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回 頒明诏聖君籌憲政 定官制賢相話滄桑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這位氣壞的漢大臣,就是孫家鼎孫老中堂。
當下孫家鼎道:“你們别道我外教,立憲這一件事情,我也略略研究過一番。
那立憲國的法,與君主國全異。
所以異的地方,不在形迹上,是在宗旨上。
宗旨一變,一切用人行政之道,無不盡變。
譬如重心一移動,全體的質點,就都要改變方向了。
此種大變動,行在國力強盛時光,尚不免有一騷一動之憂,現在國勢衰弱到如此地步,照我看來,變得太急太驟,怕就漸一騷一然不靖之象,似該先革掉叢弊太甚諸事,等到政體清明,漸漸的變更,也不算晚。
”徐世昌立起道:“孫中堂,逐漸變更的法子,已經行了多年,一點子沒有成效,就為國民的觀念不變,他的一精一神也無從而變。
隻有大大的變革,才能夠發起全國一精一神呢。
”孫家鼎道:“照老哥這麼說,必是國民的程度,漸已能及,才能夠這麼辦。
隻是現在時光,國民能實在知道立憲利益的,不過千百人中之一;至于能夠知道立憲之所以然,又知道為之之道的,恐怕不過萬人中一人罷了。
上頭雖然頒布憲法,百姓都懑然不知。
就這麼辦去,不但無益,倒适為厲階,仍宜謹慎點子的好。
”徐世昌還未回答,漢大臣中,早又站起一個人來。
衆人瞧時,乃是管學大臣張百熙張尚書。
隻見張尚書道:“孫中堂的話,說得何嘗不是!但是國民程度,全在上頭的人勸導。
現在上頭的人,沒法子提高他的程度,倒說等候國民程度高了,才立憲法,這是永不能必的事。
照我個人意見,以為與其等候他程度高了立憲,不如先預備立憲,再慢慢的施誘導,使國民得漸幾于立憲國民程度好的多呢!”滿大臣中又站起一人,乃是榮尚書榮慶,發出反對的議論道:“我非不深知立憲政體之美,但是吾國政體寬大,漸流弛紊。
為今之制,極該整饬紀綱,綜核名實,立居中馭外之規,定上下相維之制。
行過數年之後,官吏盡知奉法,人民鹹稱便利,然後徐議立憲也未晚。
如果不察中外國勢之異,徒徇立憲的好名兒,勢必至執政者無權。
那一班神一奸一巨蠹,倒得栖息其間,日引月長,為禍非小。
此事關及國家安危,還請諸位從長計較。
”瞿鴻機接口道:“惟其如是,所以都說預備立憲,不是說立即立憲,榮尚書可以放心。
”尚書鐵良道:“我聽得各國的立憲,都由國民要求了才成功。
要求得利害的,甚至于暴動。
日本雖然未至于暴動,那要求卻也很利害的。
國民能夠要求,是已深知立憲之善,知為國家分擔義務。
現在未經國民要求,倒要先給他權一柄一,那班國民不懂事,反以分擔義務為苦,便怎麼呢?”衆人聽了,都不作聲。
直隸總督袁世凱袁公再也耐不住了,當下立起道:“天下事勢,何常之有?從前歐洲人民,積受壓力,又有一愛一國思想,所以出于暴動以求權利。
我國則不然,朝廷既崇尚寬大,又沒有外力相迫,人民處于不識不知之天,絕不知有當兵納稅的義務。
所以各國的立憲,因民之有知識而使民有權;我國因差民以有權之故而知有當盡之義務。
事理之順逆不同,預備之法,亦不能同。
總以使民知識漸開,不迷所向,為吾輩莫大之責任。
這是吾輩所當共勉的。
”鐵良道:“照此說來,預備立憲之後,該設立内閣,厘定官制,明定權限,整理種種機關。
且須以全力開國民的知識,溥及普通教育,派人分至各地演說,使各處紳士商民知識略相平第才好呢!”袁公道:“豈特如是而已? 數千年相沿的政體,一旦欲大變其面目,那各種問題,勢必相連而及。
譬如一座老屋,當沒有議及修改時光,任它飄搖,倒也似乎尚可支持;等到議及修改,一經動工拆卸,那朽腐的梁柱,摧壞的粉壁,紛紛發現,以緻多費工作。
改政之道,也是如此。
現在就以所知的事講起來,如京城各省的措置,蒙古、西藏的統轄,錢币的劃一,賦稅的改政,漕運的停止,這種事情,都是極委曲,極繁重,都該于立憲以前,逐漸辦妥,辦起來真是日不暇給呢!”鐵良道:“我還有一個疑一團一,現在地方官所嚴懲的,共有四等人,是劣紳、劣衿、土豪、訟棍。
凡百州縣幾盡被若輩盤踞,再沒有人起而與争。
現在如果預備立憲,勢必首先講求自治。
那麼這一班人且公然握地方的命脈,那不就糟了麼?”袁公道:“這又何足為患?隻消多選循良之吏,發到各省去做地方官,專以扶植善類為事。
使公直的得各伸其志;一奸一匿的無由施其技。
如是始可為地方自治的基礎。
”瞿鴻機道:“這麼說仍當以講求吏治為第一要義,舊法新法,原無二緻的。
