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前。
』少帝遂複幸金營,粘罕坐而言曰:『今北國皇帝不從汝請,别立異姓為主。
』遂引帝出居一室,守以兵刃,次日上皇亦至,由是皇族、後妃、諸王累累至軍中,日夜不止。
上皇與帝各居一室,後妃諸王皆不得相見,惟鄭後、朱後相從,其它帝姬,各為金貴人分去。
粘罕坐帳中,使人掖二帝至階下,傳國主言曰:『汝等父子,天人俱棄,不可複君,宜擇異姓以代宋後。
令元帥責開封府,使以下保明策立,仍令趙佶父子前來燕京。
』帝與太上聞言,相對涕泣不能言。
侍衛番奴以『南家子』呼帝。
粘罕曰:『所擇康王今在何處?』帝曰:『不知也。
』粘罕謂左右曰:『急持書開封府,索康王。
』時康王以奉使入北不在,得免。
粘罕勒令别立異姓甚嚴,有一人雲張邦昌,舊任宰相,姑舉之以塞責。
粘罕遂回牒雲,若果舉邦昌,仰文武百官、僧、道、軍民各親書押字,日下等守以備冊禮。
時邦昌見在軍前,獨中丞秦桧獨以狀論列,謂邦昌輔相無狀,不能立人臣之節,以釋二國之難,不足以代趙氏,情願乞押赴軍前,而衆人皆署名舉邦昌。
初邦昌奉使還阙,至城外軍前留之。
及是,粘罕送邦昌入城,及關而返,百官迓于南熏門,凡數千人,士庶往觀凡數萬人。
邦昌入居尚書省,以朝臣一員同宿,直示不敢專。
金帥勸進,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
謂王時雍等曰:『諸公怕死,又掇送一邦昌耶?雖暫假而歸焉,可免禍。
』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一城屠戮,都人震恐。
三日金使來,促勸進,邦昌誓自死,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耶?』遂止。
于是擇日即皇帝位,邦昌恸哭,望金國拜舞受冊寶。
其詞曰:『維天會五年歲次丁未二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區夏,務安元元,肆朕纂承,不敢荒怠,夙夜兢兢,思與萬國同格于治。
粵惟有宋,實乃通鄰;貢歲币以交歡,馳星轺而講好,期于萬世,永保無窮。
今乃變誓渝盟,以怨報德,構禍怙亂,反義為仇,谲詐成俗,貪婪不已。
加以肆行淫虐,不恤黎元,号令滋彰,紀綱弛紊。
況所退者非其罪,所進者非其功,賄賂公行,豺狼塞路,天厭其惡,民不聊生,而又姑務責人,罔知省已。
父既無道于前,子複無斷于後,以故興師命将伐罪吊民。
幸賴天高聽卑,神幽燭細,旌旗一舉,都邑立摧。
且天眷攸矚謂之大寶,苟曆數改蔔未或偷安,故用黜廢以昭玄鑒。
今者國既乏主,民宜混同,然念厥初誠非貪土,遂命帥府與衆推賢。
佥曰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資叡哲,處位箸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徯。
擇其賢者非子而誰?是用遣使諸官都部署、尚書左仆射、權佥樞密院事韓昉等持節備禮,以玺冊命爾為皇帝,以援斯民,國号「大楚」,都于金陵。
自黃河以外,除西夏新界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
貢禮時修,爾勿疲于述職,問音歲緻我,無緩于忱誠。
于戲!天生烝民,不能自治,故立君以臨之。
君不能獨理,故樹官以教之。
乃知民非後不治,後非賢不守,其于有位可不慎欤!予懋乃德嘉乃丕績,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欽哉!其聽朕命。
