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關燈
論海濱曠野的默示。

    有仇敵從曠野、從可怕的地方而來,象南方的旋風猛掃而過。

     《以賽亞》 我們把阿拉伯《古蘭經》降給你,好教你警告"城市之母"麥加及其周圍的人們;好教你警告他們"末日審判"無疑來臨。

    那時,一些人将永居天堂,一些人則堕入火獄。

     《古蘭經》第四十二章 600年至1000年的幾個世紀中,伊斯蘭教的出現,是歐亞及世界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穆斯林軍人的驚人征服,和大約1000年前亞曆山大大帝的征服一樣,再度統一了整個中東地區。

    亞曆山大帝國崩潰後,羅馬人最終強行統治了小亞細亞和叙利亞,使中東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

    東部由伊朗和伊拉克構成,是波斯文明的中心;西部包括巴爾幹諸國、小亞細亞、叙利亞,埃及和北非,成為拜占廷文明的所在地。

    7、8世紀,伊斯蘭教的征服結束了這種分裂狀況,在伊斯蘭教的星月旗下,統一了從比利牛斯山脈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亞的所有地區。

     比這些軍事擴張更為顯著的是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成就。

    盡避被征服的地區曾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中心,然而,到11世紀時,它們語言上已阿拉伯化,文化上已伊斯蘭教化。

    阿拉伯語成為從波斯到大西洋廣大地區的日常用語,新出現的伊斯蘭教文明是前猶太教文明、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的獨創一性一的綜合一體。

    這種語言和文化的轉變一直存留到現在,因此,伊拉克人和摩洛哥人與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一樣,在語言和文化上至今仍有着密切的聯系。

     一、伊斯蘭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島 穆斯林入侵前的中東由兩大帝國統治:拜占廷帝國和薩珊王朝。

    前者以君士坦丁堡為都,控制着地中海東部地區;後者定都泰西封,統治着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伊朗高原。

    兩帝國長期不和,一個是具有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督教國家,另一個是具有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傳統的瑣羅亞斯德教國家。

    603至629年,波斯和拜占廷之間爆發了一系列戰争,使雙方兩敗俱傷,無力抵抗阿拉伯沙漠聚集的風暴。

     這時的阿拉伯半島,在文明鄰邦的眼中,是遊牧蠻族的偏僻之壤。

    然而,6世紀後半葉,由于商路的改變,它已成為經濟要地。

    埃及的混亂和拜占廷-波斯戰争,使傳統的紅海至尼羅河流域和波斯灣至紅侮的道路無法通行。

    商人們因此轉向更加艱難,但卻較為安全的道路,即從叙利亞經阿拉伯半島西部到也門,再從也門用船隻往返于印度洋之間運輸貨物。

    麥加因商路的改變而獲利,它地處商路中段、阿拉伯半島沿岸,是北往叙利亞,南通也門,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吉達港和走水路前往非洲的交通樞紐。

     除從事農業和實行君主專制的南方外,阿拉伯半島其他地區都處于遊牧和部落狀态。

    酋長,即當選的部落首領,隻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年高德望的人,受統治一切的傳統習慣的約束。

    他們的主要作用是,戰時指揮打仗和領一導一人們保衛聖一地。

    大多數部落信奉多神教,崇拜樹,泉水和石頭;這些東西被認為是無形的諸神的居住地。

    他們還信仰更多的屬于個人的神;并認為它們從屬于一個稱為"安拉"的更高級的神。

    猶太教和基督教曾從北面傳入阿拉伯半島,争取了邊界地區所有部落以及半島其餘地區的孤立的部族。

    同這些宗教信仰相比,阿拉伯半島的多神崇拜、部落戰争和政治分裂,對富有思想的阿拉伯人來說似乎太原始,是一種恥辱。

    據說,7世紀初,确實出現過幾個"先知",反映出當時正在朝發展本土的神教方向努力。

    門每個成功的傳道士一樣,穆罕默德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願望,滿足了當時的要求。

     二、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中世紀最有影響的曆史人物,生于56一9年,是麥加一位商人的遺腹子。

    六歲母親去世,先由祖母,後由伯父撫養長大。

    有關他青少年時期的情況知道的很少。

    傳說他12歲曾随伯父跟商隊去過叙利亞,在這次旅行中,可能獲得一些有關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知識。

    穆罕默德25歲同一位富孀結婚,她為他生了幾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兒子都早年夭折了。

     穆罕默德40來歲時,經曆了一段一精一神極度緊張的時期。

    在此過程中,他開始相信上帝選他為先知,選他當亞伯拉罕、摩西和耶稣的繼承人。

    有人要他描述默示經過,他回答說,《古蘭經》的全部經文在天國裡,每次他所得到的隻是一部分,通常由天使加百列傳授給他,并讓他一字一句地重複。

    而這時在他身邊的其他人,既看不到這位天使,也聽不見他講的話。

    穆罕默德的痙一攣可能是癫痫病發作,尤其因為他說他聽到了銅鈴般的聲音,一種通常在癫痫病發作時才能聽到的聲音。

    無論如何,穆罕默德這時認為,他已接受了神的感召,要去證實安拉的唯一一性一和超然存在,去警告人們"末日審判"終将來臨,去告誡他們忠實的報答是上天堂,邪惡的懲罰是下地獄。

     穆罕默德的教誨,在他死後不久被記錄成書,成為伊斯蘭教這一新教的聖典。

    "伊斯蘭"意為"順服上帝的旨意。

    "穆罕默德更沒有建立教士組織,也沒有确定專為拯救靈魂的具體聖事,但卻要求信徒們履行一定的儀式,即伊斯蘭教"五功。

    "它們是:(1)念功:信徒一生必須完全理解、絕對接受地背誦"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2)拜功:信徒應每日禮拜五次,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個時間内舉行:脫掉鞋子,跪在一張地毯上,頭叩地,面朝麥加萬向祈禱。

    (3)課功:穆斯林應慷慨施舍,作為獻給安拉的貢品和虔誠的行為。

    (4)齋功:穆斯林必須在賴買丹月,每日自日升前到日落,齋戒禁食。

    (5)朝功:穆斯林一生如條件允許應朝觐麥加一次。

     這些儀式極大地加強了信徒們的社會結合。

    他們一起祈禱、齋戒,一起為不幸的兄弟們承擔責任;他們&mdash&mdash富人和窮人,黃種人、白種人、棕種人和黑人&mdash&mdash一起到麥加去朝觐。

    而且,《古蘭經》還對信徒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風俗和衛生、結婚和離婚,商業和政治、犯罪及懲罰、和平與戰争等予以指導。

    因此,伊斯蘭教既是一種宗教信仰,又是一種社會法規和政治體系。

    它不僅為信徒們提一供宗教戒律,而且為個人和公衆生活提一供了明确的教訓。

    如在基督教世界一樣,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之間,現世和教會之間并無差别。

    在伊斯亞教中,凡屬于凱撒的就是上帝的,而屬于上帝的也就是凱撒的。

    "沙裡亞"即聖典,直到近代仍是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國法,至今在各個國家裡,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

     穆罕默德漸漸說服人們皈依這些教義。

    首先是他的直系親屬和私人朋友,這些人後來作為"先知的同伴",享有崇高的威望。

    随着這一小鄙皈依者的發展,麥加的富商開始感到驚恐,害怕穆罕默德的教義将削弱過去的宗教信仰和阻止朝拜者對麥加聖物"黑石"的禮拜。

    由于反對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