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人而已,阿骨打于是複軍黃龍府。
是時,遼使其将高永昌備東京。
東京,渤海故地。
遼初,力戰三十餘年,始得之,建為東京者也。
永昌殺其留守以叛,自稱大渤海國皇帝。
阿骨打乃斬高永昌,取東京。
于是,遼之東南鄙,悉歸女真。
遼君大懼,令内庫裒珠玉珍玩百餘囊,擇駿馬二千匹,私謂左右曰:『若女真必來,我有日行三五百裡馬,義與南宋兄弟、夏國舅甥,何懮哉?』識者謂遼必亡。
自古人君,未有棄民謀身,而能享國者。
阿骨打既攻陷東京、黃龍府及其餘五十餘城,于是遼之并邊儲粟,無慮三十五萬石,雖累歲舉兵未嘗用,至是悉為女真所有。
有楊樸者,遼進士也,勸阿骨打稱帝。
于是,用其策,稱皇帝,改元天輔,以王為姓,以旻為名,國号大金,以其國産金故也。
天輔元年,宋始與金通使。
初,金兵既過遼河之西,宋登州守臣王師中以聞徽宗,用蔡京、童貫議,欲與女真結好。
乃遣登州防禦使馬政,以書聘女真,外托買馬,而實求五代所陷地。
旻發使者三人,赍國書并北珠、生金、貂革、人參、松子報宋。
宋使蔡京、童貫與之議事,皆補為郎。
又遣使報聘,尋遣回。
天輔四年,宋又遣右文殿修撰趙良嗣來約,夾攻燕雲舊地。
是時,遼君在中京,楊樸既為女真建号,因說自古英雄,開國須受禅,或求大國封冊。
旻遂遣人使遼,求封冊。
其事有十:徽号大聖大明,一也;國号大金,二也;玉辂,三也;衮冕,四也;玉刻禦前之寶,五也;以弟兄通問,六也;生辰正旦遣使,七也;歲輸銀絹二十五萬匹兩,分南宋歲币之半,八也;割遼東長春路,九也;送還女真趙三阿鹘産大王,十也。
遼君付群臣議,蕭奉先等喜,以為自此無患,遂遣使以天子衮冕、玉冊、金印、法駕之屬,冊旻為東懷國皇帝。
冊文曰:『朕對天地之闳休,荷祖宗之丕業,九州島四海,鹹在統臨。
一日萬幾,敢忘重慎,宵衣為事,嗣服宅心。
眷惟肅慎之區,實介扶餘之俗。
土濱巨浸,财布中嵚,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父祖之胤。
碧雲袤野,固須挺于渠材;皜雪飛箱,疇不雄于絕駕;章封屢報,誠意交孚載念,遙芬宜應多戬。
嗚呼!義敦友睦,地列豐腴;惟信可以待人,惟寬可以馴物。
戒哉敬隻,式孚于休。
』以大聖大明犯其祖稱号,改為至聖至明。
餘悉從焉。
旻召楊樸等議,樸等以儀物不全用天子制。
東懷國乃書稱小邦,懷其德之義,及無策為兄之文,如『遙芬多戬』等語,皆非美意,『渠材』二字意有輕侮,命使者歸易其文。
遼使者雲:『兄友弟恭,出自《周書》,言友睦,則兄之義見矣。
』楊樸等面折以為非是。
旻大怒,叱出使副,欲腰斬之。
粘罕諸酋為謝,人笞百餘,乃遣人歸。
報雲:『冊文詈我,吾不能曉,徽号、國号、玉辂、禦寶我自有之,須稱我大金國皇帝。
兄即已能從,我今秋至軍前;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久之,遼報不至。
于是,旻自提兵趨上京,而宋使趙良嗣适至,時遼使亦在,旻俱令從軍。
每行數十裡,辄鳴角吹笛,鞭馬疾馳,比明,行二百五十裡,至上京。
上京者,遼之臨潢府也。
引所從二使者觀攻城,曰:『汝可觀吾用兵,以蔔去就。
』旻乃親督士卒,鼓噪而進,上京破,二使者皆奉觞賀稱萬歲。
良嗣遂出禦筆與議,大抵以燕、雲本漢舊地,約夾攻取之。
旻命譯者曰:『契丹無道,其土疆皆我有尚何言,顧南朝方通歡,且燕京皆漢地,當持與南朝。
』良嗣曰:『今日約定,不可與契丹複和也。
』旻曰:『有如契丹複和,亦須以燕京與汝家。
遂議歲币,良嗣初許三十萬,辯論久之,卒與契丹舊數。
良嗣問曰:『比議燕京一帶舊漢地漢州,則并西京是也。
』旻曰:『西京我安用?止為拿阿适(阿适,天祚小字),須一臨事竟,亦與汝家。