』邦昌受冊訖,進辇卻弗禦步升殿,于禦床西側别置一椅坐,文武立班,賀傳指揮雲『本為生靈,非敢竊位,其勿拜。
』王時雍率百官遽拜。
先是,金師送邦昌入城時,邦昌堅不肯立,久之,百官有進言于邦昌曰『相公且權,他日相公為伊呂,為王莽,皆在相公處之。
』邦昌乃勉強從之,曰:『邦昌以九族保此一城人。
』邦昌既立,二帝在營中聞之曰:『邦昌若誓以死節,則社稷增重。
今屍君之位,猶且庶幾,但所倚至重,既立異姓,則吾事決矣。
』因泣下沾襟。
明日臣下有進詩者曰:『伊尹定歸商社稷,霍光終作漢臣鄰。
』太上且讀且罵曰『待其歸商興漢,則吾已在龍荒之北矣,不達世機,猶有如此者。
』金人既立張邦昌,乃以二帝北行。
斡離不同上皇由河北路,粘罕同少帝由河東路,俱約會于燕京。
時同行者有太上皇後鄭氏,皇後朱氏,皇太子谌,及其餘妃嫔子女宗族凡四百七十餘人。
當時檢視庫藏所得,絹五千四百萬匹,大彩段子一千五百萬段,金三百萬錠,銀八百萬錠。
邦昌禦天子法駕,缟素出城,率百官北望恸哭,遙送二帝,乃易赭袍張紅蓋,餞别斡離不、太子粘罕國相二人而返,肆赦至蔡州不行乃收之。
初金人括金不已,邦昌為請乃罷。
邦昌每日于迎陽門上,設常禮畢,與執政侍從以上對坐議事,語則稱名字,遇金人至,則遽易服。
衛士曰:『伶官往日作雜劇,每裝假官人,今日張太宰作假官家,金人貴者。
』邦昌向在軍前,鞠躬俯伏不暇,至是皆列拜階下。
邦昌辭讓,則曰:『陛下不受臣拜,見元帥必死。
今日陛下乃昔日南朝天子也。
』金人既班師,邦昌乃迎元佑皇後垂簾。
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禦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見群臣稱予不稱朕
』少帝遂複幸金營,粘罕坐而言曰:『今北國皇帝不從汝請,别立異姓為主。
』遂引帝出居一室,守以兵刃,次日上皇亦至,由是皇族、後妃、諸王累累至軍中,日夜不止。
上皇與帝各居一室,後妃諸王皆不得相見,惟鄭後、朱後相從,其它帝姬,各為金貴人分去。
粘罕坐帳中,使人掖二帝至階下,傳國主言曰:『汝等父子,天人俱棄,不可複君,宜擇異姓以代宋後。
令元帥責開封府,使以下保明策立,仍令趙佶父子前來燕京。
』帝與太上聞言,相對涕泣不能言。
侍衛番奴以『南家子』呼帝。
粘罕曰:『所擇康王今在何處?』帝曰:『不知也。
』粘罕謂左右曰:『急持書開封府,索康王。
』時康王以奉使入北不在,得免。
粘罕勒令别立異姓甚嚴,有一人雲張邦昌,舊任宰相,姑舉之以塞責。
粘罕遂回牒雲,若果舉邦昌,仰文武百官、僧、道、軍民各親書押字,日下等守以備冊禮。
時邦昌見在軍前,獨中丞秦桧獨以狀論列,謂邦昌輔相無狀,不能立人臣之節,以釋二國之難,不足以代趙氏,情願乞押赴軍前,而衆人皆署名舉邦昌。
初邦昌奉使還阙,至城外軍前留之。
及是,粘罕送邦昌入城,及關而返,百官迓于南熏門,凡數千人,士庶往觀凡數萬人。
邦昌入居尚書省,以朝臣一員同宿,直示不敢專。
金帥勸進,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
謂王時雍等曰:『諸公怕死,又掇送一邦昌耶?雖暫假而歸焉,可免禍。
』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一城屠戮,都人震恐。
三日金使來,促勸進,邦昌誓自死,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耶?』遂止。
于是擇日即皇帝位,邦昌恸哭,望金國拜舞受冊寶。
