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印度文明
關燈
小
中
大
政治學是一門關于懲罰的科學。
考底利耶 我認為,我的職責是為全世界謀利。
阿輸迦 當我們的研究從希臘和羅馬轉向印度時,我們便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這種差别并不隻是對比它們的自然環境後自然呈現的差别,即在職業、飲食、居住和服裝等等方面的差别。
這種差别要根本而廣泛得多。
在西方,根本不存在與印度的諸如種姓、殺戒(非暴力主義)、再生和因果報應(關于道德行為所招緻的結果的規律)等基本觀念和制度有細微相似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僅僅是印度思想中深奧的一抽一象觀念。
更确切地說,它們構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礎,決定了所有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所以,如此形成的印度模一式也完全與衆不同,而且持續很久,以緻印度文明至今仍具有将其與其他一切歐亞文明區分開來的明顯特點。
正如下一章将要說到的,這種獨特一性一也是中國文明的特點,不過,這是在假設中國在地理和曆史上都空前未有的與世隔絕的條件下才這樣說的。
而印度,其早期階段似乎與西面雅利安入侵者所定居的地區——伊朗高原、巴爾幹半島和意大利半島——的早期階段基本相似。
如前(第六章第四節)所述,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入居印度的雅利安部落擁有與諸如亞該亞人和多裡安人同樣的生理特征、同樣的畜牧經濟、同樣的社會制度、同樣的諸神和同樣的史詩。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們的次大一陸上與外界隔絕的程度也遠不及歐亞大一陸東端的中國人。
印度西北部的山脈不是不可逾越的,所以軍隊、商人和朝拜聖一地者來來往往地翻山而過達許多世紀。
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裡,印度北部與中東和中亞之間的相互影響超過印度北部與半島南部之間的相互影響。
于是,自然産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印度雅利安人能發展起一個與他們西面的親族如此根本不同的文明。
現可得到的證據很少,不足以提一供一個具體或明确的回答。
但是,最簡單而又似乎可能的解釋是,印度雅利安人印度化了。
印度雅利安人與定居不太開化地區的亞該亞人、多裡安人或拉丁人不同,他們在印度河流域遇到了一個擁有大的都市中心和密集的居民的高度發達的文明。
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遭到征服、受到鄙視,但由于他們人數衆多,文化又很先進,所以不能被滅絕、趕走或同化,使原先的文化留存無幾。
相反地,當雅利安畜牧者在那裡定居下來、改營農業時,他們不得不與原先的居民靠得很近地生活下去。
這樣和平共處和互通婚姻達救世紀之後,其必然結果是文化融合。
這一文化融合的情況、一性一質和結果是本章要論述的主題。
一、雅利安人的影響 雅和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後,集中居住在旁遮普有大片草地供放牧牲畜的多雨地帶。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史詩《梨俱吠陀》中,旁遮普的河流經常給提到,而恒河僅被提到過一次。
不過,漸漸地雅利安人開始擴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
他們的擴張最初很緩慢,因為手頭可用的工具隻有石斧、青銅斧和銅斧。
但是,約公元前800年時,鐵得到采用,擴張的步子大大加快了。
這時,主要活動由畜牧業改為農業。
此外,恒河流域的季風氣候也使栽稻成為可能。
在旁遮普,栽稻比種小麥和大麥時的産量要高很多。
因而,人口密度的中心從西北部轉向東部,東部成為最初的強大王國的所在地。
從畜牧業轉向農業,促進了建立新村莊所必需的各種行業,如木工業、冶金業、紡織業和制革業等。
随着以河流充當運輸剩餘糧食的天然交通幹線,農業也促進了貿易。
貿易剛開始時,通常實行以貨易貨的辦法,母牛為大筆交易中的價值單位。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當鑄币出現時,最早的度量衡恰恰正是雅利安印度文明之前所實行的度量衡。
城市由原為貿易重地或專營某些行業的村莊發展而來。
經濟發展轉過來又促進政治上的合并。
原先,印度雅利安人象他們西方的親族那樣,由得到長者議會和部落大會幫助的部落首領組織起來。
随着經濟的發展,恒河平原的部落讓位于王國,旁遮普和喜馬拉雅山山麓的部落讓位于共和國。
在這些早期國家中,恒河下遊區的摩揭陀王國由于地處兩條主要的商隊路線上,又控制鐵礦豐富地區,故很快強盛起來,超越其他國家。
摩揭陀憑借自身的有利條件,後來成為孔雀帝國和笈多帝國形成時的基地。
說到這裡,有必要提一下孔雀王朝最初兩個皇帝的首席大臣考底利耶說的一段名言。
他說:"寶庫建立在開礦的基礎上,軍隊建立在寶庫的基礎上,擁有軍隊和寶庫的人可以征服整個地球。
" 公元前4世紀的難陀王朝是最早為建立國家而有條不紊地開發摩揭陀資源的王朝。
他們開築溝渠,織組灌溉工程,建立有效的征稅管理制度。
難一陽一王們現被說成是印度最早帝國的創造者。
事實上,他們雖然為帝國奠定了基礎,但并沒有實際建成第一個帝國。
