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結束
關燈
小
中
大
隻要勇于沖殺,便可達到征服的目的;因而,習慣于遊牧生活,習慣于在沙漠地區形成的野蠻風俗的民族,能夠很容易地征服較文明的民族,即使後者的人數比前者更為衆多。
&hellip&hellip 伊本·赫勒敦 無論哪個文明中,都有不少詩人和思想家在回顧過去時流露出思慕之情。
他們把史前時期的人看作是"高尚的野蠻人",未占染上文明的腐敗影響。
很久以前,當人類生存的第一個一精一采篇章"剛剛開始"的時候,人間是一個樂園。
印度史詩中有好些詩書讴歌了美好的過去,說那時的社會沒有等級差别,人們可以自在地、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赫西奧德也有過同樣的描述。
他先描繪了很久以前的黃金時代,然後又從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直到作者當時所處的悲慘時代,勾畫出人類命運每況愈下的過程。
原始人極其幸福的觀念是以某些史實為基礎的,這一觀念普遍、長期的存在也可表明這一點。
盡避古代世界的各種文明就其"類型"即看待生活和處理生活的方式彼此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基本方面是極為相似的。
它們都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新的階級社會代替了文明之前的無階級社會,從而,給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提高了生産率,而且使社會變得極其脆弱,極易遭受遊牧部落的侵略。
本章的目的就是分析古代文明的曆史意義和公元前二千紀時為後來的古典文明奠定基礎的一次次大規模入侵的情況。
一、古代文明的曆史意義 就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而論,文明之前的部落成員對維持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資源的權利是平等的、不受約束的。
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标志。
但是,當部落成員成為農民時,他們對土地的權利不再是不受約束的,也不再享有自己的全部勞動成果。
雖然他們須履行的義務因地區而異,但最後結果無論哪裡都一樣。
在向國家、祭司、地主和高利貸者支付一定的勞動成果之後,剩下的幾乎總是隻夠他們勉強維持生存。
因此,與奉行平等主義的舊石器時代的狩獵一團一體和新石器時代的村社相反,古代文明及以後各時期的文明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富人與窮人兩大階級。
這兩大階級的出現意味着什麼呢?早在公元前三千紀,一位當父親的埃及人在送他兒子上學的途中說的話是一個很好的回答。
他為了勸兒子發奮學習,将農人、工匠的不幸與有學問的書吏、官吏的幸福作了一番對比。
他說: 學習寫字要用心,學會了什麼重活都可以甩得遠遠的,還能當名氣很大的官。
書史是不用幹體力活的,卻能指揮别人。
&hellip&hellip你不是有書吏寫字用的玩意兒嗎?就是那玩意兒,能把你和劃槳搖橹的區分開來。
我親眼見過在爐子口幹活的金屬制造工,十個手指就象鳄魚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魚一卵一還難聞。
&hellip&hellip石匠的活兒是對付各種堅一硬的石頭,于完活時胳膊都累得擡不起來,晚上睡覺時還酸痛,隻好整夜卷縮着身一子睡,太一陽一一出來,又得幹活。
他的膝蓋和脊柱骨都快碎了。
&hellip&hellip理發匠從早到晚給人剃頭修面,除了吃飯,連坐的功夫也沒有。
他匆匆地從這家轉到那家,兜攬活兒。
就象蜜蜂吃自己釀的蜜那樣。
他累斷了雙臂隻是為了填個肚子。
&hellip種田的一年四季隻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啞得象老鴉叫,十個手指從來不得閑,兩條胳膊叫風吹得幹瘦如柴。
他休息的地方&mdash&mdash如果他真能休息的話,是爛泥地。
他不生病時,和牲畜一起分享他的健康;得病了,就在牲畜中擠塊地皮躺下。
&hellip 用心學習吧。
實在沒有什麼可與學習相比。
在校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享用不盡。
文明的到來也使政治關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過去,新石器時代的村民們無論就其内部或外部,受到的種種限制都是發展不完全所引起的。