其詞曰:『維天會五年歲次丁未二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區夏,務安元元,肆朕纂承,不敢荒怠,夙夜兢兢,思與萬國同格于治。
粵惟有宋,實乃通鄰;貢歲币以交歡,馳星轺而講好,期于萬世,永保無窮。
今乃變誓渝盟,以怨報德,構禍怙亂,反義為仇,谲詐成俗,貪婪不已。
加以肆行淫虐,不恤黎元,号令滋彰,紀綱弛紊。
況所退者非其罪,所進者非其功,賄賂公行,豺狼塞路,天厭其惡,民不聊生,而又姑務責人,罔知省已。
父既無道于前,子複無斷于後,以故興師命将伐罪吊民。
幸賴天高聽卑,神幽燭細,旌旗一舉,都邑立摧。
且天眷攸矚謂之大寶,苟曆數改蔔未或偷安,故用黜廢以昭玄鑒。
今者國既乏主,民宜混同,然念厥初誠非貪土,遂命帥府與衆推賢。
佥曰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資叡哲,處位箸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徯。
擇其賢者非子而誰?是用遣使諸官都部署、尚書左仆射、權佥樞密院事韓昉等持節備禮,以玺冊命爾為皇帝,以援斯民,國号「大楚」,都于金陵。
自黃河以外,除西夏新界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
貢禮時修,爾勿疲于述職,問音歲緻我,無緩于忱誠。
于戲!天生烝民,不能自治,故立君以臨之。
君不能獨理,故樹官以教之。
乃知民非後不治,後非賢不守,其于有位可不慎欤!予懋乃德嘉乃丕績,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欽哉!其聽朕命。
』邦昌受冊訖,進辇卻弗禦步升殿,于禦床西側别置一椅坐,文武立班,賀傳指揮雲『本為生靈,非敢竊位,其勿拜。
』王時雍率百官遽拜。
先是,金師送邦昌入城時,邦昌堅不肯立,久之,百官有進言于邦昌曰『相公且權,他日相公為伊呂,為王莽,皆在相公處之。
』邦昌乃勉強從之,曰:『邦昌以九族保此一城人。
』邦昌既立,二帝在營中聞之曰:『邦昌若誓以死節,則社稷增重。
今屍君之位,猶且庶幾,但所倚至重,既立異姓,則吾事決矣。
』因泣下沾襟。
明日臣下有進詩者曰:『伊尹定歸商社稷,霍光終作漢臣鄰。
』太上且讀且罵曰『待其歸商興漢,則吾已在龍荒之北矣,不達世機,猶有如此者。
』金人既立張邦昌,乃以二帝北行。
斡離不同上皇由河北路,粘罕同少帝由河東路,俱約會于燕京。
時同行者有太上皇後鄭氏,皇後朱氏,皇太子谌,及其餘妃嫔子女宗族凡四百七十餘人。
當時檢視庫藏所得,絹五千四百萬匹,大彩段子一千五百萬段,金三百萬錠,銀八百萬錠。
邦昌禦天子法駕,缟素出城,率百官北望恸哭,遙送二帝,乃易赭袍張紅蓋,餞别斡離不、太子粘罕國相二人而返,肆赦至蔡州不行乃收之。
初金人括金不已,邦昌為請乃罷。
邦昌每日于迎陽門上,設常禮畢,與執政侍從以上對坐議事,語則稱名字,遇金人至,則遽易服。
衛士曰:『伶官往日作雜劇,每裝假官人,今日張太宰作假官家,金人貴者。
』邦昌向在軍前,鞠躬俯伏不暇,至是皆列拜階下。
邦昌辭讓,則曰:『陛下不受臣拜,見元帥必死。
今日陛下乃昔日南朝天子也。
』金人既班師,邦昌乃迎元佑皇後垂簾。
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禦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見群臣稱予不稱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