』遂以手劄付良嗣等回,約以來年女真兵徑自平地松林趨古北中,南朝兵自雄州趨白溝夾攻。
又留良嗣飲
是時,遼使其将高永昌備東京。
東京,渤海故地。
遼初,力戰三十餘年,始得之,建為東京者也。
永昌殺其留守以叛,自稱大渤海國皇帝。
阿骨打乃斬高永昌,取東京。
于是,遼之東南鄙,悉歸女真。
遼君大懼,令内庫裒珠玉珍玩百餘囊,擇駿馬二千匹,私謂左右曰:『若女真必來,我有日行三五百裡馬,義與南宋兄弟、夏國舅甥,何懮哉?』識者謂遼必亡。
自古人君,未有棄民謀身,而能享國者。
阿骨打既攻陷東京、黃龍府及其餘五十餘城,于是遼之并邊儲粟,無慮三十五萬石,雖累歲舉兵未嘗用,至是悉為女真所有。
有楊樸者,遼進士也,勸阿骨打稱帝。
于是,用其策,稱皇帝,改元天輔,以王為姓,以旻為名,國号大金,以其國産金故也。
天輔元年,宋始與金通使。
初,金兵既過遼河之西,宋登州守臣王師中以聞徽宗,用蔡京、童貫議,欲與女真結好。
乃遣登州防禦使馬政,以書聘女真,外托買馬,而實求五代所陷地。
旻發使者三人,赍國書并北珠、生金、貂革、人參、松子報宋。
宋使蔡京、童貫與之議事,皆補為郎。
又遣使報聘,尋遣回。
天輔四年,宋又遣右文殿修撰趙良嗣來約,夾攻燕雲舊地。
是時,遼君在中京,楊樸既為女真建号,因說自古英雄,開國須受禅,或求大國封冊。
旻遂遣人使遼,求封冊。
其事有十:徽号大聖大明,一也;國号大金,二也;玉辂,三也;衮冕,四也;玉刻禦前之寶,五也;以弟兄通問,六也;生辰正旦遣使,七也;歲輸銀絹二十五萬匹兩,分南宋歲币之半,八也;割遼東長春路,九也;送還女真趙三阿鹘産大王,十也。
遼君付群臣議,蕭奉先等喜,以為自此無患,遂遣使以天子衮冕、玉冊、金印、法駕之屬,冊旻為東懷國皇帝。
冊文曰:『朕對天地之闳休,荷祖宗之丕業,九州島四海,鹹在統臨。
一日萬幾,敢忘重慎,宵衣為事,嗣服宅心。
眷惟肅慎之區,實介扶餘之俗。
土濱巨浸,财布中嵚,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父祖之胤。
碧雲袤野,固須挺于渠材;皜雪飛箱,疇不雄于絕駕;章封屢報,誠意交孚載念,遙芬宜應多戬。
嗚呼!義敦友睦,地列豐腴;惟信可以待人,惟寬可以馴物。
戒哉敬隻,式孚于休。
』以大聖大明犯其祖稱号,改為至聖至明。
餘悉從焉。
旻召楊樸等議,樸等以儀物不全用天子制。
東懷國乃書稱小邦,懷其德之義,及無策為兄之文,如『遙芬多戬』等語,皆非美意,『渠材』二字意有輕侮,命使者歸易其文。
遼使者雲:『兄友弟恭,出自《周書》,言友睦,則兄之義見矣。
』楊樸等面折以為非是。
旻大怒,叱出使副,欲腰斬之。
粘罕諸酋為謝,人笞百餘,乃遣人歸。
報雲:『冊文詈我,吾不能曉,徽号、國号、玉辂、禦寶我自有之,須稱我大金國皇帝。
兄即已能從,我今秋至軍前;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久之,遼報不至。
于是,旻自提兵趨上京,而宋使趙良嗣适至,時遼使亦在,旻俱令從軍。
每行數十裡,辄鳴角吹笛,鞭馬疾馳,比明,行二百五十裡,至上京。
上京者,遼之臨潢府也。
引所從二使者觀攻城,曰:『汝可觀吾用兵,以蔔去就。
』旻乃親督士卒,鼓噪而進,上京破,二使者皆奉觞賀稱萬歲。
良嗣遂出禦筆與議,大抵以燕、雲本漢舊地,約夾攻取之。
旻命譯者曰:『契丹無道,其土疆皆我有尚何言,顧南朝方通歡,且燕京皆漢地,當持與南朝。
』良嗣曰:『今日約定,不可與契丹複和也。
』旻曰:『有如契丹複和,亦須以燕京與汝家。
遂議歲币,良嗣初許三十萬,辯論久之,卒與契丹舊數。
良嗣問曰:『比議燕京一帶舊漢地漢州,則并西京是也。
』旻曰:『西京我安用?止為拿阿适(阿适,天祚小字),須一臨事竟,亦與汝家。
』遂以手劄付良嗣等回,約以來年女真兵徑自平地松林趨古北中,南朝兵自雄州趨白溝夾攻。
又留良嗣飲