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歐亞大陸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
關燈
小
中
大
、富有經驗的傳教士。
約翰修士走海路從波斯灣到印度,穿過馬六甲海峽,前往坎富(廣州),再從廣州走陸路到達大都(北京)。
他被允許留在首都說教,結果,在1292年到達大都後的六年中,他修建了一座帶鐘樓的教堂,擁有一支150個男孩的唱詩隊,他們唱的格列高利聖歌皇帝非常一愛一聽。
羅馬教皇得知這一成功後,又派出了一些傳教士,使約翰修土能前在坎富,從事另一傳教活動。
到1328年修士去世時,已在中國大地争取到幾千名皈依者。
這一進展的取得,主要由于蒙古統治者的積極态度。
他們深思熟慮,鼓勵所有外國宗教,無論是伊斯蘭教、佛教,還是基督教,與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儒教相抗衡。
因此,基督教傳教士從皇帝的金庫裡獲得大筆津貼,從而建立了一座帶有"高級教土房間"的修道院。
然而,外國教徒意外的彙集中國隻是短暫的,因為它完全依賴于可汗的支持。
但是,正如馬可·波羅所說的那樣:"所有中國人都憎恨大汗的統治,因為…他将所有權力交給鞑靼人,薩拉森人或基督教徒。
這些人依附于他的王室,為他服務,是中國的外國人。
"因此,1368年,當蒙古人被趕出中國時,受他們保護的所有外國人,也一起彼趕了出去,其中包括天主教傳教一團一。
16世紀,達·伽馬的航行,開辟了一條直接連接歐亞大一陸兩端的海上航線,為耶稣會的到達鋪平了道路,直到這時,天主教才又在中國獲得了一席立足之地。
五、擴展中的視界 盡避歐洲人未能争取蒙古人為盟友,未能使他們信奉同一宗教,但蒙古統治下的和平,極大地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使他們對歐亞大一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這種認識與中世紀早期的認識完全不同;當時,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崩潰,隔斷了古典時期歐亞大一陸間的聯系。
教區制度開始形成,而在西方,成功的基督教的信條又着重強調了這一制度。
《聖經》成為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于是,耶路撒冷被認為是大地的中心,而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恒河則被認為是發源于同一源頭伊甸園。
七、八世紀,伊斯蘭教的擴張,築起了一道橫穿北非和中東的有害屏障,進一步縮小了歐洲人的視野。
直到12世紀,十字軍帶着種種傳說,從地中海東部沿岸諸國返回西方時,才使歐洲人重新得到有關外部世界的第一手資料。
盡避地中海那時仍是世界的中樞,但他們對東面和南面地區的了解卻非常貧乏。
蒙古統治下的和平帶來了偉大的突破,它使人們的視野從地中海轉向歐亞大一陸,正如後來的哥倫布和達·伽馬使人們的視野相應地從歐亞大一陸轉向全球一樣。
商人、傳教士和戰俘的旅行告訴人們,在遠東有一個大帝國,它的人口、财富和文明程度,不僅等于,而且超過了歐洲。
另一方面,東方這時也開始了解西方。
馬可·波羅既使西方知道了中國,又讓中國和中東了解了西方。
衆所周知,在此期間,莫斯科、大不裡士和諾夫哥羅德都有中國僑商局地;在美索不達米亞,中國技一師受雇從事水利工程建設。
有資料記載,中國官僚曾陪同成吉思汗出征視察。
從歐亞大一陸的一端旅行到另一端。
此外,生于北京的聶斯脫利斯教徒拉本·巴爾·索瑪,12788年曾旅行到伊兒汗國朝廷巴格達,被蒙古人從那裡派往歐洲,尋求基督教的援助,反對伊斯蘭教。
他于1287年出發,去過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新、羅馬、巴黎和倫敦,途中會見了法王腓力四世和英王一愛一德華一世。
中世紀時期,遊曆範圍最廣的旅行家是穆斯林伊本·撥圖塔(13O4-1378年)。
他從自己的家鄉摩洛哥出發,去麥加朝聖然後,繼續旅行,取道撒馬爾罕前往印度,作為法官和使者從印度派往中國。
回到摩洛哥後,他又繼續向北旅行,到達西班牙,随後南下,進入非洲内地,到達廷巴克圖。
當他最後返回摩洛哥定居時,至少旅行了750O0英裡。
西方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旅行家是馬可·波羅。
當父親和叔叔第二次航行中國時,他也一同前往,于1275年到達忽必烈的朝廷。
他給忽必烈以良好的印象,并以各種身份為他服務了17年,遊曆了全國各地。
作為一個官員,途徑之處,他特别注意觀察當地的居民和資源,曾記下這樣的東西:"有一種黑石塊,象别的石頭一樣,從山裡挖掘出來,但卻象木頭一樣可以燃一燒。
"1292年,他護送一位蒙古公主航行,繞過東南亞,穿過印度洋,前往波斯,同伊兒汗國大汗結婚。
到達波斯後,馬可·波羅繼續西行,于1295年回到了闊别25年的家鄉威尼斯。
不久,在與熱那亞的戰鬥中被俘,于獄中口述了他的旅行見聞。