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的是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險家,他于公元前321年奪取難陀王位,進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國。
與這些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相平行的是社會結構方面的重大變革。
最初,印度雅利安人跟其他雅利安人一樣,劃分為武士貴族、祭司和平民這三大等級。
他們沒有與社會等級有關的種種限制,如世襲職業、限于同一等級内通婚的規定、宴請同伴時的禁忌,等等。
但是,到公元前500年時,種姓等級制度連同它的所有基本特點開始起作用。
關于種一性一等級制度的起源,雖然現已提出許多種理論,但普遍同意,膚色是一個基本因素。
其實,梵文中的種姓——瓦爾納一詞,意即膚色。
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當地黑土著在膚色上的差别,稱土著為達塞人,即奴隸。
由于雅利安人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故極力阻止與受他們鄙視的臣民混合,從而發展起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
前三個種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職業等級即簽上(婆羅門)、武士貴族(刹帝利)和農民(吠舍)組成。
第四種姓(首陀羅)留給達塞人。
達塞人不得參加宗教儀式,也沒有其征服者享有的種種社會權利。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一種族上的劃分不再與現實相符合。
雅利安部落常常與達塞部落結成聯盟,進行對其他雅利安部落的戰争。
而且,雅利安移民還同采納雅利安諾言和習俗的土著混合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達塞人的祭土開始成為婆羅門,他們的首領成為刹帝利。
由于上述原因,今天,印度南部黑皮膚的婆羅門同樣具有貴族氣派,而印度北部某些地區的白皮膚、灰眼睛的賤民也不再因為他們的白皮膚而地位有所提高。
為了切合這些現實,商人和某些地主被歸入吠舍,而耕種者和一般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在這四大劃分内,現已成長起令人迷惑的各式各樣的種姓。
它們都有四個基本特征。
一個特征是具有獨特的職業,所以銀行家和商人常屬于吠會種姓。
另一特征是有世襲的原則,這體現在對婚姻的複雜的規定和限制中。
此外,種姓對食物、水、接觸和禮儀的純潔還有更進一步的種種限制。
最後,每一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法",即道德準
考底利耶 我認為,我的職責是為全世界謀利。
阿輸迦 當我們的研究從希臘和羅馬轉向印度時,我們便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這種差别并不隻是對比它們的自然環境後自然呈現的差别,即在職業、飲食、居住和服裝等等方面的差别。
這種差别要根本而廣泛得多。
在西方,根本不存在與印度的諸如種姓、殺戒(非暴力主義)、再生和因果報應(關于道德行為所招緻的結果的規律)等基本觀念和制度有細微相似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僅僅是印度思想中深奧的一抽一象觀念。
更确切地說,它們構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礎,決定了所有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所以,如此形成的印度模一式也完全與衆不同,而且持續很久,以緻印度文明至今仍具有将其與其他一切歐亞文明區分開來的明顯特點。
正如下一章将要說到的,這種獨特一性一也是中國文明的特點,不過,這是在假設中國在地理和曆史上都空前未有的與世隔絕的條件下才這樣說的。
而印度,其早期階段似乎與西面雅利安入侵者所定居的地區——伊朗高原、巴爾幹半島和意大利半島——的早期階段基本相似。
如前(第六章第四節)所述,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入居印度的雅利安部落擁有與諸如亞該亞人和多裡安人同樣的生理特征、同樣的畜牧經濟、同樣的社會制度、同樣的諸神和同樣的史詩。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們的次大一陸上與外界隔絕的程度也遠不及歐亞大一陸東端的中國人。
印度西北部的山脈不是不可逾越的,所以軍隊、商人和朝拜聖一地者來來往往地翻山而過達許多世紀。
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裡,印度北部與中東和中亞之間的相互影響超過印度北部與半島南部之間的相互影響。
于是,自然産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印度雅利安人能發展起一個與他們西面的親族如此根本不同的文明。
現可得到的證據很少,不足以提一供一個具體或明确的回答。
但是,最簡單而又似乎可能的解釋是,印度雅利安人印度化了。
印度雅利安人與定居不太開化地區的亞該亞人、多裡安人或拉丁人不同,他們在印度河流域遇到了一個擁有大的都市中心和密集的居民的高度發達的文明。
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遭到征服、受到鄙視,但由于他們人數衆多,文化又很先進,所以不能被滅絕、趕走或同化,使原先的文化留存無幾。
