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見是序言,就應該寫得簡明扼要;然而,本序言應是一個宇宙容器、一艘飛船,它将載讀者登上月球,使他能觀察到地球全貌,就象本序言之後的篇章使讀者了解到地球上諸重大事件那樣。
研究曆史的全球一性一方法并不是一種新方法。
實際上,它表示啟蒙時代的編史傳統又得到恢複;在啟蒙時代,對世界曆史的意法如同當時所要求的那樣,是與關于進步的流行觀點相适應的。
在啟蒙時代之前,西方曆史學家由于需要使所有已知的曆史事件符合于僵硬的《聖經》框架,受到了束縛。
他們習慣将過去劃分成與《但以理書》中所預言的亞達、波斯、希臘和羅馬這四大世界帝國相對應的幾個曆史時期。
但是,到17世紀後期,這一傳統的劃分面對有關中國和印度的新的曆史資料而愈益顯得不适當。
首先明确打破這種世界史編纂舊模一式的是伏爾泰的《論各國習俗和一精一神》(1752年)和多卷本的《世界史》(1736-1765年);這兩部書不僅論述了《聖經》中古代的幾個傳統地區,也論述了中國、印度和美洲。
但是,到18世紀末,對全球曆史的興趣開始漸漸消失。
而更科學的曆史觀念的産生,确立了資料須真實可靠的标準,這類标準是那時在論述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時所沒有的。
曆史編纂視野狹隘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由于好戰的民族國家的興起,它推動了民族國家曆史而不是先前的世界曆史的編纂。
這種局限于民族國家曆史的曆史編纂至少一直盛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盛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不過,在過去數十年裡,對世界曆史的興趣又開始恢複。
曆史研究的不斷進步現已大大擴大了可靠資料的範回,而兩次世界大戰和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随着通訊聯絡的飛快進步,迫使人們普遍承認"一個世界"的事實。
表明這一新的曆史編纂趨向的是H.G.韋爾斯的《世界史綱》(1919年)、拉爾夫·特納的《偉大的文化傳統》(1941年)、威廉·H·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人類社會史》(1963年)以及當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曆史雜志》和《人類史》。
這種新的興趣之所以迄今對課堂教學未産生什麼影響,顯然是由于對世界曆史的教學法是否切實可行這一點存有疑慮。
倘若按通常的看法,認為世界曆史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或所有文明的曆史的總和,那麼上述疑慮是完全有道理的。
當然,這種看法是十分荒謬的。
就歐洲近代史課程而言,它畢竟不是依次講述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家、巴爾幹半島和波羅的海諸國家的曆史。
更确切地說,它雖然要講述諸主要國家内部的基本發展,但同樣重要的是,還要探讨那些曾對整個歐洲大一陸有影響的力量或運動。
世界近代史課程與此相同,雖然其目的是分析世界諸主要地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曆程,但同樣重要的是,還要研究那些曾對整個世界有影響的力量或運動。
因而,現在的問題并不是世界曆史課程涉及的史實繁雜,而是觀察角度不同,即
研究曆史的全球一性一方法并不是一種新方法。
實際上,它表示啟蒙時代的編史傳統又得到恢複;在啟蒙時代,對世界曆史的意法如同當時所要求的那樣,是與關于進步的流行觀點相适應的。
在啟蒙時代之前,西方曆史學家由于需要使所有已知的曆史事件符合于僵硬的《聖經》框架,受到了束縛。
他們習慣将過去劃分成與《但以理書》中所預言的亞達、波斯、希臘和羅馬這四大世界帝國相對應的幾個曆史時期。
但是,到17世紀後期,這一傳統的劃分面對有關中國和印度的新的曆史資料而愈益顯得不适當。
首先明确打破這種世界史編纂舊模一式的是伏爾泰的《論各國習俗和一精一神》(1752年)和多卷本的《世界史》(1736-1765年);這兩部書不僅論述了《聖經》中古代的幾個傳統地區,也論述了中國、印度和美洲。
但是,到18世紀末,對全球曆史的興趣開始漸漸消失。
而更科學的曆史觀念的産生,确立了資料須真實可靠的标準,這類标準是那時在論述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時所沒有的。
曆史編纂視野狹隘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由于好戰的民族國家的興起,它推動了民族國家曆史而不是先前的世界曆史的編纂。
這種局限于民族國家曆史的曆史編纂至少一直盛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盛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不過,在過去數十年裡,對世界曆史的興趣又開始恢複。
曆史研究的不斷進步現已大大擴大了可靠資料的範回,而兩次世界大戰和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随着通訊聯絡的飛快進步,迫使人們普遍承認"一個世界"的事實。
表明這一新的曆史編纂趨向的是H.G.韋爾斯的《世界史綱》(1919年)、拉爾夫·特納的《偉大的文化傳統》(1941年)、威廉·H·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人類社會史》(1963年)以及當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曆史雜志》和《人類史》。
這種新的興趣之所以迄今對課堂教學未産生什麼影響,顯然是由于對世界曆史的教學法是否切實可行這一點存有疑慮。
倘若按通常的看法,認為世界曆史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或所有文明的曆史的總和,那麼上述疑慮是完全有道理的。
當然,這種看法是十分荒謬的。
就歐洲近代史課程而言,它畢竟不是依次講述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家、巴爾幹半島和波羅的海諸國家的曆史。
更确切地說,它雖然要講述諸主要國家内部的基本發展,但同樣重要的是,還要探讨那些曾對整個歐洲大一陸有影響的力量或運動。
世界近代史課程與此相同,雖然其目的是分析世界諸主要地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曆程,但同樣重要的是,還要研究那些曾對整個世界有影響的力量或運動。
因而,現在的問題并不是世界曆史課程涉及的史實繁雜,而是觀察角度不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