礦山生産的産品提一供新的市場。
正如我始終所說的那樣,帝國就是一個塗黃油的面包。
如果你們想避免内戰,就必須成為帝國主義者。
今天,随着英帝國幾乎被完全放棄,英國正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繁榮。
人民大衆并不象羅得斯所預言的那樣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起來造反,而是得到了這個福利國家的關心,這種關心的程度在19世紀是不可想象的。
同樣,雖然荷蘭失去了印度尼西亞、比利時失去了剛果、法國失去了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但所有這些國家的生活水
一個權力真空産生了,美國和蘇聯都想填補進去。
阿拉伯人巧妙地利用英法的衰弱和美蘇的競争,挑一撥一方反對另一方,從而使他們能取得在幾年前會是十分荒謬的讓步。
阿拉伯人還因他們對中東巨大的石油儲藏量的控制而使自己獲益匪淺,這種巨大的石油儲藏量在戰後頭幾年中對西方來說似乎尤其不可或缺。
1944年10月,阿拉伯人組成了阿拉伯國家聯盟,以協調它們的政策,充分擴大它們的勢力。
阿拉伯聯盟在叙利亞和黎巴嫩首次獲得了反法國人的成功。
1945年5月,法國一支遠征隊在貝魯特登陸,并着手轟炸大馬士革,企圖吓倒當地的民族主義者;這種戰術早先在ZO世紀20年代很盛行,但此時卻沒有奏效。
阿拉伯聯盟理事會立即舉行會議,并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所有法國軍隊部撤走。
丘吉爾支持阿拉伯人。
尤其是因為戰争尚未結束;他不想同中東已被喚一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相對抗。
在英國的壓力下,法國人撤走了他們的軍隊,1945年7月,同意結束他們對中東的統治。
戰後,在埃及,民族主義颌導人的目标是廢除或修改1936年的條約,這一條約是英國控制運河區和蘇丹的合法依據。
1946年,雙方的直接談判未達成協議便終止了。
第二年。
埃及将它的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但又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
1951年,埃及采取了直接行動,宣布廢除1936年的條約。
法魯克被宣布為"埃及和蘇丹的國王",自願軍發動遊擊戰,進攻駐守運河區的英國部隊。
結果證明,無論是宣布法魯克為國王還是進行遊擊戰,都是無效的。
由此産生的失望加上對巴勒斯坦戰争中慘重失敗的普遍不滿,最終導緻了1952年7月的軍事政變。
穆罕默德·納吉布将軍奪取了政權,并迫使國王法魯克退位。
1953年8月12日,納吉布清除了埃、英之間鬧摩一擦的一大根源,因為他在這一天同英國締結了一個協定,根據該協定,蘇丹人有權對獨立、與埃及聯合或其他行動方針作出選擇。
蘇丹人決定獨立,1956年,蘇丹加入了自一由國家的行列。
埃及人剩下的不滿——英國人繼續呆在蘇伊士運河區——一是由代替納吉布成為埃及新政權首腦的加麥爾·阿蔔杜勒·納賽爾消除的。
1954年IO月19日,在經過長期的談判之後,納賽爾同英國簽訂了一個協定,根據該協定,英國守備隊将按所規定的條件撤離運河區,那裡的英國設施将轉交給埃及。
阿拉伯民族主義在叙利亞和黎巴嫩、在埃及和蘇丹都獲得了成功,但在巴勒斯坦卻遭到了慘敗。
希特勒控制下的歐洲大肆滅絕猶太人引起了要求向絕望的幸存者開放巴勒斯坦的巨大壓力。
1945年8月,杜魯門總統提議,讓10萬猶太人進入這一托管地;1916年4月,一個英美調查委員會提出了贊成總統這一建議的報告。
阿拉伯聯盟的反應是發出警告說,它将堅定不移地反對猶太人的流入,如果必要的話,它還準備使用武力制止這種流入。
幹是,聯合國派了一個實情調查委員會去巴勒斯坦,聯合國大會在收到該委員會的報告後,于1947年11月29日投票贊成将這一托管地劃分開來。
第二年的5月14日,猶太人根據這一劃分決議,宣布建立猶太人的國家,稱為以色列;同一天,杜魯門總統承認了這個新國家。
第二天,阿拉伯人實行了他們一再威脅要采取的行動,派軍隊越過以色列邊界。
戰争的進程與人們所期望的相反。
阿拉伯軍隊缺乏紀律、一團一結和有效的領導;以色列人差不多是背水一戰,因而完全具有這三種優點。
他們不僅擊退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阿拉伯人的進攻,而且因此,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進攻西奈半島,兩天後,英法進攻蘇伊士運河。
