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精神支柱
關燈
小
中
大
嗎?小夥子,凡是要多問一個為什麼吔。
我記得你來時,我專門講過我們搞新聞就是幫忙不添亂吔。
” 我問:“那麼,輿論監督呢?” 他馬上回答:“要呀!沒有輿論監督的報紙像什麼吔?”見我疑惑,他解釋道,“我們是農業縣吔,跟城市不同,除了正面宣傳改革開放、發展生産外,基層還有三大常年性的工作,就是‘催糧催款,刮宮引産,打狗滅犬’吔。
不聽的,作得不好的,應該好好監督。
其他的呀……說心裡話,你!‘他突然不說了。
我一聽,有點生氣,難道報紙的輿論監督隻針對基層農村,縣城裡的問題就不能揭、不能批評?回想起他第一次和我的談話,我心裡突然明白了許多。
後來我才聽說,那個餐廳的主管局的頭兒是他姐姐,而且是縣委文副書記的老相好。
這幾天,我老在想,讓我批評了又怎麼樣?他們是盤根錯節呀!我隻是一個外來戶,我要堅持正義,可是……久而久之,我也會像總編室主任他們那樣……我不敢想! 一凡,我不想在這裡,我要走、要離開!明年春天就要考研了,我要考試,考回學校來,再讀兩年書,和你在一起。
請你到系上打聽一下,明年有哪些專業要招?我還年輕,我不能就這樣呆在這裡讓邪氣磨蝕我的青春! 在最後一句話的下面,他還加了着重點。
李一凡看完信,心情很沉重,手中的信也變得沉重起來。
第二天,她就去系辦公室了解了有關招研究生的情況,很快給陽昆回了信:“在學校,理想主義色彩要重一些,進入社會後,肯定會發生碰闖。
隻有逐步改變、逐步修正,否則,自己就會很矛盾、痛苦。
當然,我這看法不一定對,是在班門弄斧。
至于你要考研,這是好事。
今後社會的發展,知識是第一的,我們要和國際社會接軌,文化素質不跟上不行。
哎呀,不說了,我說不好。
你比我更明白。
反正考研是對的。
”随信寄去了考研的資料。
書信一來二往,時間過得飛快。
陽昆考上了董教授的現代文學研究生,九月,又回到了闊别一年的母校。
他倆又進入了平靜的校園生活,教室、圖書館、宿舍,周而複始,轉眼就是大四,李一凡面臨人生道路的抉擇了。
周六的晚上,閱覽室的熄燈鈴響了,同學們又如潮水般湧了出來,像有冥冥之神的昭示,不經意間,他倆又走到了一起,李一凡突然說:“時間過得太快了。
明年此時,這校園就不屬于我了。
有時,我真羨慕低年級的同學。
” “我還羨慕你哩。
” “羨慕我?”路燈下,李一凡看了一眼陽昆,“就要結束學生生活,進入社會了。
我還沒有準備好。
就像一艘快要造好的船,即将下水遠航,到處是旋渦,到處是兇波巨浪,我膽怯、心虛……” “你沒準備好,可以不走呀。
我問了夏主任,這一屆要招的研究生比我們多得多,還有直升名額。
” “我知道,可是……”李一凡欲說又止,“萬一我到了那些地方……我?” 這一句話顯得很沉重。
而且這幾乎是每個面臨畢業的大中專學生都挂在嘴邊或盤踞于心中的老話題。
從心裡講,讀了十多年書,讀累了、讀煩了,人也讀大了,巴心不得早點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創造自己的天地和世界。
可是,臨到要邁出那一步,又需要勇氣了。
社會畢竟不是學校。
特别是現在這個多變的複雜社會。
學校太單純,簡直是個世外桃源!在學校,老師教的是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學的也是書本上的知識。
社會對學生來說,确實是個表面平靜實則洶湧的大海。
面對這大海,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怕還是不怕,你都得跳下去。
一屆屆的新生就像長江上的一個個後浪,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從後面推來,你能在岸邊站得住? 不知什麼時候下起了毛毛細雨,像細糠似粉塵在空朦的夜空中飄蕩。
天上早就沒有了月亮,沒有了星星,從黑色的大地上升騰起的烏雲遮滿了偌大的天穹。
他倆走在茂密的香樟樹下,樹葉遮了天,擋了雨,還不知道變了天。
“這确實是個問題。
”陽昆終于打破了樹林中的寂靜,“要是我不去,根本不知道。
傳媒宣傳的和現實的距離實在太大了!” “你知道,學生味兒太重……” “這都好辦,工作了,就慢慢變了。
” “但。
要是我到了紅山這種地方……” “你好辦,”陽昆調侃道,“當今社會隻有你們最好辦,天南地北都可走。
” “你啥子意思?” “結婚呀!馬克思說過,通過聯姻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和最便捷的道路。
你忘了?” “你這個人,人家正二八經找你談哩,你卻去篡改導師的語錄。
你這研究生就是這樣當的?” “我說的是實際情況。
