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關燈
小
中
大
右派。
1926年7月,普恩加來組織了一個除社會一黨一和共一産一黨一外有其他所有政一黨一參加的"全國聯合會"内閣。
為表明形勢的嚴重一性一,新内閣包括6位前總理,其中還有赫裡歐。
普恩加來采取了保守但卻嚴厲的措施,以緊縮開支,增加歲入。
到1926年年底時,法郎的币值達到一法郎值4美分,并穩定在這個水平上。
由于這隻是戰前法郎價值的五分之一,政一府使自己免去了五分之四的國債,不過,這是在法國債券持有人受損害的情況下取得的。
法郎的貶值吸引了許多旅遊者,尤其是美國人,同時還促進了法國商品的出口。
普恩加來的成功使他當了三年總理,創造了兩次大戰之間的最高紀錄。
1929年夏,普恩加來辭職,恰好避開了一股經濟旋風,這股經濟旋風将破壞他先前所已實現的不牢固的穩定局面。
五、歐洲的穩定與和解 賠款問題的解決:道威斯計劃1924年至1929年是歐洲和平與和解的時期之一。
1924年,《道威斯計劃》——一項有關賠款支付的協定——的協商是這一穩定過程的第一階段。
《凡爾賽和約》要求德國人承擔戰争責任,要求德國人答應贻償戰争所造成的損失。
在凡爾賽,對賠款支付的數額和時間表沒有達成協議;在以後幾年中,這一問題不僅是協約國與德國之間,而且是各協約國之間長期不和的根源。
1920年,賠款委員會——一個受命拟定詳細計劃的機構——決定,德國的賠款應按下列方案分配:52%給法國,22%給英國,10%給意大利,8%給比利時,剩下的8%給其他協約國。
第二年,委員會規定德國的賠款總額為320億美元,可用現金和實物(煤、機車、紡織機械和德國工廠及礦山的其它産品)支付。
協約國的企業界很快就提出抗議,因為這些商品正形成一股與他們自己的商品相競争的力量。
因此,協約國要求德國主要以現金支付賠款,但這隻有在德國的出口額大大超過進口額時才能實現,這一點自然是絕對辦不到的,因為世界各地的關稅正在提高,德國也正在增加進口商品以滿足重建家園的需要。
1921年和1922年,德國支付了部分賠款,但與此同時,它正遭受着災難一性一的通貨膨一脹。
1914年時,一馬克值25美分,到1922年7月,已貶值到僅值2美分,一年以後,它變得一文不值——一大堆馬克才兌換一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要求延緩兩年償付賠款。
英國人正在受失業之苦,急欲加快國際貿易的複興,因此同意了這一要求。
然而,遭受損失最慘重的法國人确信,隻要德國人願意就一定能償付,并着手使用武力。
1923年1月,法國軍隊不顧英國人的批評,與意大利和比利時小鄙部隊一起侵占了魯爾工業區. 德國人的反應是進行總罷工,結果,法國人不得不為占領付出了得不償失的代價。
由于德國經濟毫無生氣、法國人又受到阻礙,賠款問題陷入僵局,于是,成立了一個由美國銀行家查爾斯·道威斯主持的經濟專家委員會。
1924年9月1日,協約國和德國雙方通過并開始實施所謂的《道威斯計劃》。
這個計劃建立在"商業,而不是政治"這一口号的基礎上,它要求每年支付的賠款額從23800萬美元開始,達到最高額59500萬美元。
這些金額可依據一定年份的繁榮指數予以調整。
另外,德國須廢除其惡一性一膨一脹的貨币,并在協約國的監督下改組它的國家銀行。
作為回報,德國将得到8億美元的外國貸款,而法國必須撤離魯爾。
然而,這一安排同其它許多安排一樣,将被大蕭條的沖擊帶走。
即使在1928年9月以前《道威斯計劃》生效的4年裡,德國人支付的現金和實物也僅相當于他們從外國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所借款項的一半。
不過,《道威斯計劃》的确緩和了歐洲的緊張局勢,為政治問題的解決開了路。
尋求和平:洛迦諾公約在大戰剛結束後的幾年中,歐洲的外交為法國及其中歐和東歐的盟國所支配。
由于奧匈帝國的消失、德國和俄國的屈服,法國這時成為歐洲大一陸的頭号強國。
因為德國和俄國顯然遲早會設法重申自己的主張,所以,法國外交的目标是為國家安全建立一個可靠、持久的基礎。
從理論上說,國際聯盟以其《盟約》第十條提一供了普遍的安全,這一條耍求各成員國"尊重并維護國聯所有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和現有的政治獨立,反對外來侵略。
"困難在于國聯缺乏實施這一條款所必需的力量。
國聯大會能請求成員國運用經濟抵制甚至武裝報複來反對侵略者,但這種經濟和軍事制裁的任何一項措施都隻能由各國政一府來實施。
