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食數日,及令契丹吳王妃歌舞。
旻謂良嗣曰:『此契丹兒婦也,今作奴婢,為使人歡。
』遂遣曷魯同良嗣至宋,定歲币。
宋以馬政報聘,并以其子擴随行,稱:『大宋皇帝謹緻書于大金皇帝,約以太傅知樞密院事童貫勒兵相應,克日夾攻,銀絹依與契丹數目。
』馬政至金,留月餘,論不決。
金以宋欲全還山前山後故地,故其君臣乃相與議,以為南朝無備,止以已與契丹銀絹,坐邀漢地。
旻遂将馬、擴遠行射獵,每晨坐一虎皮雪上,縱騎打圍,常曰:『此吾國中最樂事也。
』既還,令諸酋以飲食遞邀南使十餘日,始草國書,仍遣曷魯回聘。
先是,中國與女真議夾攻,童貫悉選宿将會京師,欲便應之。
會方臘叛,貫以其兵讨賊,未還。
曷魯至宋,徽宗待之殊無意,惟為書使歸報,并如初議及問舉兵至西京的期而已,亦未遣使。
金人自破遼上京,終歲不出師,待宋報也。
及曷魯白海上歸,旻意中國絕之。
乃命其弟兀魯并粘罕、兀室等悉師渡遼而西,用遼降将耶律餘睹為前鋒。
餘睹者,遼之東路都統也,本契丹近族,将兵在東,拒金兵,然常數敗不敢戰。
其妻遼君文妃妹也。
文妃生晉王敖魯斡最賢,而遼君有寵于元妃蕭氏,生秦王。
元妃之兄蕭奉先,又持遼政,常恐秦王不得立而忌餘睹在外,于是誣構餘睹,欲立晉王,遼君信之,賜文妃死,餘睹懼誅,遂叛歸。
金自餘睹降,益知遼人虛實。
至是用為鄉導,先襲中京,不測而至。
遼君在燕聞之,大驚,即日出居庸關,至鴛鴦泺。
金兵進攻中京,遼兵皆不戰而潰,遂陷中京。
蕭奉先謂遼君曰:『餘睹遠來,不過為立其甥晉王耳,誅之可以獲安。
』晉王賢,既死,國中悲之,由此人心益離。
金人既陷中京,引兵急迫遼君于鴛鴦泺,遼君奔雲中,所随三局珍寶及其幼女悉為金人所掠。
既至雲中不得入,見留守蕭查剌撫之曰『賊至矣,善守城。
』取馬二千匹遁去。
粘罕遂取西京,而遼君亡保陰山,命令不通。
燕王耶律淳,遼君之叔父也,守燕,頗得人心,号九大王。
因遼君之亡,遂自立為天錫皇帝,廢遼君為湘陰王,以左企弓守司徒,李處溫守太尉,曹勇義知樞密院,虞仲文康公弼參知政事,張琳守太師。
而遼君所有者,沙漠以北、西北西南兩招讨府諸蕃部族而已。
淳立,告宋,宋不受,而金将斜也粘罕等軍在雲中。
宋初與金共圖燕,及淳立欲因自取之,乃不約金。
而遣童貫勒兵十五萬巡邊,而貫不進,欲以脅燕。
燕不動,遂戰,宋師敗績,乃班師。
遼君在夾山,傳檄天德雲内等州,會諸蕃五萬騎,約入燕,将複興遼,而淳尋死,其妻蕭妃稱制。
時燕人至宋者,皆言契丹無主,願歸土宋朝。
徽宗用太宰王黼議,再将童貫悉諸道兵二十萬會三關以向燕,燕人懼,稍稍歸宋。
而燕将郭藥師以涿州降宋,宋因用之,得易州。
而旻初以宋不遣答使,疑宋有謀,又自知其發兵趨中京時,未嘗先報宋,忽聞童貫舉兵趨燕,号二百萬,旻與其下議,恐爽約自我,或南朝徑取燕守關,則歲賂不可得,遂東遣使至宋,議夾攻。
而自臨斜也粘罕雲中之軍。
初斜也粘罕逐遼君,既取中京而無他為。
旻既至雲中,聞遼君在大魚泺,自将精兵萬人襲之,斡離不太子為前鋒,晝夜兼行,及于石辇驿(一作铎),遼兵二萬餘圍斡離不數重,士皆殊死鬥。
遼君謂金兵少,必敗,遂與嫔禦皆自高阜下平地觀戰。
餘睹示諸将曰:『此遼主麾蓋也,萃而薄之,可以得志。
』騎兵馳赴之,遼君望見大驚,即遁去。
旻遂屯奉聖州,而宋使趙良嗣報聘至,請夾攻如約。
旻曰:『燕京不論夾攻與否,當與南朝駐兵,西京欲執遼主平泺營五州欲作歸路,不在與數。
』初宋與金約,乞歸全燕及西京地方與遼之歲币。
至是金中變。
童貫攻燕不能下,懼無功獲罪,密禱金人圖之。
金人乃引兵趨燕,蕭後乞稱藩請和,旻守先約不從,蕭妃竟遁去,左企弓等遂皆迎降。
