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嘉慶帝颙琰
關燈
小
中
大
群、錦衣玉食的生活,還夢想着死後像皇帝一樣風光氣派。
他在河北薊州(今薊縣)修建了巨大的墳墓,規格超過親王,民間稱之為“和陵”。
(2)有人說是為緩解官民之間的矛盾。
嘉慶元年(1796年),發生白蓮教民變,清軍連連失利。
嘉慶三年,清軍抓住四川農民軍首領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說“官一逼一民反”。
嘉慶意識到,正是因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貪暴,所以屢屢激起民變。
嘉慶帝總結說:“層層朘削,皆為和珅一人。
”又說:“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實為其贻誤軍國重務。
”所以,嘉慶殺和珅,以謝天下。
(3)有人說是為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和珅“權高震主”。
嘉慶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隻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
”他甚至懷疑和珅蓄意謀反,所以要殺掉和珅。
當相權威脅到君權的時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動。
從嘉慶的先祖來看,皇太極繼位之後,幽禁了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大貝勒代善屈從,皇太極得以從四大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獨坐”;順治親政後,追罪死後的攝政睿親王多爾衮;康熙親政後,擒拿輔臣鳌拜;雍正登極後,殺了隆科多和年羹堯;乾隆繼位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所以,嘉慶執掌朝綱,必然懲辦權相和珅。
不過,嘉慶對和珅的功績和才能還是肯定的。
嘉慶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殺15年之後,清國史館将編修的《和珅列傳》(稿本)送呈嘉慶審閱。
嘉慶見記載簡略,隻記錄了和珅的一堆官階履曆,很不滿意。
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無是處”,他“一精一明敏捷”,任職30年,還是做了很多的事。
隻是和珅貪鄙成一性一、怙勢營私、狂妄專擅、貪婪專權,才不得不加以重罰。
《清史稿·和珅傳》記載:“仁宗(嘉慶)嘗論唐代宗殺李輔國,謂:‘代宗為太子,不為輔國所讒者幾希。
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誅之,一獄吏已辦。
’蓋即為和珅發也!”這說的是唐代宗誅宰相李輔國的史事。
《舊唐書·李輔國傳》記載:李輔國,出身卑賤,年少被Yan,相貌醜陋,粗通文字。
在太子東宮是一個喂馬的太監。
安史之亂中,他力勸太子即帝位。
肅宗即位後,升為太子管家。
後來官運亨通——任開府儀同三司、郕(chéng)國公、兵部尚書、博陸郡王。
肅宗死後,代宗即位,尊為尚父、司空兼中書令。
《新唐書·李輔國傳》也記載:代宗既嗣位,不願大張旗鼓地殺李輔國,隻差遣俠者,深夜将其刺殺之,割下頭顱扔到溷廁中。
但代宗仍對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
嘉慶對和珅的處理,很像唐代宗對李輔國的處理,就是不願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為個案處理。
但是,和珅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個案,而是成了社會現象,可以叫做“和珅現象”。
和珅這樣一個出身“少貧無藉”、鄉試不中的生員,由普通的宮廷侍衛,32歲成為軍機大臣。
以後更是青雲直上,富貴常葆,登峰造極。
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和珅現象”的出現是老年帝王專制的必然。
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驕志滿,倦怠朝政。
他喜歡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這樣的人。
高一陽一先生認為,和珅的問題“高宗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
這話說得還不夠。
嚴格說來,“和珅現象”的責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專制腐敗機體上的一個毒瘤。
當時,乾隆皇帝身邊有四種人——後妃、太監、皇子、朝臣,後妃不能代他處理軍政要務,太監不能陪他和詩品畫,皇子太近怕其“觊(jì)觎(yú)大位”,大多朝臣又不會像和珅那樣曲意逢迎。
因此,和珅有着後妃、太監、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
乾隆皇帝對他既喜一愛一又依賴,自然遇事會替他撐腰。
當時,大學士阿桂同和珅不合,狀元出身的王傑,也不買和珅的賬。
陳啟元《庸閑齋筆記》記載:一天,和珅在軍機處拿着一幅石墨畫軸,王傑說:“貪墨之風,以至于此。
”和珅指着王傑的手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
”王傑說:“這手隻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麼好處?”後王傑告老還陝西韓城鄉裡,嘉慶送他的詩有“清風兩袖送韓城”句。