國聯本身既沒有武器,也沒有軍隊法;法國曾提出成立一支由國聯支配的國際警察部隊,但這一建議被否決了。
因此,歸根到底,國聯所作的決定的分量取決于國際輿論,而國際輿論在重大問題上通常是混亂的、有分歧的。
法國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就遭到了德國的兩次侵略,因此,它不願将其安全交托給沒有權威的國聯。
最初,它建議結成英法美三國同盟,這将保證法國在遭到德國侵略時得到英美的援助。
當這一計劃因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同盟條約而失敗時,法國轉向了較小的歐洲國家,這些國家在支持和平解決、反對修訂條約方面與它有着共同的利益。
它于1920年9月、1921年和1924年分别與比利時、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協商建立了正式的軍事聯盟。
捷克斯洛伐克先前已在1920年至1921年間與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一趙成立了所謂的"小協約",以便在遭到匈牙利的進攻或面臨哈布斯堡王朝的複辟時,互相提一供援助。
波蘭因于1921年與羅馬尼亞給成同盟而與小協約國連在一起;在與羅馬尼亞締結的盟約中,波、羅兩國保證在遭到俄國侵略時互相援助。
由于法國與小協約國的關系,法國能擴大自己的聯盟組織,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将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拉入聯盟。
這一聯盟組織基本上是反德的,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孤立德國來保護法國及其盟國。
不過,大約1925年前後,法、德兩國的關系有了改善,這一方面是因為《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暫時獲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兩國外交部長即法國的阿裡斯蒂德·白裡安和德國的古斯塔夫·斯特來斯曼持相互和解的态度,他們斷定各自國家的安全可以通過直接談判和達成協議來加強。
他們受到了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爵士的鼓勵;張伯倫還說服意大利人接受了這一觀點。
給果産生了稱為《洛迦諾公約》的一系列協定,這些協定是于1925年10月簽訂的。
這些協定規定,德國可加入國際聯盟,并成為常任理事會成員。
作為回報;德國同意不通過武力來謀求條約的修訂,和平解決同法國、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一切争端。
德國确保留了通過和平手段設法更改其東部邊界的權利,但它承認其西部邊界的永久一性一。
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答應任何時候都尊重它們相互間的邊界,英國和意大利保證遵守這一規定。
洛迦諾一精一神《洛迪諾公約》在當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伯倫表達了那時普遍存在的一種觀點,他宣稱,公約标志着"和平年代和戰争年代之間的真正分界線"。
同樣,白裡安也發表了有關"洛迪諾一精一神"的動人演說;"洛迪諾一精一神"禁止了戰争,用"調解、仲裁與和平"代替了戰争。
在這種樂觀主義的餘輝中,美國國務卿弗蘭克·凱洛格按照白裡安的建議,提出各國保證擯棄戰争、不把戰争當作"推行國策的一種工具"。
這一建議得到了實施,1928年8月27日,《凱洛格-白裡安公約》被簽訂。
由于公約隻拒絕戰争并未規定制裁措施,它很快就得到60多個國家的簽署。
雖然公約隻依靠世界輿論這種道義上的壓力,但僅如此多的國家簽署公約這一事實便足以促成國際緊張局勢的進一步緩和。
同樣有希望的是同德國關系的改善。
1926年,德國被允許加入國聯,并成為常任理事會成員。
另外,關于賠款的支付問題,也與德國達成了進一步的解決辦法。
《道威斯計劃》沒有規定德國應支付的賠款總額,因此,第二個經濟專家委員會在另一位美國财政家歐文·揚格主席的領導下,于1929年在巴黎開會,制訂了一個于1930年初被采納的新的賠款計劃。