相反地,當雅利安畜牧者在那裡定居下來、改營農業時,他們不得不與原先的居民靠得很近地生活下去。
這樣和平共處和互通婚姻達救世紀之後,其必然結果是文化融合。
這一文化融合的情況、一性一質和結果是本章要論述的主題。
一、雅利安人的影響 雅和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後,集中居住在旁遮普有大片草地供放牧牲畜的多雨地帶。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史詩《梨俱吠陀》中,旁遮普的河流經常給提到,而恒河僅被提到過一次。
不過,漸漸地雅利安人開始擴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
他們的擴張最初很緩慢,因為手頭可用的工具隻有石斧、青銅斧和銅斧。
但是,約公元前800年時,鐵得到采用,擴張的步子大大加快了。
這時,主要活動由畜牧業改為農業。
此外,恒河流域的季風氣候也使栽稻成為可能。
在旁遮普,栽稻比種小麥和大麥時的産量要高很多。
因而,人口密度的中心從西北部轉向東部,東部成為最初的強大王國的所在地。
從畜牧業轉向農業,促進了建立新村莊所必需的各種行業,如木工業、冶金業、紡織業和制革業等。
随着以河流充當運輸剩餘糧食的天然交通幹線,農業也促進了貿易。
貿易剛開始時,通常實行以貨易貨的辦法,母牛為大筆交易中的價值單位。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當鑄币出現時,最早的度量衡恰恰正是雅利安印度文明之前所實行的度量衡。
城市由原為貿易重地或專營某些行業的村莊發展而來。
經濟發展轉過來又促進政治上的合并。
原先,印度雅利安人象他們西方的親族那樣,由得到長者議會和部落大會幫助的部落首領組織起來。
随着經濟的發展,恒河平原的部落讓位于王國,旁遮普和喜馬拉雅山山麓的部落讓位于共和國。
在這些早期國家中,恒河下遊區的摩揭陀王國由于地處兩條主要的商隊路線上,又控制鐵礦豐富地區,故很快強盛起來,超越其他國家。
摩揭陀憑借自身的有利條件,後來成為孔雀帝國和笈多帝國形成時的基地。
說到這裡,有必要提一下孔雀王朝最初兩個皇帝的首席大臣考底利耶說的一段名言。
他說:"寶庫建立在開礦的基礎上,軍隊建立在寶庫的基礎上,擁有軍隊和寶庫的人可以征服整個地球。
" 公元前4世紀的難陀王朝是最早為建立國家而有條不紊地開發摩揭陀資源的王朝。
他們開築溝渠,織組灌溉工程,建立有效的征稅管理制度。
難一陽一王們現被說成是印度最早帝國的創造者。
事實上,他們雖然為帝國奠定了基礎,但并沒有實際建成第一個帝國。
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的是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孔雀的青年冒險家,他于公元前321年奪取難陀王位,進而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帝國。
與這些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相平行的是社會結構方面的重大變革。
最初,印度雅利安人跟其他雅利安人一樣,劃分為武士貴族、祭司和平民這三大等級。
他們沒有與社會等級有關的種種限制,如世襲職業、限于同一等級内通婚的規定、宴請同伴時的禁忌,等等。
但是,到公元前500年時,種姓等級制度連同它的所有基本特點開始起作用。
關于種一性一等級制度的起源,雖然現已提出許多種理論,但普遍同意,膚色是一個基本因素。
其實,梵文中的種姓——瓦爾納一詞,意即膚色。
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當地黑土著在膚色上的差别,稱土著為達塞人,即奴隸。
由于雅利安人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故極力阻止與受他們鄙視的臣民混合,從而發展起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
前三個種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職業等級即簽上(婆羅門)、武士貴族(刹帝利)和農民(吠舍)組成。
第四種姓(首陀羅)留給達塞人。
達塞人不得參加宗教儀式,也沒有其征服者享有的種種社會權利。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一種族上的劃分不再與現實相符合。
雅利安部落常常與達塞部落結成聯盟,進行對其他雅利安部落的戰争。
而且,雅利安移民還同采納雅利安諾言和習俗的土著混合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達塞人的祭土開始成為婆羅門,他們的首領成為刹帝利。
由于上述原因,今天,印度南部黑皮膚的婆羅門同樣具有貴族氣派,而印度北部某些地區的白皮膚、灰眼睛的賤民也不再因為他們的白皮膚而地位有所提高。
為了切合這些現實,商人和某些地主被歸入吠舍,而耕種者和一般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在這四大劃分内,現已成長起令人迷惑的各式各樣的種姓。
它們都有四個基本特征。
一個特征是具有獨特的職業,所以銀行家和商人常屬于吠會種姓。
另一特征是有世襲的原則,這體現在對婚姻的複雜的規定和限制中。
此外,種姓對食物、水、接觸和禮儀的純潔還有更進一步的種種限制。
最後,每一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法",即道德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