從一開始起,進攻計劃就被無可挽回地搞糟了。
以色列人迅速通過了西奈半島上埃及人的防線,但英國人和法國人卻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直到11月5日才開始真正登陸。
埃及人的抵抗軟弱無力,一位英國上校說:"這很象一次極好的演習。
"但到這時,進攻已為時太晚。
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反對愈來愈猛烈。
正如所預料的那樣,蘇聯就竭力進行反對,并發出事實上的最後通牒,要求英法停止進攻。
美國事先沒得到進攻的消息,這時也激烈反對它的盟國,盡避未和蘇聯人采取一緻步驟。
聯合國以壓倒的多數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所有外國軍隊都"立即"撤出埃及。
侵略國最初拒絕了這一要求,但最後,它們還是因國外不可抗拒的壓力和國内嚴重的意見分歧而不得不讓步。
聯合國向西奈半島派遣了一支緊急部隊,以維持以埃之間的和平,到12月底時,英法聯軍的最後一支部隊乘船返回了本國。
蘇伊士危機的直接後果對西方來說是一次慘重的失敗,對納賽爾及其蘇聯支持者來說卻是一次徹底的勝利。
美國同其歐洲盟國之間的關系遭到了嚴重的損害,盡避是暫時的。
納賽爾的軍隊雖然被以色列人輕而易舉地擊潰,但他本人卻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因為他奪取并保住了蘇伊士運河。
從更長遠的觀點看,可以認為遠征蘇伊士是老牌帝國主義的最後立場。
如果考慮到納賽爾援助阿爾及利亞反叛者、靠近蘇聯、進行持續不斷的反西方廣播宣傳運動和最後奪取蘇伊士運河這些所作所為的挑釁一性一,那麼,對英法采取那樣的行動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以過去的觀點和慣例來判斷,遠征蘇伊土似乎完全是可解釋的、正當的行動,它的發起者就是這樣認為的。
然而,意味深長的是,這一遠征并沒有被2O世紀中葉的世界承認為是情有可原的、正當的。
相反,它遭到了亞洲和非洲國家的堅決反對。
英國決定讓步的一個原因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提出了直截了當的警告:如果英國不讓步,它們将退出英聯邦。
即使在英國和法國國内,也存在着嚴重的意見分歧。
例如,英國絕大多數報紙就支持譴責這一遠征為"艾登的戰争"的無數次集會和示威遊行。
蘇伊士危機的意義在于,它象一道閃電,揭示了納賽爾和尼赫魯的世界與羅得斯和吉蔔林的世界盡避僅相隔半個世紀,卻有着很大的不同。
帝國主義的時代已讓位于殖民地革命的時代。
十、國際影響 25年内,幾乎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的63個國家赢得了獨立。
如此空前規模的一場運動必然産生深遠的國際影響。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實質上是消極的——即殖民地的喪失并沒有毀滅殖民國家。
在過去幾十年裡,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在宣傳說:資本主義歐洲的繁榮依賴于對其巨大的海外帝國的剝削,這些帝國的喪失會削弱資本主義。
這一學說也為帝國主義者自己所堅信。
1895年,塞西爾·羅得斯說: 為了将聯合王國的4000萬居民從殘酷的内戰中拯救出來,我們的殖民政治家必須獲得新的土地來安置這個國家過剩的人口,為工廠和礦山生産的産品提一供新的市場。
正如我始終所說的那樣,帝國就是一個塗黃油的面包。
如果你們想避免内戰,就必須成為帝國主義者。
今天,随着英帝國幾乎被完全放棄,英國正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繁榮。
人民大衆并不象羅得斯所預言的那樣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起來造反,而是得到了這個福利國家的關心,這種關心的程度在19世紀是不可想象的。
同樣,雖然荷蘭失去了印度尼西亞、比利時失去了剛果、法國失去了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但所有這些國家的生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