旻謂良嗣曰:『此契丹兒婦也,今作奴婢,為使人歡。
』遂遣曷魯同良嗣至宋,定歲币。
宋以馬政報聘,并以其子擴随行,稱:『大宋皇帝謹緻書于大金皇帝,約以太傅知樞密院事童貫勒兵相應,克日夾攻,銀絹依與契丹數目。
』馬政至金,留月餘,論不決。
金以宋欲全還山前山後故地,故其君臣乃相與議,以為南朝無備,止以已與契丹銀絹,坐邀漢地。
旻遂将馬、擴遠行射獵,每晨坐一虎皮雪上,縱騎打圍,常曰:『此吾國中最樂事也。
』既還,令諸酋以飲食遞邀南使十餘日,始草國書,仍遣曷魯回聘。
先是,中國與女真議夾攻,童貫悉選宿将會京師,欲便應之。
會方臘叛,貫以其兵讨賊,未還。
曷魯至宋,徽宗待之殊無意,惟為書使歸報,并如初議及問舉兵至西京的期而已,亦未遣使。
金人自破遼上京,終歲不出師,待宋報也。
及曷魯白海上歸,旻意中國絕之。
乃命其弟兀魯并粘罕、兀室等悉師渡遼而西,用遼降将耶律餘睹為前鋒。
餘睹者,遼之東路都統也,本契丹近族,将兵在東,拒金兵,然常數敗不敢戰。
其妻遼君文妃妹也。
文妃生晉王敖魯斡最賢,而遼君有寵于元妃蕭氏,生秦王。
元妃之兄蕭奉先,又持遼政,常恐秦王不得立而忌餘睹在外,于是誣構餘睹,欲立晉王,遼君信之,賜文妃死,餘睹懼誅,遂叛歸。
金自餘睹降,益知遼人虛實。
至是用為鄉導,先襲中京,不測而至。
遼君在燕聞之,大驚,即日出居庸關,至鴛鴦泺。
金兵進攻中京,遼兵皆不戰而潰,遂陷中京。
蕭奉先謂遼君曰:『餘睹遠來,不過為立其甥晉王耳,誅之可以獲安。
』晉王賢,既死,國中悲之,由此人心益離。
金人既陷中京,引兵急迫遼君于鴛鴦泺,遼君奔雲中,所随三局珍寶及其幼女悉為金人所掠。
既至雲中不得入,見留守蕭查剌撫之曰『賊至矣,善守城。
』取馬二千匹遁去。
粘罕遂取西京,而遼君亡保陰山,命令不通。
燕王耶律淳,遼君之叔父也,守燕,頗得人心,号九大王。
因遼君之亡,遂自立為天錫皇帝,廢遼君為湘陰王,以左企弓守司徒,李處溫守太尉,曹勇義知樞密院,虞仲文康公弼參知政事,張琳守太師。
而遼君所有者,沙漠以北、西北西南兩招讨府諸蕃部族而已。
淳立,告宋,宋不受,而金将斜也粘罕等軍在雲中。
宋初與金共圖燕,及淳立欲因自取之,乃不約金。
而遣童貫勒兵十五萬巡邊,而貫不進,欲以脅燕。
燕不動,遂戰,宋師敗績,乃班師。
遼君在夾山,傳檄天德雲内等州,會諸蕃五萬騎,約入燕,将複興遼,而淳尋死,其妻蕭妃稱制。
時燕人至宋者,皆言契丹無主,願歸土宋朝。
徽宗用太宰王黼議,再将童貫悉諸道兵二十萬會三關以向燕,燕人懼,稍稍歸宋。
而燕将郭藥師以涿州降宋,宋因用之,得易州。
而旻初以宋不遣答使,疑宋有謀,又自知其發兵趨中京時,未嘗先報宋,忽聞童貫舉兵趨燕,号二百萬,旻與其下議,恐爽約自我,或南朝徑取燕守關,則歲賂不可得,遂東遣使至宋,議夾攻。
而自臨斜也粘罕雲中之軍。
初斜也粘罕逐遼君,既取中京而無他為。
旻既至雲中,聞遼君在大魚泺,自将精兵萬人襲之,斡離不太子為前鋒,晝夜兼行,及于石辇驿(一作铎),遼兵二萬餘圍斡離不數重,士皆殊死鬥。
遼君謂金兵少,必敗,遂與嫔禦皆自高阜下平地觀戰。
餘睹示諸将曰:『此遼主麾蓋也,萃而薄之,可以得志。
』騎兵馳赴之,遼君望見大驚,即遁去。
旻遂屯奉聖州,而宋使趙良嗣報聘至,請夾攻如約。
旻曰:『燕京不論夾攻與否,當與南朝駐兵,西京欲執遼主平泺營五州欲作歸路,不在與數。
』初宋與金約,乞歸全燕及西京地方與遼之歲币。
至是金中變。
童貫攻燕不能下,懼無功獲罪,密禱金人圖之。
金人乃引兵趨燕,蕭後乞稱藩請和,旻守先約不從,蕭妃竟遁去,左企弓等遂皆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