下面這段話便是書的開頭,它對當時人們十分驚奇的事物作了介紹: 皇帝、國王、公爵、侯爵、伯爵、騎士和市民們,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們,不論是誰,如果你們希望了解人類各種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區的差異,請讀一讀或聽人念這本書吧!你們将發現,在這本書中,正如梅塞·馬可·波羅所叙述的那樣,我們條理分明地記下了東方各大地區——大亞美尼亞、波斯、鞑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所有偉大而又奇特的事物。
馬可·波羅是威尼斯市民,聰明而又高貴,被稱為"百萬先生"。
他親眼目睹了這些事情。
……所有讀或聽人念這本書的人,都應置信不疑,因為這裡所記叙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的确,自上帝用他的手創造了我們的祖先亞當以來,直到今天,從未有過任何人,基督教徒或異教徒,鞑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種族的人,家這位海塞·馬可那樣,知道并考察過世界各地如此衆多、如此偉大的奇聞轶事。
… 馬可叙述的故事,确實和這一介紹所說的那樣激動人心。
他講到了帶有花園和人造湖的大汗宮廷,裝載銀挽具和寶石的大象。
他還講到了各條大道,高于周圍地面,易于排水;大運河上,商人船隻每年川流不息;各個港口,停泊着比歐洲人所知道的還要大的船隻,并談到了生産香料、絲綢、生姜、糖、樟腦、棉花、鹽、藏紅花、檀香木和瓷器的一些地方。
馬可還描寫了他護送中國公主到波斯去時,訪問和聽說過的所有寓言般的國度——新加坡、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索科特拉島、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桑給巴爾和阿比西尼亞。
書中的一切仿佛離奇古怪,言過其實,因此,人們給他起了個别号叫"百萬先生",因為"他開口閉口總是說百萬這個、百萬那個。
"其實,他向16世紀中葉的歐洲人提一供了有關中國最為全面可靠的資料。
這本書題名為《世界見聞錄》并非偶然。
實際上,這部著作使西方人對世界的了解範圍突然擴大了一倍。
馬可·波羅正如兩個世紀後的哥倫布一樣,為同時代人開辟了嶄新的天地。
的确,正是他所描寫的有關中國和香料群島的迷人景象,召喚着偉大的探險者們,在穆斯林封鎖陸上道路之後,直接尋找一條海上航線,繼續前進。
約翰修士走海路從波斯灣到印度,穿過馬六甲海峽,前往坎富(廣州),再從廣州走陸路到達大都(北京)。
他被允許留在首都說教,結果,在1292年到達大都後的六年中,他修建了一座帶鐘樓的教堂,擁有一支150個男孩的唱詩隊,他們唱的格列高利聖歌皇帝非常一愛一聽。
羅馬教皇得知這一成功後,又派出了一些傳教士,使約翰修土能前在坎富,從事另一傳教活動。
到1328年修士去世時,已在中國大地争取到幾千名皈依者。
這一進展的取得,主要由于蒙古統治者的積極态度。
他們深思熟慮,鼓勵所有外國宗教,無論是伊斯蘭教、佛教,還是基督教,與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儒教相抗衡。
因此,基督教傳教士從皇帝的金庫裡獲得大筆津貼,從而建立了一座帶有"高級教土房間"的修道院。
然而,外國教徒意外的彙集中國隻是短暫的,因為它完全依賴于可汗的支持。
但是,正如馬可·波羅所說的那樣:"所有中國人都憎恨大汗的統治,因為…他将所有權力交給鞑靼人,薩拉森人或基督教徒。
這些人依附于他的王室,為他服務,是中國的外國人。
"因此,1368年,當蒙古人被趕出中國時,受他們保護的所有外國人,也一起彼趕了出去,其中包括天主教傳教一團一。
16世紀,達·伽馬的航行,開辟了一條直接連接歐亞大一陸兩端的海上航線,為耶稣會的到達鋪平了道路,直到這時,天主教才又在中國獲得了一席立足之地。
五、擴展中的視界 盡避歐洲人未能争取蒙古人為盟友,未能使他們信奉同一宗教,但蒙古統治下的和平,極大地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使他們對歐亞大一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這種認識與中世紀早期的認識完全不同;當時,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崩潰,隔斷了古典時期歐亞大一陸間的聯系。
教區制度開始形成,而在西方,成功的基督教的信條又着重強調了這一制度。
《聖經》成為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于是,耶路撒冷被認為是大地的中心,而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恒河則被認為是發源于同一源頭伊甸園。
七、八世紀,伊斯蘭教的擴張,築起了一道橫穿北非和中東的有害屏障,進一步縮小了歐洲人的視野。