但現在,部落首領和年長者已為國王或皇帝和遍布各地的官吏&mdash&mdash如宮廷大臣、省或地區的官員、法官、辦事員和會計等&mdash&mdash所取代。
和帝國政一府緊密勾結的是祭司集一團一,祭司集一團一也是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
從前的巫師隻是"業餘的宗教職業者",而現在替代巫師的祭司則成了"專職的宗教職業者"。
這就使官方神學的産生和祭司集一團一的形成成為可能。
神學和祭司集一團一都是為加強世俗秩序服務的。
它們賦予政治制度和領袖以神的制裁力和神的種種屬一性一。
美索不達米亞的艾沙庫(ishakku)被認為是城市之神的副攝政,而埃及的法老則被尊為"活神"。
神權和世俗權力相結合,強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現狀;因為很少有人敢冒着今世的迅即處罰和來世的永久懲罰的風險而圖謀不軌。
至于文化方面,由文明引起的變革也是根本而持久的。
過去,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文化一向是自發而單一的。
所有的村民都有着同樣的知識、共同的習俗、一緻的看法,所保持的生活方式也不由外界決定。
但是,随着文明的到來,出現了一個更加複雜的新社會。
除村社農民的傳統文化外,現在又有了種種新文化,即:書吏的文化&mdash&mdash書吏通曉神秘的書寫藝術,祭司的文化&mdash&mdash祭司知道天國的秘密,藝術家的文化&mdash&mdash藝術家懂得怎樣繪畫和雕刻,商人的文化&mdash&mdash商人與在沙漠和大海以外的所有地區交易貨物。
因而,文化不再象過去那樣是單一的。
被稱為"高雅"和"低俗"的兩種文化開始發展起來。
高雅文化見于城裡的學校、寺廟和宮廷;低俗文化見于各村莊。
高雅文化由哲學家、神學家和學者用文字傳世,而低俗文化則在目不識丁的農民中以口語相傳。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間的區别,通常被忽略,因為我們信賴書面資料;書面資料自然隻強調各種高雅文化的存在及它們各自的特點,而對各文明中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同時并存這一同樣重要的事實,則往往略而不提。
為了充分了解人類自文明以來的經曆,不僅須将各文明綜合起來考察,而且還得一個個分别加以考察。
用人類學者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的話來說,必須"從村後溜進村子。
&hellip&hellip"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到處都會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成員已為農民所取代;而文明世界各地區的農民在許多基本方面,自蘇美爾時代迄今,又是完全相同的。
雖然他們的膚色也許是黃的、白的或褐色的,種植的農作物也許是稻、小麥或玉米,但是無論哪裡都如曆史學家奧斯卡·漢德林所指出的,"農民們保持着穩定的一緻一性一。
" 各地區的農民都掌握了大量的與農業有關的實際知識,即關于天氣、植物種植、動物飼養、燃一燒方法和發酵工藝等方面的知識。
各地區的農民也都把從事艱巨的勞動看作是最好的美德,瞧不起那些身一體虛弱、極易疲勞的城裡人。
他們都渴望能擁有一小塊土地、幾頭牲畜、幾樣簡單的種田、做工的工具,因為這意味着獨立和安全為了獲得獨立和安全,所有的農民都頑強地抵制外來的幹涉,不管這種幹涉來自地主,還是來自當代的集體。
不過,村落裡的公共生活和公共關系正好與農民這種"強烈的個人主義"相抵消。
好的鄰居總是樂于同情和幫助那些需要同情和幫助的人,總是樂于參加造房子、生火、慶祝豐收節日和其他社會活動。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間的關系通常是矛盾和緊張的。
一方面,農民們有一種優越感,認為比較起城市生活和城裡的各種職業,農村生活和農業勞動更合乎道德:另一方面,他們在經濟和政治上又都受城市的支配。
從城裡來的地主、稅吏、祭司和士兵,傲慢自大、武斷專橫,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誰是統治者,誰是被統治者。
農民們将艱巨的勞動理想化了,而顯貴們則把艱巨的勞動看作是最卑賤的,隻适合于一無所能的平民百姓。
雖然顯貴們是靠剝削農民才過上優裕的生活,但他們卻把這說成是由于他們智力出衆、品德高尚的緣故。
幾千年來,這種看法不可避免地在歐亞農民的頭腦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使他們變得卑屈、順從。
而那些不甘屈從的農民,總是立即在肉一體上遭到士兵們的打擊,在心靈上受到祭司們的傷害。