”醇親王載沣道:“衆位的高論,都是很有道理的。
我看立憲這一樁事,既然如此繁重
當下孫家鼎道:“你們别道我外教,立憲這一件事情,我也略略研究過一番。
那立憲國的法,與君主國全異。
所以異的地方,不在形迹上,是在宗旨上。
宗旨一變,一切用人行政之道,無不盡變。
譬如重心一移動,全體的質點,就都要改變方向了。
此種大變動,行在國力強盛時光,尚不免有一騷一動之憂,現在國勢衰弱到如此地步,照我看來,變得太急太驟,怕就漸一騷一然不靖之象,似該先革掉叢弊太甚諸事,等到政體清明,漸漸的變更,也不算晚。
”徐世昌立起道:“孫中堂,逐漸變更的法子,已經行了多年,一點子沒有成效,就為國民的觀念不變,他的一精一神也無從而變。
隻有大大的變革,才能夠發起全國一精一神呢。
”孫家鼎道:“照老哥這麼說,必是國民的程度,漸已能及,才能夠這麼辦。
隻是現在時光,國民能實在知道立憲利益的,不過千百人中之一;至于能夠知道立憲之所以然,又知道為之之道的,恐怕不過萬人中一人罷了。
上頭雖然頒布憲法,百姓都懑然不知。
就這麼辦去,不但無益,倒适為厲階,仍宜謹慎點子的好。
”徐世昌還未回答,漢大臣中,早又站起一個人來。
衆人瞧時,乃是管學大臣張百熙張
隻見張尚書道:“孫中堂的話,說得何嘗不是!但是國民程度,全在上頭的人勸導。
現在上頭的人,沒法子提高他的程度,倒說等候國民程度高了,才立憲法,這是永不能必的事。
照我個人意見,以為與其等候他程度高了立憲,不如先預備立憲,再慢慢的施誘導,使國民得漸幾于立憲國民程度好的多呢!”滿大臣中又站起一人,乃是榮尚書榮慶,發出反對的議論道:“我非不深知立憲政體之美,但是吾國政體寬大,漸流弛紊。
為今之制,極該整饬紀綱,綜核名實,立居中馭外之規,定上下相維之制。
行過數年之後,官吏盡知奉法,人民鹹稱便利,然後徐議立憲也未晚。
如果不察中外國勢之異,徒徇立憲的好名兒,勢必至執政者無權。
那一班神一奸一巨蠹,倒得栖息其間,日引月長,為禍非小。
此事關及國家安危,還請諸位從長計較。
”瞿鴻機接口道:“惟其如是,所以都說預備立憲,不是說立即立憲,榮尚書可以放心。
”尚書鐵良道:“我聽得各國的立憲,都由國民要求了才成功。
要求得利害的,甚至于暴動。
日本雖然未至于暴動,那要求卻也很利害的。
國民能夠要求,是已深知立憲之善,知為國家分擔義務。
現在未經國民要求,倒要先給他權一柄一,那班國民不懂事,反以分擔義務為苦,便怎麼呢?”衆人聽了,都不作聲。
直隸總督袁世凱袁公再也耐不住了,當下立起道:“天下事勢,何常之有?從前歐洲人民,積受壓力,又有一愛一國思想,所以出于暴動以求權利。
我國則不然,朝廷既崇尚寬大,又沒有外力相迫,人民處于不識不知之天,絕不知有當兵納稅的義務。
所以各國的立憲,因民之有知識而使民有權;我國因差民以有權之故而知有當盡之義務。
事理之順逆不同,預備之法,亦不能同。
總以使民知識漸開,不迷所向,為吾輩莫大之責任。
這是吾輩所當共勉的。
”鐵良道:“照此說來,預備立憲之後,該設立内閣,厘定官制,明定權限,整理種種機關。
且須以全力開國民的知識,溥及普通教育,派人分至各地演說,使各處紳士商民知識略相平第才好呢!”袁公道:“豈特如是而已? 數千年相沿的政體,一旦欲大變其面目,那各種問題,勢必相連而及。
譬如一座老屋,當沒有議及修改時光,任它飄搖,倒也似乎尚可支持;等到議及修改,一經動工拆卸,那朽腐的梁柱,摧壞的粉壁,紛紛發現,以緻多費工作。
改政之道,也是如此。
現在就以所知的事講起來,如京城各省的措置,蒙古、西藏的統轄,錢币的劃一,賦稅的改政,漕運的停止,這種事情,都是極委曲,極繁重,都該于立憲以前,逐漸辦妥,辦起來真是日不暇給呢!”鐵良道:“我還有一個疑一團一,現在地方官所嚴懲的,共有四等人,是劣紳、劣衿、土豪、訟棍。
凡百州縣幾盡被若輩盤踞,再沒有人起而與争。
現在如果預備立憲,勢必首先講求自治。
那麼這一班人且公然握地方的命脈,那不就糟了麼?”袁公道:“這又何足為患?隻消多選循良之吏,發到各省去做地方官,專以扶植善類為事。
使公直的得各伸其志;一奸一匿的無由施其技。
如是始可為地方自治的基礎。
”瞿鴻機道:“這麼說仍當以講求吏治為第一要義,舊法新法,原無二緻的。
”醇親王載沣道:“衆位的高論,都是很有道理的。
我看立憲這一樁事,既然如此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