但是因為乾隆的緣故,嘉慶《平苗圖》他們拿和珅沒有辦法。
和珅在朝20餘年,未嘗一被彈劾。
他稍見端倪,必設計除之。
前面講的曹錫寶彈劾不成反遭譴責就是一例。
嘉慶懲治和珅案沒有株連,也沒有擴大化,這是嘉慶的聰明之處;但他隻把和珅當作個案處理,而沒有把“和珅現象”當作制度一性一的弊端去解決,進行制度一性一的改革,這是嘉慶的平庸之處。
嘉慶處理完和珅事件後,又面臨着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如南方的白蓮教,京畿的天理教,東南海上的一騷一動,采礦的封禁,錢糧的虧空,八旗的生計,鴉片的流入,河漕的難題等等。
但是嘉慶都把上述問題作為個案看待,他沒有也不可能從制度上去加以解決。
比如,平定白蓮教之後,嘉慶曾作詩道: 内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這首詩,中間兩聯——“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表現了嘉慶儒家仁一愛一的理念。
仁者一愛一人,嘉慶作為一位“仁君”來說是夠格的,作為一位皇帝來說是可貴的。
嘉慶有很好的儒學修養,他的文學、詩歌、書法、文章都是可以的。
這一點比明朝的正德、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都好。
舉兩個小例子: (1)大理寺卿楊怿會受召對。
時值盛暑,掀簾見嘉慶搖扇揮汗;進入,跪拜。
嘉慶把扇子放在一邊,不複用。
詢問甚詳。
良久熱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
(2)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錢糧,各省歡騰。
安徽民欠銀300萬兩,巡撫姚祖同懷疑上報數字不實,令府道州縣削減十分之四。
各地苦之。
上聞,朱批雲:“損上益下,朕之願也。
存心刻薄,有傷政體。
”姚大慚,以原冊600裡加急報京。
明朝的皇帝說不出這樣的話,也做不出這樣的詩。
清朝皇帝不同于明朝皇帝,沒有昏君,沒有頑君,也沒有暴君。
嘉慶皇帝更不是貪暴之君、昏庸之君。
但是,嘉慶皇帝胸中沒有大格局,掌上沒有大手筆。
嘉慶不可能認識、也不可能改革社會存在的根本一性一的弊病,特别是制度一性一的弊病。
嘉慶的悲劇在于: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
其結果是,滋生百官腐敗、和珅現象的制度土壤沒有被鏟除,因而這種現象也就無法根除。
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
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
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時,則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附錄一:和珅二十大罪狀 朕于乾隆
他在河北薊州(今薊縣)修建了巨大的墳墓,規格超過親王,民間稱之為“和陵”。
(2)有人說是為緩解官民之間的矛盾。
嘉慶元年(1796年),發生白蓮教民變,清軍連連失利。
嘉慶三年,清軍抓住四川農民軍首領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說“官一逼一民反”。
嘉慶意識到,正是因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貪暴,所以屢屢激起民變。
嘉慶帝總結說:“層層朘削,皆為和珅一人。
”又說:“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實為其贻誤軍國重務。
”所以,嘉慶殺和珅,以謝天下。
(3)有人說是為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和珅“權高震主”。
嘉慶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隻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
”他甚至懷疑和珅蓄意謀反,所以要殺掉和珅。
當相權威脅到君權的時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動。
從嘉慶的先祖來看,皇太極繼位之後,幽禁了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大貝勒代善屈從,皇太極得以從四大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獨坐”;順治親政後,追罪死後的攝政睿親王多爾衮;康熙親政後,擒拿輔臣鳌拜;雍正登極後,殺了隆科多和年羹堯;乾隆繼位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所以,嘉慶執掌朝綱,必然懲辦權相和珅。
不過,嘉慶對和珅的功績和才能還是肯定的。
嘉慶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殺15年之後,清國史館将編修的《和珅列傳》(稿本)送呈嘉慶審閱。
嘉慶見記載簡略,隻記錄了和珅的一堆官階履曆,很不滿意。
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無是處”,他“一精一明敏捷”,任職30年,還是做了很多的事。
隻是和珅貪鄙成一性一、怙勢營私、狂妄專擅、貪婪專權,才不得不加以重罰。
《清史稿·和珅傳》記載:“仁宗(嘉慶)嘗論唐代宗殺李輔國,謂:‘代宗為太子,不為輔國所讒者幾希。
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誅之,一獄吏已辦。
’蓋即為和珅發也!”這說的是唐代宗誅宰相李輔國的史事。