這一切給人留下的傷痕從下面這段報道中可清楚地看出來。
這
&hellip&hellip 伊本·赫勒敦 無論哪個文明中,都有不少詩人和思想家在回顧過去時流露出思慕之情。
他們把史前時期的人看作是"高尚的野蠻人",未占染上文明的腐敗影響。
很久以前,當人類生存的第一個一精一采篇章"剛剛開始"的時候,人間是一個樂園。
印度史詩中有好些詩書讴歌了美好的過去,說那時的社會沒有等級差别,人們可以自在地、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赫西奧德也有過同樣的描述。
他先描繪了很久以前的黃金時代,然後又從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直到作者當時所處的悲慘時代,勾畫出人類命運每況愈下的過程。
原始人極其幸福的觀念是以某些史實為基礎的,這一觀念普遍、長期的存在也可表明這一點。
盡避古代世界的各種文明就其"類型"即看待生活和處理生活的方式彼此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基本方面是極為相似的。
它們都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新的階級社會代替了文明之前的無階級社會,從而,給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提高了生産率,而且使社會變得極其脆弱,極易遭受遊牧部落的侵略。
本章的目的就是分析古代文明的曆史意義和公元前二千紀時為後來的古典文明奠定基礎的一次次大規模入侵的情況。
一、古代文明的曆史意義 就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而論,文明之前的部落成員對維持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資源的權利是平等的、不受約束的。
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标志。
但是,當部落成員成為農民時,他們對土地的權利不再是不受約束的,也不再享有自己的全部勞動成果。
雖然他們須履行的義務因地區而異,但最後結果無論哪裡都一樣。
在向國家、祭司、地主和高利貸者支付一定的勞動成果之後,剩下的幾乎總是隻夠他們勉強維持生存。
因此,與奉行平等主義的舊石器時代的狩獵一團一體和新石器時代的村社相反,古代文明及以後各時期的文明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富人與窮人兩大階級。
這兩大階級的出現意味着什麼呢?早在公元前三千紀,一位當父親的埃及人在送他兒子上學的途中說的話是一個很好的回答。
他為了勸兒子發奮學習,将農人、工匠的不幸與有學問的書吏、官吏的幸福作了一番對比。
他說: 學習寫字要用心,學會了什麼重活都可以甩得遠遠的,還能當名氣很大的官。
書史是不用幹體力活的,卻能指揮别人。
&hellip&hellip你不是有書吏寫字用的玩意兒嗎?就是那玩意兒,能把你和劃槳搖橹的區分開來。
我親眼見過在爐子口幹活的金屬制造工,十個手指就象鳄魚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魚一卵一還難聞。
&hellip&hellip石匠的活兒是對付各種堅一硬的石頭,于完活時胳膊都累得擡不起來,晚上睡覺時還酸痛,隻好整夜卷縮着身一子睡,太一陽一一出來,又得幹活。
他的膝蓋和脊柱骨都快碎了。
&hellip&hellip理發匠從早到晚給人剃頭修面,除了吃飯,連坐的功夫也沒有。
他匆匆地從這家轉到那家,兜攬活兒。
就象蜜蜂吃自己釀的蜜那樣。
他累斷了雙臂隻是為了填個肚子。
&hellip種田的一年四季隻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啞得象老鴉叫,十個手指從來不得閑,兩條胳膊叫風吹得幹瘦如柴。
他休息的地方&mdash&mdash如果他真能休息的話,是爛泥地。
他不生病時,和牲畜一起分享他的健康;得病了,就在牲畜中擠塊地皮躺下。
&hellip 用心學習吧。
實在沒有什麼可與學習相比。
在校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享用不盡。
文明的到來也使政治關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過去,新石器時代的村民們無論就其内部或外部,受到的種種限制都是發展不完全所引起的。
但現在,部落首領和年長者已為國王或皇帝和遍布各地的官吏&mdash&mdash如宮廷大臣、省或地區的官員、法官、辦事員和會計等&mdash&mdash所取代。