這一計劃規定德國應支付的賠款總額為80億美元,58年内分期付清。
作為對德國接受《揚格計劃》的回報,法國于1930年,即比《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期限早四年撤出萊茵蘭。
與此同時,一系列裁軍會議正在舉行,這不僅是因為國際輿論的壓力,而月、是因為協約國已用旨在"普遍限制各國軍備"的說法迫使德國裁軍。
此外,國聯盟約聲明"維護和平需宴裁減各國的軍備,"并規定國聯理事會"制定計劃"。
不過,盡避有這些保證,但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裡并沒有實現全面裁軍。
擁有被征集的軍隊的國家不希望将受過訓練的後備兵作為實際可作戰的士兵包括在軍隊兵額之内,而那些擁有自願軍的國家則堅持認為後備兵應包括在内。
有些國家要求軍備限制以财政支出為基礎,但英國和美國堅決反對,因為他們每個士兵的财政支出比别的國家高得多。
此外,法國及其盟國堅決主張軍備應受到國際的控制和監督,而英美則甯願依靠信義。
根本的困難在于:各國考慮到缺乏一個國際安全體系,便靠自己的軍隊來謀求安全。
不過,在限制海軍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海軍強國的數目比陸軍強國少。
但即使在這方面,也隻是對某類艦隻的噸位比例取得一緻的意見,并沒有限制艦隻的總噸位。
盡避裁軍失敗了,但20年代末期人們都有一種感覺,認為歐洲終于恢複到了正常狀況:德國和它以前的敵人似乎已經和解;法國軍隊撤出了萊茵蘭,德國人加入了國聯;賠款問題似乎終于得到了解決;60多個國家已擯棄戰争"作為推行國策的工具";繁榮程度在增長,失業率正相應下降。
甚至來自蘇聯的消息也是令人鼓舞的,因為這個國家已于1928年開始實行一個新的、宏偉的"五年計劃"(見第二十三章第一節)。
西方大多數權威人士認為這一計劃是不切實際、注定要失敗的,但是,它至少可使蘇聯人的注意力從國際冒險活動轉移到國内經濟發展中去。
因此,"洛迦偌一精一神"似乎是有意義、有内容的,人們可以想當然地認為歐洲這時能安定下來,象在19世紀那樣去享受幾十年的和平與繁榮。
1926年7月,普恩加來組織了一個除社會一黨一和共一産一黨一外有其他所有政一黨一參加的"全國聯合會"内閣。
為表明形勢的嚴重一性一,新内閣包括6位前總理,其中還有赫裡歐。
普恩加來采取了保守但卻嚴厲的措施,以緊縮開支,增加歲入。
到1926年年底時,法郎的币值達到一法郎值4美分,并穩定在這個水平上。
由于這隻是戰前法郎價值的五分之一,政一府使自己免去了五分之四的國債,不過,這是在法國債券持有人受損害的情況下取得的。
法郎的貶值吸引了許多旅遊者,尤其是美國人,同時還促進了法國商品的出口。
普恩加來的成功使他當了三年總理,創造了兩次大戰之間的最高紀錄。
1929年夏,普恩加來辭職,恰好避開了一股經濟旋風,這股經濟旋風将破壞他先前所已實現的不牢固的穩定局面。
五、歐洲的穩定與和解 賠款問題的解決:道威斯計劃1924年至1929年是歐洲和平與和解的時期之一。
1924年,《道威斯計劃》——一項有關賠款支付的協定——的協商是這一穩定過程的第一階段。
《凡爾賽和約》要求德國人承擔戰争責任,要求德國人答應贻償戰争所造成的損失。
在凡爾賽,對賠款支付的數額和時間表沒有達成協議;在以後幾年中,這一問題不僅是協約國與德國之間,而且是各協約國之間長期不和的根源。
1920年,賠款委員會——一個受命拟定詳細計劃的機構——決定,德國的賠款應按下列方案分配:52%給法國,22%給英國,10%給意大利,8%給比利時,剩下的8%給其他協約國。
第二年,委員會規定德國的賠款總額為320億美元,可用現金和實物(煤、機車、紡織機械和德國工廠及礦山的其它産品)支付。
協約國的企業界很快就提出抗議,因為這些商品正形成一股與他們自己的商品相競争的力量。
因此,協約國要求德國主要以現金支付賠款,但這隻有在德國的出口額大大超過進口額時才能實現,這一點自然是絕對辦不到的,因為世界各地的關稅正在提高,德國也正在增加進口商品以滿足重建家園的需要。
1921年和1922年,德國支付了部分賠款,但與此同時,它正遭受着災難一性一的通貨膨一脹。
1914年時,一馬克值25美分,到1922年7月,已貶值到僅值2美分,一年以後,它變得一文不值——一大堆馬克才兌換一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要求延緩兩年償付賠款。