前幾年,有幾個女大學生分到了紅山縣,有辦法
我記得你來時,我專門講過我們搞新聞就是幫忙不添亂吔。
” 我問:“那麼,輿論監督呢?” 他馬上回答:“要呀!沒有輿論監督的報紙像什麼吔?”見我疑惑,他解釋道,“我們是農業縣吔,跟城市不同,除了正面宣傳改革開放、發展生産外,基層還有三大常年性的工作,就是‘催糧催款,刮宮引産,打狗滅犬’吔。
不聽的,作得不好的,應該好好監督。
其他的呀……說心裡話,你!‘他突然不說了。
我一聽,有點生氣,難道報紙的輿論監督隻針對基層農村,縣城裡的問題就不能揭、不能批評?回想起他第一次和我的談話,我心裡突然明白了許多。
後來我才聽說,那個餐廳的主管局的頭兒是他姐姐,而且是縣委文副書記的老相好。
這幾天,我老在想,讓我批評了又怎麼樣?他們是盤根錯節呀!我隻是一個外來戶,我要堅持正義,可是……久而久之,我也會像總編室主任他們那樣……我不敢想! 一凡,我不想在這裡,我要走、要離開!明年春天就要考研了,我要考試,考回學校來,再讀兩年書,和你在一起。
請你到系上打聽一下,明年有哪些專業要招?我還年輕,我不能就這樣呆在這裡讓邪氣磨蝕我的青春! 在最後一句話的下面,他還加了着重點。
李一凡看完信,心情很沉重,手中的信也變得沉重起來。
第二天,她就去系辦公室了解了有關招研究生的情況,很快給陽昆回了信:“在學校,理想主義色彩要重一些,進入社會後,肯定會發生碰闖。
隻有逐步改變、逐步修正,否則,自己就會很矛盾、痛苦。
當然,我這看法不一定對,是在班門弄斧。
至于你要考研,這是好事。
今後社會的發展,知識是第一的,我們要和國際社會接軌,文化素質不跟上不行。
哎呀,不說了,我說不好。
你比我更明白。
反正考研是對的。
”随信寄去了考研的資料。
書信一來二往,時間過得飛快。
陽昆考上了董教授的現代文學研究生,九月,又回到了闊别一年的母校。
他倆又進入了平靜的校園生活,教室、圖書館、宿舍,周而複始,轉眼就是大四,李一凡面臨人生道路的抉擇了。
周六的晚上,閱覽室的熄燈鈴響了,同學們又如潮水般湧了出來,像有冥冥之神的昭示,不經意間,他倆又走到了一起,李一凡突然說:“時間過得太快了。
明年此時,這校園就不屬于我了。
有時,我真羨慕低年級的同學。
” “我還羨慕你哩。
” “羨慕我?”路燈下,李一凡看了一眼陽昆,“就要結束學生生活,進入社會了。
我還沒有準備好。
就像一艘快要造好的船,即将下水遠航,到處是旋渦,到處是兇波巨浪,我膽怯、心虛……” “你沒準備好,可以不走呀。
我問了夏主任,這一屆要招的研究生比我們多得多,還有直升名額。
” “我知道,可是……”李一凡欲說又止,“萬一我到了那些地方……我?” 這一句話顯得很沉重。
而且這幾乎是每個面臨畢業的大中專學生都挂在嘴邊或盤踞于心中的老話題。
從心裡講,讀了十多年書,讀累了、讀煩了,人也讀大了,巴心不得早點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創造自己的天地和世界。
可是,臨到要邁出那一步,又需要勇氣了。
社會畢竟不是學校。
特别是現在這個多變的複雜社會。
學校太單純,簡直是個世外桃源!在學校,老師教的是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學的也是書本上的知識。
社會對學生來說,确實是個表面平靜實則洶湧的大海。
面對這大海,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怕還是不怕,你都得跳下去。
一屆屆的新生就像長江上的一個個後浪,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從後面推來,你能在岸邊站得住? 不知什麼時候下起了毛毛細雨,像細糠似粉塵在空朦的夜空中飄蕩。
天上早就沒有了月亮,沒有了星星,從黑色的大地上升騰起的烏雲遮滿了偌大的天穹。
他倆走在茂密的香樟樹下,樹葉遮了天,擋了雨,還不知道變了天。
“這确實是個問題。
”陽昆終于打破了樹林中的寂靜,“要是我不去,根本不知道。
傳媒宣傳的和現實的距離實在太大了!” “你知道,學生味兒太重……” “這都好辦,工作了,就慢慢變了。
” “但。
要是我到了紅山這種地方……” “你好辦,”陽昆調侃道,“當今社會隻有你們最好辦,天南地北都可走。
” “你啥子意思?” “結婚呀!馬克思說過,通過聯姻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和最便捷的道路。
你忘了?” “你這個人,人家正二八經找你談哩,你卻去篡改導師的語錄。
你這研究生就是這樣當的?” “我說的是實際情況。
前幾年,有幾個女大學生分到了紅山縣,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