和帝國政一府緊密勾結的是祭司集一團一,祭司集一團一也是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
從前的巫師隻是"業餘的宗教職業者",而現在替代巫師的祭司則成了"專職的宗教職業者"。
這就使官方神學的産生和祭司集一團一的形成成為可能。
神學和祭司集一團一都是為加強世俗秩序服務的。
它們賦予政治制度和領袖以神的制裁力和神的種種屬一性一。
美索不達米亞的艾沙庫(ishakku)被認為是城市之神的副攝政,而埃及的法老則被尊為"活神"。
神權和世俗權力相結合,強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現狀;因為很少有人敢冒着今世的迅即處罰和來世的永久懲罰的風險而圖謀不軌。
至于文化方面,由文明引起的變革也是根本而持久的。
過去,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文化一向是自發而單一的。
所有的村民都有着同樣的知識、共同的習俗、一緻的看法,所保持的生活方式也不由外界決定。
但是,随着文明的到來,出現了一個更加複雜的新社會。
除村社農民的傳統文化外,現在又有了種種新文化,即:書吏的文化&mdash&mdash書吏通曉神秘的書寫藝術,祭司的文化&mdash&mdash祭司知道天國的秘密,藝術家的文化&mdash&mdash藝術家懂得怎樣繪畫和雕刻,商人的文化&mdash&mdash商人與在沙漠和大海以外的所有地區交易貨物。
因而,文化不再象過去那樣是單一的。
被稱為"高雅"和"低俗"的兩種文化開始發展起來。
高雅文化見于城裡的學校、寺廟和宮廷;低俗文化見于各村莊。
高雅文化由哲學家、神學家和學者用文字傳世,而低俗文化則在目不識丁的農民中以口語相傳。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間的區别,通常被忽略,因為我們信賴書面資料;書面資料自然隻強調各種高雅文化的存在及它們各自的特點,而對各文明中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同時并存這一同樣重要的事實,則往往略而不提。
為了充分了解人類自文明以來的經曆,不僅須将各文明綜合起來考察,而且還得一個個分别加以考察。
用人類學者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的話來說,必須"從村後溜進村子。
&hellip&hellip"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到處都會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成員已為農民所取代;而文明世界各地區的農民在許多基本方面,自蘇美爾時代迄今,又是完全相同的。
雖然他們的膚色也許是黃的、白的或褐色的,種植的農作物也許是稻、小麥或玉米,但是無論哪裡都如曆史學家奧斯卡·漢德林所指出的,"農民們保持着穩定的一緻一性一。
" 各地區的農民都掌握了大量的與農業有關的實際知識,即關于天氣、植物種植、動物飼養、燃一燒方法和發酵工藝等方面的知識。
各地區的農民也都把從事艱巨的勞動看作是最好的美德,瞧不起那些身一體虛弱、極易疲勞的城裡人。
他們都渴望能擁有一小塊土地、幾頭牲畜、幾樣簡單的種田、做工的工具,因為這意味着獨立和安全為了獲得獨立和安全,所有的農民都頑強地抵制外來的幹涉,不管這種幹涉來自地主,還是來自當代的集體。
不過,村落裡的公共生活和公共關系正好與農民這種"強烈的個人主義"相抵消。
好的鄰居總是樂于同情和幫助那些需要同情和幫助的人,總是樂于參加造房子、生火、慶祝豐收節日和其他社會活動。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間的關系通常是矛盾和緊張的。
一方面,農民們有一種優越感,認為比較起城市生活和城裡的各種職業,農村生活和農業勞動更合乎道德:另一方面,他們在經濟和政治上又都受城市的支配。
從城裡來的地主、稅吏、祭司和士兵,傲慢自大、武斷專橫,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誰是統治者,誰是被統治者。
農民們将艱巨的勞動理想化了,而顯貴們則把艱巨的勞動看作是最卑賤的,隻适合于一無所能的平民百姓。
雖然顯貴們是靠剝削農民才過上優裕的生活,但他們卻把這說成是由于他們智力出衆、品德高尚的緣故。
幾千年來,這種看法不可避免地在歐亞農民的頭腦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使他們變得卑屈、順從。
而那些不甘屈從的農民,總是立即在肉一體上遭到士兵們的打擊,在心靈上受到祭司們的傷害。
這一切給人留下的傷痕從下面這段報道中可清楚地看出來。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