英國人正在受失業之苦,急欲加快國際貿易的複興,因此同意了這一要求。
然而,遭受損失最慘重的法國人确信,隻要德國人願意就一定能償付,并着手使用武力。
1923年1月,法國軍隊不顧英國人的批評,與意大利和比利時小鄙部隊一起侵占了魯爾工業區. 德國人的反應是進行總罷工,結果,法國人不得不為占領付出了得不償失的代價。
由于德國經濟毫無生氣、法國人又受到阻礙,賠款問題陷入僵局,于是,成立了一個由美國銀行家查爾斯·道威斯主持的經濟專家委員會。
1924年9月1日,協約國和德國雙方通過并開始實施所謂的《道威斯計劃》。
這個計劃建立在"商業,而不是政治"這一口号的基礎上,它要求每年支付的賠款額從23800萬美元開始,達到最高額59500萬美元。
這些金額可依據一定年份的繁榮指數予以調整。
另外,德國須廢除其惡一性一膨一脹的貨币,并在協約國的監督下改組它的國家銀行。
作為回報,德國将得到8億美元的外國貸款,而法國必須撤離魯爾。
然而,這一安排同其它許多安排一樣,将被大蕭條的沖擊帶走。
即使在1928年9月以前《道威斯計劃》生效的4年裡,德國人支付的現金和實物也僅相當于他們從外國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所借款項的一半。
不過,《道威斯計劃》的确緩和了歐洲的緊張局勢,為政治問題的解決開了路。
尋求和平:洛迦諾公約在大戰剛結束後的幾年中,歐洲的外交為法國及其中歐和東歐的盟國所支配。
由于奧匈帝國的消失、德國和俄國的屈服,法國這時成為歐洲大一陸的頭号強國。
因為德國和俄國顯然遲早會設法重申自己的主張,所以,法國外交的目标是為國家安全建立一個可靠、持久的基礎。
從理論上說,國際聯盟以其《盟約》第十條提一供了普遍的安全,這一條耍求各成員國"尊重并維護國聯所有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和現有的政治獨立,反對外來侵略。
"困難在于國聯缺乏實施這一條款所必需的力量。
國聯大會能請求成員國運用經濟抵制甚至武裝報複來反對侵略者,但這種經濟和軍事制裁的任何一項措施都隻能由各國政一府來實施。
國聯本身既沒有武器,也沒有軍隊法;法國曾提出成立一支由國聯支配的國際警察部隊,但這一建議被否決了。
因此,歸根到底,國聯所作的決定的分量取決于國際輿論,而國際輿論在重大問題上通常是混亂的、有分歧的。
法國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就遭到了德國的兩次侵略,因此,它不願将其安全交托給沒有權威的國聯。
最初,它建議結成英法美三國同盟,這将保證法國在遭到德國侵略時得到英美的援助。
當這一計劃因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同盟條約而失敗時,法國轉向了較小的歐洲國家,這些國家在支持和平解決、反對修訂條約方面與它有着共同的利益。
它于1920年9月、1921年和1924年分别與比利時、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協商建立了正式的軍事聯盟。
捷克斯洛伐克先前已在1920年至1921年間與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一趙成立了所謂的"小協約",以便在遭到匈牙利的進攻或面臨哈布斯堡王朝的複辟時,互相提一供援助。
波蘭因于1921年與羅馬尼亞給成同盟而與小協約國連在一起;在與羅馬尼亞締結的盟約中,波、羅兩國保證在遭到俄國侵略時互相援助。
由于法國與小協約國的關系,法國能擴大自己的聯盟組織,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将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拉入聯盟。
這一聯盟組織基本上是反德的,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孤立德國來保護法國及其盟國。
不過,大約1925年前後,法、德兩國的關系有了改善,這一方面是因為《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暫時獲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兩國外交部長即法國的阿裡斯蒂德·白裡安和德國的古斯塔夫·斯特來斯曼持相互和解的态度,他們斷定各自國家的安全可以通過直接談判和達成協議來加強。