《舊唐書·李輔國傳》記載:李輔國,出身卑賤,年少被Yan,相貌醜陋,粗通文字。
在太子東宮是一個喂馬的太監。
安史之亂中,他力勸太子即帝位。
肅宗即位後,升為太子管家。
後來官運亨通——任開府儀同三司、郕(chéng)國公、兵部尚書、博陸郡王。
肅宗死後,代宗即位,尊為尚父、司空兼中書令。
《
但代宗仍對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
嘉慶對和珅的處理,很像唐代宗對李輔國的處理,就是不願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為個案處理。
但是,和珅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個案,而是成了社會現象,可以叫做“和珅現象”。
和珅這樣一個出身“少貧無藉”、鄉試不中的生員,由普通的宮廷侍衛,32歲成為軍機大臣。
以後更是青雲直上,富貴常葆,登峰造極。
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和珅現象”的出現是老年帝王專制的必然。
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驕志滿,倦怠朝政。
他喜歡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這樣的人。
高一陽一先生認為,和珅的問題“高宗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
這話說得還不夠。
嚴格說來,“和珅現象”的責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專制腐敗機體上的一個毒瘤。
當時,乾隆皇帝身邊有四種人——後妃、太監、皇子、朝臣,後妃不能代他處理軍政要務,太監不能陪他和詩品畫,皇子太近怕其“觊(jì)觎(yú)大位”,大多朝臣又不會像和珅那樣曲意逢迎。
因此,和珅有着後妃、太監、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
乾隆皇帝對他既喜一愛一又依賴,自然遇事會替他撐腰。
當時,大學士阿桂同和珅不合,狀元出身的王傑,也不買和珅的賬。
陳啟元《庸閑齋筆記》記載:一天,和珅在軍機處拿着一幅石墨畫軸,王傑說:“貪墨之風,以至于此。
”和珅指着王傑的手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
”王傑說:“這手隻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麼好處?”後王傑告老還陝西韓城鄉裡,嘉慶送他的詩有“清風兩袖送韓城”句。
但是因為乾隆的緣故,嘉慶《平苗圖》他們拿和珅沒有辦法。
和珅在朝20餘年,未嘗一被彈劾。
他稍見端倪,必設計除之。
前面講的曹錫寶彈劾不成反遭譴責就是一例。
嘉慶懲治和珅案沒有株連,也沒有擴大化,這是嘉慶的聰明之處;但他隻把和珅當作個案處理,而沒有把“和珅現象”當作制度一性一的弊端去解決,進行制度一性一的改革,這是嘉慶的平庸之處。
嘉慶處理完和珅事件後,又面臨着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如南方的白蓮教,京畿的天理教,東南海上的一騷一動,采礦的封禁,錢糧的虧空,八旗的生計,鴉片的流入,河漕的難題等等。
但是嘉慶都把上述問題作為個案看待,他沒有也不可能從制度上去加以解決。
比如,平定白蓮教之後,嘉慶曾作詩道: 内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這首詩,中間兩聯——“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表現了嘉慶儒家仁一愛一的理念。
仁者一愛一人,嘉慶作為一位“仁君”來說是夠格的,作為一位皇帝來說是可貴的。
嘉慶有很好的儒學修養,他的文學、詩歌、書法、文章都是可以的。
這一點比明朝的正德、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都好。
舉兩個小例子: (1)大理寺卿楊怿會受召對。
時值盛暑,掀簾見嘉慶搖扇揮汗;進入,跪拜。
嘉慶把扇子放在一邊,不複用。
詢問甚詳。
良久熱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
(2)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錢糧,各省歡騰。
安徽民欠銀300萬兩,巡撫姚祖同懷疑上報數字不實,令府道州縣削減十分之四。
各地苦之。
上聞,朱批雲:“損上益下,朕之願也。
存心刻薄,有傷政體。
”姚大慚,以原冊600裡加急報京。
明朝的皇帝說不出這樣的話,也做不出這樣的詩。
清朝皇帝不同于明朝皇帝,沒有昏君,沒有頑君,也沒有暴君。
嘉慶皇帝更不是貪暴之君、昏庸之君。
但是,嘉慶皇帝胸中沒有大格局,掌上沒有大手筆。
嘉慶不可能認識、也不可能改革社會存在的根本一性一的弊病,特别是制度一性一的弊病。
嘉慶的悲劇在于: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
其結果是,滋生百官腐敗、和珅現象的制度土壤沒有被鏟除,因而這種現象也就無法根除。
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
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
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時,則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附錄一:和珅二十大罪狀 朕于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