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關燈
總而言之,侵略給盛極之後停滞不前、似乎注定消亡的文化以緻命的打擊。

    這使我們聯想起當今世界殘酷的轟炸,它摧毀了搖搖欲墜的古老建築,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重新建起更為現代化的城市。

     羅伯特·洛佩斯 古典時期,偉大的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文明,在歐亞核心區後統治地位。

    然而,邊遠地區的遊牧民,最終踐踏了這些文明,從而根本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

    在這些帝國貌似堅固的外衣下,潛伏着必将導緻衰微和最終崩潰的禍根。

    技術停滞不前,生産力受阻,使古典文明在3至6世紀遭到蠻族的猛烈沖擊。

     遊牧民的入侵所造成的影響因地而異。

    中國北部和印度北部雖遭蹂一躏,但仍保持了各自獨特的文明;中國南方和印度南方,因與遊牧民族相距遙遠而幸免于難;拜占廷和波斯帝國勢力強大,足以擊退侵略者;而西方卻長期屢遭日耳曼人、匈奴人、穆斯林、馬劄爾人和維金人的侵略,因此,其舊秩序遭到破壞的程度,比歐亞大一陸其他地區遠為嚴重。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種破壞,成為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本原因。

    因為在舊文明的廢墟中,能産生出一種嶄新的文明,一種更能适應變化中的世界的需求的文明。

    本章将叙述古典文明的意義及其衰落,闡明西方開始走向世界統治地位的情況和原因。

     一、古典文明的曆史意義 明确地說,古典文明同上古文明一樣,都是建立在階級分化的基礎上。

    歸根到底,它們都依賴于農民群衆的勞動,正是農民群衆的勞動,提一供了維持統治者生存的剩餘産品。

     歐亞大一陸各文明地區,盡避在細節上彼此不同,但總的社會結構還是相似的。

    社會的頂層是統治一切的國王和皇帝。

    下一層是貴族和高級官吏&mdash&mdash古羅馬的元老院議員、伊朗的武士貴族、印度的王子和中國的諸侯和大臣;另一特權階層是祭司集一團一,如:印度的婆羅門、伊朗的祅教增、基督教教士以及儒家世俗文人。

    再下一層是遍及各地、從事制造業、采礦業、批一發零售貿易、交通運輸及施放高利貸的貿易者和商人。

    而在這座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勞動者和手工業者,他們中間有些是自一由民,其餘都是農奴或奴隸,兩者間的比例随地區和時代的不同而變化。

     在這一般模一式中,希臘最初是個例外,它由各小城邦組成,沒有通過選舉産生的地方行政官和以市民大會及議會為基礎的政一府。

    希羅多德把這些共和制城邦和同時代的波斯帝國作了鮮明的對照,後者由專制君主統治,下設地方總督管轄各行省。

    然而,希臘的這一例外是短暫的。

    的确,澤爾士未能征服希臘,亞曆山大卻征服了波斯。

    但這并不意味着希臘城邦的勝利,因為亞曆山大及其繼承者采用了波斯專制統治的方式、方法和制度。

    同樣,在羅馬,專制君主取代了共和派,他們通過希臘化王國,以波斯和埃及為模一式,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官僚機構。

    君士坦丁時期,羅馬帝國與其說象伯裡克利的雅典或西塞羅的羅馬,不如說更象波斯帝國。

     與社會階層的形成密切相關的是經濟差别的形成。

    貧富懸殊比比皆是。

    特權階級窮奢極侈,城鄉廣大勞動者則貧困悲慘。

    下面這段話,選自公元1世紀中國漢代的一篇散文,它是當時古典文明國家中廣大農民貧困處境的典型而又真實的寫照: 賭客偶然遇見一位正在除草的農夫,隻見他頭戴草帽,手拿一把鋤頭,臉膛黑黝黝的,手腳布滿了老繭,皮膚粗糙如樹皮,雙腳笨拙象熊掌,蹲在田裡,汗水一淋一淋滴在泥土上。

    賭客便對他說:"炎暑盛夏,你卻在耕田種地,瞧你背後滿身汗堿。

    你雙一腿象燒焦的樹樁,皮膚猶如皮革,就是鞋錐也戳不進;你步履蹒跚,腿腳畸形且疼痛。

    說你是樹木吧,你的身一體和四肢卻能動,說你是禽一獸吧,你分明生就一張人臉。

    生來如此卑賤,真是命苦啊!" 我們不妨将人民大衆這種艱難貧困的生活,與下文中所描寫的富人的優裕生活作一番比較,此文根據漢代一份資料改編而成: 富貴人家住着高樓,房屋梁椽交錯,梁椽經過一精一雕細刻,外表裝飾富麗堂皇。