他們受到了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爵士的鼓勵;張伯倫還說服意大利人接受了這一觀點。
給果産生了稱為《洛迦諾公約》的一系列協定,這些協定是于1925年10月簽訂的。
這些協定規定,德國可加入國際聯盟,并成為常任理事會成員。
作為回報;德國同意不通過武力來謀求條約的修訂,和平解決同法國、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一切争端。
德國确保留了通過和平手段設法更改其東部邊界的權利,但它承認其西部邊界的永久一性一。
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答應任何時候都尊重它們相互間的邊界,英國和意大利保證遵守這一規定。
洛迦諾一精一神《洛迪諾公約》在當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伯倫表達了那時普遍存在的一種觀點,他宣稱,公約标志着"和平年代和戰争年代之間的真正分界線"。
同樣,白裡安也發表了有關"洛迪諾一精一神"的動人演說;"洛迪諾一精一神"禁止了戰争,用"調解、仲裁與和平"代替了戰争。
在這種樂觀主義的餘輝中,美國國務卿弗蘭克·凱洛格按照白裡安的建議,提出各國保證擯棄戰争、不把戰争當作"推行國策的一種工具"。
這一建議得到了實施,1928年8月27日,《凱洛格-白裡安公約》被簽訂。
由于公約隻拒絕戰争并未規定制裁措施,它很快就得到60多個國家的簽署。
雖然公約隻依靠世界輿論這種道義上的壓力,但僅如此多的國家簽署公約這一事實便足以促成國際緊張局勢的進一步緩和。
同樣有希望的是同德國關系的改善。
1926年,德國被允許加入國聯,并成為常任理事會成員。
另外,關于賠款的支付問題,也與德國達成了進一步的解決辦法。
《道威斯計劃》沒有規定德國應支付的賠款總額,因此,第二個經濟專家委員會在另一位美國财政家歐文·揚格主席的領導下,于1929年在巴黎開會,制訂了一個于1930年初被采納的新的賠款計劃。
這一計劃規定德國應支付的賠款總額為80億美元,58年内分期付清。
作為對德國接受《揚格計劃》的回報,法國于1930年,即比《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期限早四年撤出萊茵蘭。
與此同時,一系列裁軍會議正在舉行,這不僅是因為國際輿論的壓力,而月、是因為協約國已用旨在"普遍限制各國軍備"的說法迫使德國裁軍。
此外,國聯盟約聲明"維護和平需宴裁減各國的軍備,"并規定國聯理事會"制定計劃"。
不過,盡避有這些保證,但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裡并沒有實現全面裁軍。
擁有被征集的軍隊的國家不希望将受過訓練的後備兵作為實際可作戰的士兵包括在軍隊兵額之内,而那些擁有自願軍的國家則堅持認為後備兵應包括在内。
有些國家要求軍備限制以财政支出為基礎,但英國和美國堅決反對,因為他們每個士兵的财政支出比别的國家高得多。
此外,法國及其盟國堅決主張軍備應受到國際的控制和監督,而英美則甯願依靠信義。
根本的困難在于:各國考慮到缺乏一個國際安全體系,便靠自己的軍隊來謀求安全。
不過,在限制海軍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海軍強國的數目比陸軍強國少。
但即使在這方面,也隻是對某類艦隻的噸位比例取得一緻的意見,并沒有限制艦隻的總噸位。
盡避裁軍失敗了,但20年代末期人們都有一種感覺,認為歐洲終于恢複到了正常狀況:德國和它以前的敵人似乎已經和解;法國軍隊撤出了萊茵蘭,德國人加入了國聯;賠款問題似乎終于得到了解決;60多個國家已擯棄戰争"作為推行國策的工具";繁榮程度在增長,失業率正相應下降。
甚至來自蘇聯的消息也是令人鼓舞的,因為這個國家已于1928年開始實行一個新的、宏偉的"五年計劃"(見第二十三章第一節)。
西方大多數權威人士認為這一計劃是不切實際、注定要失敗的,但是,它至少可使蘇聯人的注意力從國際冒險活動轉移到國内經濟發展中去。
因此,"洛迦偌一精一神"似乎是有意義、有内容的,人們可以想當然地認為歐洲這時能安定下來,象在19世紀那樣去享受幾十年的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