直到12世紀,十字軍帶着種種傳說,從地中海東部沿岸諸國返回西方時,才使歐洲人重新得到有關外部世界的第一手資料。
盡避地中海那時仍是世界的中樞,但他們對東面和南面地區的了解卻非常貧乏。
蒙古統治下的和平帶來了偉大的突破,它使人們的視野從地中海轉向歐亞大一陸,正如後來的哥倫布和達·伽馬使人們的視野相應地從歐亞大一陸轉向全球一樣。
商人、傳教士和戰俘的旅行告訴人們,在遠東有一個大帝國,它的人口、财富和文明程度,不僅等于,而且超過了歐洲。
另一方面,東方這時也開始了解西方。
馬可·波羅既使西方知道了中國,又讓中國和中東了解了西方。
衆所周知,在此期間,莫斯科、大不裡士和諾夫哥羅德都有中國僑商局地;在美索不達米亞,中國技一師受雇從事水利工程建設。
有資料記載,中國官僚曾陪同成吉思汗出征視察。
從歐亞大一陸的一端旅行到另一端。
此外,生于北京的聶斯脫利斯教徒拉本·巴爾·索瑪,12788年曾旅行到伊兒汗國朝廷巴格達,被蒙古人從那裡派往歐洲,尋求基督教的援助,反對伊斯蘭教。
他于1287年出發,去過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新、羅馬、巴黎和倫敦,途中會見了法王腓力四世和英王一愛一德華一世。
中世紀時期,遊曆範圍最廣的旅行家是穆斯林伊本·撥圖塔(13O4-1378年)。
他從自己的家鄉摩洛哥出發,去麥加朝聖然後,繼續旅行,取道撒馬爾罕前往印度,作為法官和使者從印度派往中國。
回到摩洛哥後,他又繼續向北旅行,到達西班牙,随後南下,進入非洲内地,到達廷巴克圖。
當他最後返回摩洛哥定居時,至少旅行了750O0英裡。
西方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旅行家是馬可·波羅。
當父親和叔叔第二次航行中國時,他也一同前往,于1275年到達忽必烈的朝廷。
他給忽必烈以良好的印象,并以各種身份為他服務了17年,遊曆了全國各地。
作為一個官員,途徑之處,他特别注意觀察當地的居民和資源,曾記下這樣的東西:"有一種黑石塊,象别的石頭一樣,從山裡挖掘出來,但卻象木頭一樣可以燃一燒。
"1292年,他護送一位蒙古公主航行,繞過東南亞,穿過印度洋,前往波斯,同伊兒汗國大汗結婚。
到達波斯後,馬可·波羅繼續西行,于1295年回到了闊别25年的家鄉威尼斯。
不久,在與熱那亞的戰鬥中被俘,于獄中口述了他的旅行見聞。
下面這段話便是書的開頭,它對當時人們十分驚奇的事物作了介紹: 皇帝、國王、公爵、侯爵、伯爵、騎士和市民們,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們,不論是誰,如果你們希望了解人類各種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區的差異,請讀一讀或聽人念這本書吧!你們将發現,在這本書中,正如梅塞·馬可·波羅所叙述的那樣,我們條理分明地記下了東方各大地區——大亞美尼亞、波斯、鞑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所有偉大而又奇特的事物。
馬可·波羅是威尼斯市民,聰明而又高貴,被稱為"百萬先生"。
他親眼目睹了這些事情。
……所有讀或聽人念這本書的人,都應置信不疑,因為這裡所記叙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的确,自上帝用他的手創造了我們的祖先亞當以來,直到今天,從未有過任何人,基督教徒或異教徒,鞑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種族的人,家這位海塞·馬可那樣,知道并考察過世界各地如此衆多、如此偉大的奇聞轶事。
… 馬可叙述的故事,确實和這一介紹所說的那樣激動人心。
他講到了帶有花園和人造湖的大汗宮廷,裝載銀挽具和寶石的大象。
他還講到了各條大道,高于周圍地面,易于排水;大運河上,商人船隻每年川流不息;各個港口,停泊着比歐洲人所知道的還要大的船隻,并談到了生産香料、絲綢、生姜、糖、樟腦、棉花、鹽、藏紅花、檀香木和瓷器的一些地方。
馬可還描寫了他護送中國公主到波斯去時,訪問和聽說過的所有寓言般的國度——新加坡、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索科特拉島、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桑給巴爾和阿比西尼亞。
書中的一切仿佛離奇古怪,言過其實,因此,人們給他起了個别号叫"百萬先生",因為"他開口閉口總是說百萬這個、百萬那個。
"其實,他向16世紀中葉的歐洲人提一供了有關中國最為全面可靠的資料。
這本書題名為《世界見聞錄》并非偶然。
實際上,這部著作使西方人對世界的了解範圍突然擴大了一倍。
馬可·波羅正如兩個世紀後的哥倫布一樣,為同時代人開辟了嶄新的天地。
的确,正是他所描寫的有關中國和香料群島的迷人景象,召喚着偉大的探險者們,在穆斯林封鎖陸上道路之後,直接尋找一條海上航線,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