    &hellip&hellip内室寝一床一選用頭等木材一精一制而成;華美繡幅懸挂窗前;片片屏風相互交搭,以保幽靜。

    質地優良的绫羅綢緞大批充斥富人家庭。

    &hellip&hellip顯貴階層身着上等狐裘、鼠裘和野鴨絨羽衣。

    &hellip&hellip宴筵中常有一道道燒肉、魚片、小羊肉、鹌鹑、柑桔以及泡菜等各類美味佳肴。

    &hellip&hellip 自然,那些富貴人家還需要适當的交通工具,來往于長安城(漢朝首都)的各條街道。

    隻見街上停放着一排排馬車,銀閃閃、金燦燦,配有各類器一具。

    馬匹收拾得整潔幹淨,蹄上釘着蹄鐵,身上備有馬鞍,懸挂着珠寶,并由鍍金或上漆的嚼子以及金色或鑲嵌的缰繩予以控制。

    &hellip&hellip除這些奢侈品外,還應記住飼養馬匹所需的相當大的費用:一匹馬所吃的谷物,相當于一個普通人家六口人的口糧。

     富人們還有許多娛樂:他們常以觀看動物、鬥虎和異國伎人的表演自娛。

    演奏不再限于民間節日這樣的特殊場合,樂曲和舞蹈也比過去更加一精一彩。

    富人家這時還擁有配備鈴鼓的五人樂隊和家庭歌唱隊。

    &hellip&hellip 在各文明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水準,必然意味着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

    随着古代文明的到來,鄉村的低俗文化和城市的學校、廟宇及宮廷的高雅文化,取代了新石器時代的同一的文化(見第六章第一節)。

    古典文明時期,文化上的分歧仍在繼續,這時,歐亞大一陸所有高雅文化的核心是那些"聖書"&mdash&mdash伊朗《亞吠陀》經解合刊、印度的《吠陀》、佛經、中國的諸子經典,以及基督教的《舊約·新約全書》。

    由于這些經文是知識的基礎,因此它們統治着教育,而這種教育往往帶有死記硬背和一味墨守成規的特點。

    中國的考試、印度的辯論、希伯來人和基督教的師生對話,都是用來測驗學生對某一指定的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

     這些聖書還用來向人們灌輸忠誠和服從的思想。

    任何拒絕接受官府訓令,或反對社會制度的行為,都被認為是不恕之罪,今生來世均将受到懲罰。

    在所有高雅文化中,"地獄"占據着極為突出的地位,是那些敢于反對世俗或宗教首領的人們的永久集中營。

    一般說來,來世受懲罰的威脅極其有效地維持着社會現狀。

    不過,各地農民的戲谑話表明,并非所有的人都是盲目的信徒。

    印度北方就流行着這麼一句俗語:"世上三個吸血鬼:跳蚤、臭蟲、婆羅門。

    " 古典文明的低俗文化,和古代文明的文化基本相同;與農田、作坊及家庭的日常工作有關的經驗知識,大體上還是一樣。

    為平息或控制可怕的超自然力量,各處都有相似的儀式、典禮和迷信活動,而這些東西與高雅文化所信奉的正式的宗教信仰沒什麼關系。

    例如:印度農民對破義拟中富有哲理的玄虛闡述一無所知,但都知道殘忍的妖怪、食生肉的吸血鬼和夜間出沒人世、嘴裡噴火、吞噬死一屍一腐肉的魔鬼。

    同樣,有位研究中國宗教的學者這樣評論道: &hellip&hellip中國人的宗教生活不應分成儒、佛、道三家,更确切地說,應當分成兩個等級。

    即:普通百姓為一個等級,學者為一個等級。

     普通百姓崇拜古代的、佛教的、道教的及其他來源的諸神和自然物。

    &hellip&hellip學者們卻隻信奉上帝和祖宗,有時也敬奉孔子、佛陀、老子和幾位偉大的曆史人物,但從不信奉其他神靈。

    &hellip&hellip普通百姓相信占星術、曆書、釋夢、泥土占蔔、巫術、骨相學、手相術、招魂術、各式算命、符咒、魔術以及各種迷信;學者們很少相信這些玩藝。

    普通百姓經常出入各類廟宇和神殿;學者們則回避這些地方,隻光顧聖堂、孔廟和詞堂,有時也去曆史偉人的廟地。

    無知的人認為宗教儀式是神秘的;學者們認為純屬形式而已。

    無知的人多是宿命論者,認為禍福均由神靈直接支配;學者們卻不相信命運。

    &hellip&hellip無知的人們敬神,主要是為了求神賜福,尤其是為了求神保佑他們的子女平安,保佑他們生活富裕,長命百歲;學者們的崇拜,并不企求神靈恩賜,隻是為了表示敬意。

     除這一共同的階級基礎外,諸古典文明還都具有一種持久一性一和永恒一性一。

    盡避這些文明相互作用,反映了歐亞大一陸新的普遍一性一影響,但實際上,這幾個世紀中,它們依舊保持了各自的特征,從未有過一種文明統治另一種文明,或一種文明将其特征永遠強加于另一種文明的情況。

    事實證明,希臘文化對中東的影響是短暫的,佛教在中國也未能取代儒教,相反,在其傳播過程中卻被漢化了。

     造成地區獨立一性一的原因是,近代之前,以農業為基礎的文明缺乏技術和經濟資源,無法将其控制擴大到外部地區。

    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到來之前,地區間的霸權是行不通的;科學和工業革命賦予西方不僅控制歐亞大一陸,而且控制全球的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