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嘉慶帝颙琰

關燈
乾隆曾先後立過三個皇太子。

    第一個皇太子是皇後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

    乾隆認為“永琏乃皇後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

    乾隆即位後,親書密旨,立永琏為皇太子,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但永琏9歲時死去。

    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

    乾隆在永琏病筆後,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歲時又因痘症早殇。

    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嘉慶的名字本來叫永琰,為什麼改“永”作“颙”呢?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清朝皇帝的名諱。

    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的名字,沒有避諱的規定,隻是在《實錄》、《玉牒》等特定文獻出現的禦名上貼黃(就是将名字用黃簽蓋上)。

    清帝名字避諱,從康熙帝開始。

    大緻的情況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諱時缺末筆;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諱時缺末筆,同時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曆(當時寫作“弘歷”)的“弘”字,避諱時缺末筆。

    “歷”字,則改作“暦”字。

    到嘉慶永琰時,乾隆考慮君主名諱,“永”字為常用字,避諱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為不常見的“颙”字。

    永琰繼位之後,就改稱為“颙琰”。

    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輩份的字,改為特别的字,是從嘉慶開始的。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在太和殿舉行乾隆禅位、嘉慶登極大典。

    乾隆皇帝歸政之後,以太上皇名義訓政。

    當時有兩個年号:宮内皇曆仍用“乾隆”年号,各省澳用“嘉慶”年号。

    嘉慶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登極時36歲,在位25年,享年61歲。

     乾隆帝退位後,本應住在甯壽宮,讓新皇帝住在養心殿,但他不願遷出,而讓嘉慶居毓慶宮,賜名“繼德堂”。

    乾隆經常禦殿,受百官朝賀,嘉慶則處于陪侍的地位。

    朝鮮使臣到北京,目擊記載說:嘉慶“侍坐太上皇,上喜則亦喜,笑則亦笑”。

    又記載:賜宴之時,嘉慶“侍坐上皇之側,隻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矚”。

    《清史稿·仁宗本紀》也記道:“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 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一精一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

    “平庸”兩個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一性一格特點。

    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一精一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争、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後出逃的“道鹹衰世”。

    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曆史角色。

     嘉慶從乾隆手中接過了權力,也同時接過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連串的危機,其中最緊迫的是和珅問題。

    自從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播映,以及其他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演出之後,和珅就成了熒屏和報刊上的名人,也為廣大群衆所熟悉。

    我們就以嘉慶處理和珅事件為例,看嘉慶這位平庸皇帝是怎樣解決乾隆遺留下的社會危機,又是怎樣陷入更深危機的。

     和珅在曆史上确有其人,官至領侍衛内大臣、議政大臣、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

    他權力很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

    今天人們從熒屏上看到的和珅,是油頭滑腦、阿谀逢迎、機關算盡、不學無術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一奸一臣形象。

    有人說,和珅沒有什麼才能,隻會阿谀逢迎,所以他不斷遭到像劉墉、紀曉岚這樣正直大臣的反對。

    其實并非如此。

     曆史上的和珅既沒有貴族家庭背景,也沒有進士出身學曆,史書記載:和珅“少貧無藉,為文生員”。

    他連個舉人都沒有考取,是怎樣“一寵一任冠朝列”的呢?這是許多人所關心的問題。

    和珅的發迹,有以下因素: 第一,出身滿洲,聰明機敏。

    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乾隆小35歲,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

    家原住在北京西直門内驢肉胡同,父親曾任福建副都統。

    和珅十來歲時,有幸進鹹安宮官學(地點在皇宮鹹安宮),學習儒家經典和滿、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5歲參加了順天府鄉試,沒有考中舉人。

    但和珅因為出身滿洲,做了宮廷三等侍衛,開始出入宮廷。

    這個差事給和珅接近乾隆提一供了機會,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

     乾隆的侍衛很多,為什麼會欣賞一個低等侍衛和珅呢?野史筆記中有三段記載: (1)薛福成《庸盦(ān)筆記》記載:有一次乾隆要出巡,突然找不到儀仗用的黃傘扒,就問這是誰的責任?很多侍衛吓得不敢吭聲,和珅在一旁說:“管此事者,當負此責。

    ”這件事給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

     (2)《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有一次乾隆在轎子中邊行進邊背誦《論語》,突然忘了下文,轎旁跟班的和珅脫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歡他。

     (3)《歸雲室見聞雜記》記載: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臨幸山東,和珅扈從。

    乾隆喜歡乘一種騾子駕馭的小車,“行十裡,一更換,其快如飛”。

    有一天,碰巧和珅跟這種小騾車随侍,于是乾隆、和珅君臣二人,有了下面這段交談: 上問:是何出身? 對曰:文員。

     上問:汝下場乎? 對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曾赴舉。

     上問:何題? 對曰:孟公綽一節。

     上曰:能背汝文乎?(和珅)随行随背,矯捷異常。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

     這次乾隆同和珅的談話,成為和珅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和珅聰明伶俐,又幹練潇灑,乾隆皇帝越來越器重他。

    野史和筆記中的這些記載,可能是他進入仕途的一個重要的機緣。

    從此,和珅得到乾隆賞識,官運亨通,青雲直上。

     第二,一精一明幹練,籠絡同僚。

    《和珅列傳》記載,和珅天資聰穎,思路敏捷,多才多藝,勤奮好學,通曉滿、漢、蒙、藏四種語言文字;又親善熱情,辦事幹練,廣結善緣,成績突出。

    他不是不學無術之徒,而是既有學問又懂權術的人。

     例一:乾隆帝在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中還有其他詩文當中,對和珅給予充分肯定。

    他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管理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乾隆曾說,用兵西藏和廓爾喀時,所有的谕旨都是兼用滿、漢文下達;頒給達賴喇嘛和廓爾喀的敕書,則兼用藏文和蒙古文。

    大臣中能懂藏文的非常少,隻有和珅能把這些谕旨,用滿文、藏文、蒙古文、漢文等各種文字撰寫出來,加以翻譯,并把事情都辦理得很好。

     例二:《和珅列傳》中記載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35歲的和珅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遠赴雲南查辦大學士、雲貴總督李侍堯貪一污案。

    和珅一到雲南,首先拘審李侍堯的管家,取得實據後,迫使一精一明強幹的李侍堯不得不認罪。

    和珅從接受這個任務,到乾隆下禦旨處治李侍堯,前後隻用了兩個多月。

    和珅這次查辦李侍堯貪一污案子辦得很出色,确實表現了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